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司馬光簡介

司馬光簡介

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北宋傑出的史學家、散文家,隋(今山西省運城市安邑鎮東北)人,人稱隋先生。我從小就喜歡學習,尤其是《左氏春秋》。又長,更有見識。仁宗(趙真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寶元(1038-1040)初中進士,英宗(趙書,1064-1067)繼位其前勸諫大夫和宗申(趙勇,1067)。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頑固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他曾自詡為西京禦史臺(禦史臺之首),隱居洛陽十五年,專事編撰《子同治鑒》。哲宗(趙旭,1086-1000)以尚書左輔社(綺)(秦時設,後分,即副丞相)的身份繼位,即位後立即廢除新法,幾個月後去世。謚號文國公、史,其作品被收藏於司馬。

司馬光勤奮好學,壹生大部分時間致力於編撰《子同治鑒》(* * *用時十九年,從英宗葉平三年,從1066年到宗申元豐七年,1084年)。他在《資治通鑒》中說:“晝不足,夜次之”,“本書精力盡矣”。

《子同治鑒》是中國最大的編年史,全書294 * *卷,貫穿古今。它始於戰國初期朝鮮、趙、魏分晉(公元前403年),止於五代(後梁、後唐、後金、後漢、後周)末年的(yìn)(宋太祖)。作者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按時間順序記錄了這1362年的史實。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解釋清楚,讓讀者對歷史事實的發展壹目了然。

紫同治劍取材廣泛。除了傳記史(所謂“正史”)之外,還利用大量雜史、選本、筆記等相關著作考證史實,摒棄“傅銳”等超自然材料,刪繁就簡,宏觀到本質。

這本書由上帝命名並作序。此外,司馬光還整理了《將軍鏡考證》三十卷、《將軍鏡目錄》三十卷,以供參考和復習。劉舒還寫了《通鑒外傳》,記載了從東Xi到周代的歷史。

《通鑒》的編纂為我國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史料,是繼《史記》之後的又壹部史學巨著。但就其編纂的目的而言,正如題目所言:“鑒於過去,應利用資源治理道路”,為了使後代的統治者能夠吸取前代興衰的經驗教訓,所以側重於政治和軍事,而缺乏對社會經濟變遷的記載。

就作者而言,他的正統觀念很強,這充分體現在他的《陳光曰》(見《通鑒》史評)中。他主張法律制度永遠不會改變。他曾說:“先王之法,不可更改”;在他看來,周王魏烈德任命晉朝大夫魏思為諸侯,是對“先王之禮”和“祖宗之法”的拋棄。同時,他也把人們的思想活動,尤其是統治者的政治活動,看作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些觀點當然要貫穿在鏡子裏,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不能不去關註。

馬光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偉大的歷史學家。他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通史《子同治簡》的編者。司馬光性格溫和,謙遜正直,在儒家教育下的人格堪稱典範,壹直為人們所景仰。

第壹,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字君石,號友吹,北宋陜西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村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十壹月(公元1019)。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是光州光山縣令,所以給他取名“光”。司馬光家世代為官,其父司馬池後來官至兵部、大夫、天庭閣,壹直以清廉善良享有盛譽。

受父親影響,司馬光從小聰明好學。據史書記載,司馬光非常喜歡讀《左傳》,常常“書讀不盡,不知饑渴。”七歲就能熟練的背誦《左傳》,能夠清晰的說出200多年的歷史輪廓,說明他從小就對歷史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

另外,還有壹件事讓小司馬光在九州名聲大噪。有壹次,他和朋友在後院玩耍。院子裏有壹個大水箱。壹個小孩爬到坦克邊上玩,不小心掉進了坦克廠。水箱很深,看來孩子要沒頂了。當其他孩子看到不對勁時,他們害怕地哭著喊著跑到外面向大人求助。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壹塊大石頭,朝水缸重重砸去。“砰!”水箱壞了,缸裏的水出來了,被淹沒在水裏的孩子得救了。小司馬光遇事淡定,從小就像個大人。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司馬光砸罐子”的故事。這個偶然的事件讓小司馬光名聲大噪,東京洛陽都有人把它畫成畫,廣為流傳。

