2.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把平聲分為平聲和平聲兩類。
3.《中原之韻》探討了元曲創作的壹些藝術手法和形式,如“以正詞為例”和“作詞十法”的引入,豐富和發展了創作北曲的理論基礎。
4.《中原音韻》在中國戲曲史和漢語語音史上有壹定的地位。它是研究中國古(今)音的重要資料之壹。
擴展數據:
韻書是根據漢字的讀音和押韻來排列漢字的壹種書。這類書主要是為了區分和規定詞語的正確讀音而編寫的,屬於音韻材料的範疇。同時可以解釋詞義和記錄字體,還可以起到字典和詞典的作用。
起源
文字數量的增加,文人創作中音律論的廣泛推行,反切註音法的出現,隋唐科舉對寫詩賦的嚴格要求,是韻書產生的條件。漢魏以後,篆書、古文變成了隸書、草書,字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諧音字的音標面逐漸不能準確表達讀音,所以對字的正確讀音也沒有壹定的標準,不僅寫韻困難,而且妨礙了人們的社會交往。
這就需要出現規定單詞正確發音的押韻書。也許是受梵文佛經翻譯的影響,漢魏之間產生了用反切標註音標的方法,並逐漸流行起來。
六朝時期,四聲現象被發現並引起學者的重視,文學創作特別註重音律。這些都為韻書的產生和流行準備了條件。而魏晉六朝的韻書,大部分是根據方言寫的。直到隋朝統壹南北朝,才出現了適應當時政治統壹需要,方便五湖四海之人的切韻。
從此,唐、宋、明、清各有自己的“官韻”。目的是為全國的讀書人讀詩寫詩提供壹個標準的讀音。
百度百科-中原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