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書法欣賞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經久不衰的壹朵奇葩。從甲骨文和石鼓文開始,它發展成為篆書,隸書和草書,行書和楷書。在這條浩瀚的河流中,湧現出了許多令後人敬仰的大書法家。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在6000多年前的壹些陶器碎片上發現的各種標記。許多語言學家認為這些標記具有文字的性質。我們稱它們為陶文,有壹個象形符號,就像雲層之上的太陽,雲層之下有五座山峰(有人說是海水)。經過考證,有人認為是“丹”字。無論這種解釋是否準確,這種陶文與可以準確識別的古代漢字非常相似,這些陶文應該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字。
學習書法,如果妳真的投入其中,妳可以感受到很多樂趣。無論是甲骨文、篆書、隸書、行書、楷書等。,每種書法字體都有自己的特點。
寫隸書,首先妳要對歷代書法家及其作品有壹定的了解,然後妳要掌握他的書法特點和技巧。其實書法的境界是無限的。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書法家的背景及其作品誕生的背景。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掌握某種書法風格。
學習書法時,最好從臨摹開始。我們要註意向他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吸收他們的好東西,從而提高我們的書法水平。如果我們不向別人學習,我們就不能充實和培養自己。中國文字起源很早。自古就有倉頡造字的傳說。事實上,人物從來不是壹個人創造的,而是在人類的勞動生產和社會交往中逐漸創造出來的。在漢字逐漸形成之前,大約經歷了綁繩子(用繩扣記錄)、刻契約(做標記)和用圖畫符號記錄的漫長過程。漢字形成後,不斷發展變化。
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鼎盛。書法界素有“韓立唐凱”之稱。也有人說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其名稱源於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壹次偉大變革,它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壹個新的境界,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壹個轉折點,為楷書奠定了基礎。隸書平正,工整細膩。到東漢時期,撇、按等點畫被美化為向上挑釁,具有不同程度的嚴重性和書法藝術美感。風格也趨於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價值。相傳,隸書是秦末程邈在獄中所編,將繁簡並改,字體修圓為方,筆畫改為直。將“連筆”改為“斷筆”,從線條改為筆畫,這樣更便於書寫。隸書盛行於漢代,成為書法的主要風格。作為壹個初創的李芹,篆字有許多含義,這些含義壹直在不斷發展和加工。它打破了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漸為楷書奠定了基礎。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統壹下,漢代的隸書逐漸發展成為主導書體,同時衍生出草書、楷書和行書,為藝術奠定基礎。隸書基本上是由篆書演變而來的,主要是將篆書的圓形筆畫改為方形褶皺,使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顏料書寫時很難畫出圓形筆畫。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成就是采用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
秦朝主要使用篆書。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機關需要報告和記錄的事情越來越多,但篆書書寫緩慢,逐漸不能滿足需要,所以普通官員撰寫的文件,普通經典和碑文都使用隸書。隸書的特點是:隸書的形狀由長方形變為長方形,筆畫有粗有細,有波有折,字的結構也有繁有簡,更便於書寫。關於隸書的產生還有壹個傳說:秦始皇為始皇帝時,杜姓人程邈冒犯皇帝,被關押在鄖陽。他坐了十年牢。他在獄中創作隸書,秦始皇肯定了他的功績,釋放了他,任命他為禦史。不管這個傳說是否可靠,隸書在秦朝就存在了,但這是事實。到了漢代大量使用隸書的時候,漢代的碑刻和出土的漢簡大部分都是隸書。
但不能盲目學習前人的作品,要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要註重名帖的學習,取長補短,為我所用,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學好書法要有壹定的審美要求,寫出來的作品要有美感。我們應該在追求美的風格上不斷超越自己。在書法的學習和創作中,追求優美的風格,看壹幅書法作品是否優美,不僅要看每壹個字的形體結構,而且要看整幅作品是否有變化,如結構和點畫是否不同,肥的是否合適,肥的是否優美,瘦的是否充滿美感,神韻是否別致,情感是否飽滿,神采是否飛揚。因為每個人的愛好和審美不同,所以肯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從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不斷超越他人和自我,我們才能從容地進入人類書法藝術的這座殿堂。書法藝術是中國人的驕傲,我們應該永遠感到自豪。書法是中國人的國寶,書法是中國人自己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