第二,名利雙收早。

宋仁宗寶元初年,年僅20歲的司馬光考中進士第壹名,早早成功。但他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大膽地提出:“聖人在世,必行仁義,以德示人,而不以功名揚惡也。”這句話反映了年輕的司馬光不求功名,立誌以仁建功,成為聖人。此後,他壹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司馬光壹向簡樸節儉,不喜歡奢侈浮華的東西。進入進士考試後,皇帝擺喜酒,酒席上只有他壹個人不戴紅花。他的同伴對他說:“這是神聖家族的禮物,妳不能違背妳的命令。”直到那時,他才插上壹朵花。到了晚年,這件事被司馬光寫進家訓,教育兒子司馬康要註意節儉。

另外,司馬光對父母特別孝順。當他被任命為馮的時候,他的父親在杭州做官,所以他要求在蘇州換壹個新的法官,這樣他就可以更接近他的父親,贍養他的父母。

司馬光還是壹個有情有義的人。他擔任並州總判官時,西夏人經常入侵這裏,成為當地的壹大災難。於是司馬光向上司龐吉建議:“建兩座城堡控制西夏人,然後在這裏招人種田。”龐聽從了他的建議,派郭恩去處理這件事。然而,郭恩是個愚蠢的人,他壹夜之間就領兵渡河了。因為他不註意防守,所以被敵人消滅了。龐吉為此事被免職。司馬光覺得很遺憾,三次上書朝廷自責,要求辭職,但未獲允許。龐吉死後,司馬光拜妻子為母,把龐吉的兒子像親生哥哥壹樣撫養。當時人們壹致認為司馬光是壹個有道德的人。

第三,實際應用

紫同治劍內頁

步入仕途後,司馬光依然潛心學習,力求古為今用。他通曉音樂、歷法、天文和數學,尤其致力於儒家經典和歷史的研究。

當時距離北宋開國已近百年,危機重重。司馬光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他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政治,努力救國。

1忠臣直諫

司馬光性格直爽,在政治活動中也能堅持原則,積極執行有利於國家的決策策略。在舉薦賢人、申斥漢奸的鬥爭中,他也敢違龍顏,寧願直接去死,在朝廷與皇帝爭論時,也不顧個人安危。

仁宗患病之初,皇位繼承人尚未確定。由於擔心提及繼位會觸犯患病皇帝的禁忌,巨人對此守口如瓶。司馬光之前在並州任大將軍時三次提到這件事,這次當面告訴仁宗。仁宗沒有批評他,但他還是遲遲不寫信。忍無可忍,司馬光又寫道:“我過去給妳的建議,要馬上實行,現在卻沒有聲音。壹定有小人說陛下正值壯年,為何壹下子做出如此不吉利的事?”“那些年輕人沒有遠見,他們只是急著想要壹個與他們親近的王子作為他們的繼承人。還有‘定國老’和‘天子’之類的禍事層出不窮。仁宗看後大為感動,很快立英宗為太子。

英宗不是仁宗的親生兒子,而是宗室。司馬光料到他繼位後,壹定會追求親生父母。後來英宗真的命大臣們商量應該給親生父親什麽樣的禮遇,卻沒有人敢開口。

司馬光寫了壹封信說:“兒子是繼承人,不要怕親疏。”普王按慣例應該叫“黃渤”。這個意見與當權部長的意見不同。禦史臺6人據理力爭,均被免職。司馬光為他們說情,沒有得到任何恩惠,就要求和他們壹起被貶。

在司馬光的政治生涯中,他壹直堅持這壹原則,被稱為“社稷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說:“如果司馬光這樣的人壹直在我身邊,我就可以不犯錯誤了。”

2.高謀遠略

司馬光經常寫信陳述自己的治國理念,壹般把才、禮、仁、信作為保證國家的根本措施。他曾說,修心有三把鑰匙:仁、智、兵;治國也有三大信條:善用人,獎有功,罰有罪。司馬光的思想是完整的,在當時有壹定的積極意義。

朝廷下詔在陜西征兵二十萬,民心大亂。司馬光認為此舉不妥,於是向掌管軍事的韓椅請示。

韓琦說他想突然增兵20萬來嚇唬敵人。司馬光認為這只能是壹時的欺騙。而且清朝的時候,人民已經被征兵制和守邊嚇到了。韓毅說不會用普通人來守邊,司馬光表示不相信。十年之內,事情如司馬光所料。

開封龍亭,宋金皇宮舊址。

還有壹點說明司馬光很有軍事眼光。

西戎將派名山助朝廷捉敵。司馬光撰文反對。他認為名山力量不足,可能不可原諒。就算僥幸贏了,如果治標不治本,以後還會有另壹次原諒。而且,如果名山失敗了再來找我們不被接受,窮途末路突然占領邊城求生,成為我們的災難。

皇帝不聽他的勸告,從此西方硝煙四起。

司馬光是政治上的老派。他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分歧嚴重,多次上書反對新法。他說:“刑法上新建的國家用輕典,混亂的國家用重典。這是貶低世界,不是改變規律。

“而治理世界就像對待房子壹樣。壞了就修。如果損壞不嚴重,就沒必要重建。”

司馬光和王安石,就壹心為國而言,是壹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頗。王安石主要著眼於當時的財政和軍事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和軍事改革措施解決燃眉之急。而司馬光則認為,在堅持時期,要通過倫理規範的整頓,把人的思想局限在原有的制度之內。即使是改造,也必須是安全的,因為“重建壹個房子,必須要有好的工匠和優秀的材料,而現在兩者都沒有。如果我們要拆掉舊房子,蓋新房子,恐怕就沒地方給我們遮風擋雨了。”

司馬光的想法雖然保守,但實際上是壹種基於“宋”的改革策略。王安石變法中的偏差和用人不當,證明了司馬光在政治上的老練和穩健。

第四,寫壹個“鏡子”

宋仁宗雕像

寫歷史也是司馬光從政治上治國的壹種方式。1071年,王安石為丞相。在政見不同、合作困難的情況下,司馬光請求留在西京的國史臺,退居洛陽研究歷史,希望通過編撰史書,從歷史的沈浮中提煉治國的經驗。

早在仁宗嘉祐年間(公元1056-1063),司馬光擔任天章閣侍候制度兼助理講師時,就看到天下每壹個房間都堆滿了史書,壹個人即使窮其壹生,也看不到。於是他漸漸有了寫壹部系統簡明的通史的想法,讓人們看了之後能明白幾千年歷史的沈浮。他的想法贏得了他的好友、歷史學家劉舒的贊同和支持。

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司馬光向英宗贈送了二十五卷自己的史書《歷圖》,兩年後又贈送了八卷《同治》。英宗看後很滿意,要他繼續寫作,並上書成立書店,供給費用,補充人員,專門寫作。受此啟發,司馬光召集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討論了該書的目的和大綱,並將該書分劉攽、劉舒、魏晉南北朝、範祖禹和隋唐五代四個時期。最後司馬光把他的書組裝起來,他的兒子司馬康是校對員。

宗申即位後,認為《通誌》比其他史書更易閱讀和借鑒,於是召見司馬光,大加贊賞,並賜書名為《資同治鑒》,稱其“觀其過去,有治道之資”,並親自為該書作序。宗申還送給司馬光3400冊英迪舊書作為參考。寫書的筆、墨、紙、硯、食、宿等費用均由國家提供,這為司馬光寫書提供了有利條件,也促進了這部史書的編纂和修訂。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這本書終於完成,前後用了19年的時間修訂。

《資鑒》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編年體通史,時間跨度從五代後的周殉道者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全書* * * 294卷,另有30卷,考證30卷。這本書有大量可供選擇的材料。除正史外,還使用野史雜書320余種,選材十分嚴格,力求真實。這本書所描述的內容確實更加詳細可信,也壹直為歷史學家所推崇。而且《通鑒》言簡意賅,生動流暢,簡潔凝練,既可以作為歷史作品來讀,也可以作為文學作品來讀。

《通鑒》的寫作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司馬光寫史治國的初衷。它不僅為統治者提供了參考,也為整個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清代學者王明誠說:“這本書是天地間不可或缺的,也是學者必讀之書。”《通鑒》和《史記》壹樣,被稱為歷史瑰寶,廣為流傳,啟迪大眾。而研究者也代代相傳,使之成為壹門特殊的學問,即“通用鏡”。

當然,這壹切都離不開司馬光的苦心經營。在洛陽的十五年間,他幾乎耗盡了所有的心血。寫完書,他走到皇帝桌前說:“我瘦得皮包骨頭,眼睛昏花,牙齒掉了,神經衰弱。我只是壹轉身,就忘了剛才做了什麽。”我把全部精力都花在這本書上了!“司馬光經常為了編書廢寢忘食。有時候家裏實在等不到他回來吃飯,就把飯送到書店,要催好幾次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十幾尺長,上面沒有壹個草書,都是壹絲不茍的楷書。該書完成後,僅保存在洛陽的殘稿就擺滿了兩個房間,可見他為這本木書付出了多大的心血。

司馬光壹生著述甚豐,包括本朝的《子同治鑒》、《通鑒歷》八十卷、《吉谷錄》二十卷、《關白攻清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甚至醫學方面都有研究和著述。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話》、《說文解字》、《說文解字》、《說文解字》、《說文解字》、《說文解字》、《說文解字》、《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等。

動詞 (verb的縮寫)司馬相公

《資同治鑒》成書後,司馬光升任資政殿學士。他在羅隱生活了15年,世界上每個人都認為他是真正的首相。百姓都尊稱他為司馬相公,司馬軍師這個名字婦孺皆知。宗申死的時候,司馬光去參加了葬禮。侍衛見了,都說:“這是司馬相公。”無論他走到哪裏,人們都在街道兩旁歡迎他,以至於馬不能前進。百姓對司馬光說:“不要回洛陽,留下來幫助天子,拯救百姓。”

等到哲宗即位,太皇太後掌權的時候,司馬光已經是經歷了仁宗、英宗、宗申的四朝元老,頗有威望。他建議王太後暢所欲言,於是成千上萬的人寫信講故事。當時全世界的人都在觀望,希望革新政治。但也有人說:“三年之內不能改變始皇帝的政策。”結果只改革了壹些小事堵住了人的嘴。

在這壹點上,司馬光直言不諱地寫道:“先帝之法。好吧,就算是永恒也改變不了。王安石和呂惠卿制定的制度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禍害,應該像救火和抗洪壹樣迫切地加以改變。況且,太皇太後是以母親的身份改變了兒子的法規,而不是兒子改變了父親的法規。”這樣才能統壹大家的意見。因此,保甲派被廢除,沒有建立保武。廢除市場計量法,無息出售全部儲存物資,免除欠款;JD。COM的鐵錢和菜鹽法都恢復了原來的制度。"

司馬光晚年多病,除非新法徹底廢除,否則死不瞑目。於是他寫信給呂公著說:“我把我的身體托付給了醫生,把我的家庭托付給了我的兒子,只有國家大事沒有托付。我今天就給妳。”於是我寫了壹封關於免罪法五害的信,請求皇上廢除,請求廢除長平的升遷;邊區戰略主要是與西戎媾和;還建議建立十科推薦教師法。法院采納了這些建議。

司馬光任尚書左侍郎時,廢除青苗法。兩宮皇太後允許司馬光行動。當時司馬光功勛卓著,權力無邊。就連遼國和西夏派出的使節也不得不問司馬光的身體生活。他們的國君對鎮守邊境的將領說:“司馬光是宋朝的宰相,妳們不要輕易在邊境鬧事,出問題。”

司馬光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帶病處理各種事務,夜以繼日地工作。別人勸他註意身體,他卻說:“生死有命。”臨死的時候不省人事,壹直在說胡話,全是國計民生。

元佑元年(公元1086),司馬光去世,享年68歲。太皇太後聞訊後,親自與哲宗前往吊唁,並追授司馬光太傅、文國公等職,題“鄭文”及“忠、凈、精”碑。北京的人們聽到噩耗,都停下手中的工作,前去哀悼;嶺南鳳州的鄉親們也在準備祭祖;首都及周邊畫了司馬光的畫像祭祖,吃飯時壹定要為其祈福。

六、最後的結論

司馬光壹生忠孝節義,禮義廉恥。他生活在和平之中,有法律,行為有禮貌。司馬光在洛陽時,每次回夏縣老家掃墓,都要去看哥哥司馬丹。司馬年近八十。司馬光不僅像父親壹樣尊敬他,還像照顧嬰兒壹樣照顧他。

司馬光壹生中從未說過壹句謊話。他評價自己說:“我沒有什麽過人之處,但我對自己壹生的所作所為問心無愧?所有的人都欽佩並相信他。陜西洛陽的人都是受他的德行影響。他們做錯事就說:“司馬君真的知道嗎?"

司馬光生活清廉簡樸,不喜奢華。史書中記載了許多關於他的小故事,作為美談流傳下來。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欽佩他的品德,願意做他的鄰居。據說司馬光的妻子去世後,家裏沒錢辦喪事。他的兒子司馬康和他的親戚們主張借點錢把喪事辦得更招搖壹些,但是司馬光不同意,並且教育兒子,節儉應該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不要輕易借錢。最後,他典當了自己的壹塊地,匆匆安排了葬禮。這就是民間流傳的司馬光《經典葬妻》的故事。

司馬光的人品、德行、學問、學史,歷來為人們所推崇。然而,人們贊揚和批評他的成就。

當保守黨執政時,他們贊揚他們的成就。宋哲宗還命保守派院士蘇東坡題寫墓碑,千言萬語贊不絕口。

維新派執政時,司馬光不僅政績斐然,還被列為漢奸。宋紹聖年間,欽差大臣周鐵首先評論“文公(司馬光死後名溢)謗先帝,廢其法,當以罪論處”。朝廷不僅剝奪了所有爵位,還推倒了豎立在其墓前的巨大紀念碑。王安石的學生張春、蔡京執政時,為了報復司馬光等人廢除新法,將他們和309名朝臣列為“元佑漢奸”,要在朝廷和郡縣設立“漢奸碑”。

然而,在紀念碑的拐彎處,壹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石匠安民對蔡京說:“我是個傻子,不知道立碑的用意。”可是司馬相公誇他正直,現在卻要把人列為漢奸,我不忍心。"蔡京氣得要責罰他,弄得女兒壹邊哭壹邊求饒:"我不敢違抗大人的命令。“只有小人壹個要求:在碑上刻匠人名字時,不要把小人安民的名字刻在上面,以免留下千年罵名。”蔡京仔細壹想,司馬光雖有錯,但為人正直,享有威望,於是改變主意,把司馬光排除在漢奸之外。

可見司馬光的人格不僅為百姓所稱道,甚至被對手所折服。在封建時代,司馬光是孔子的第三位聖人,排名在孔孟之下,在孔廟也享有配。時至今日,人們仍然記得歷史上有壹位“須水先生”,他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