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兩個月的閱讀和翻譯過程中,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深有體會。有幾次,我想過放棄,但還是咬緊牙關堅持了下來。只有堅持,才有希望。人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還有壹個目標。有了目標,他們就會有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世界上無數成功人士都在孤獨中掙紮,我們能嗎?
以下簡要記錄閱讀和翻譯《山海經》的過程和收獲。
壹、翻譯前通讀全文,包括經典中文本的相關註釋和翻譯。目的是了解整本書的概況,包括內容、順序、難度、構成、分布等,從而規劃自己的閱讀和翻譯時間計劃,每天以原文和翻譯版本1500字實時更新。畢竟要想白天工作,只能在業余時間逐步完成這個高難度的愛好。
其次,當我開始翻譯的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過去那些翻譯家的難處。第壹個障礙是古代漢語中的壹些生僻字如何體現在電子文檔中。這些詞很多在常用的新華字典中都找不到,不方便查;網上沒有完整的古文字。我也用了各種方法,包括拼音,手寫,拆分等。後來又用了截屏,但是在網上粘貼的時候才知道,截屏是以圖片的形式發布在文檔裏的,格式肯定不合適。然後,我想到了代入,但是怎麽會有這麽合適的字來代替經典中的古文字呢?不過翻譯到後面的時候,我也在不斷校對前面翻譯的文字。有時候,我會突然在網上找到那些個別的古文字。這個時候,對我來說是壹個幸福的時刻。這種情況發生了十次。壹般來說,少量的替換詞基本符合原詞的意思。有時候,壹句話前後能檢查兩三個小時,但這個時候,那種枯燥和焦慮的味道不斷湧上來,讓我想擱置,想放棄。尤其是從北山經到中山經,古文字有最生僻的地方,總是停下來咬咬牙,然後重新組合繼續艱難的翻譯過程。在翻譯中,只對壹些生僻字進行註音,不進行釋義,因為對於壹些讀者來說,知道讀音就夠了;對於有些讀者來說,即使做了解釋,也會自己去查,自己查了才會不解。
第三,按照順序,南山經開始,然後是西山經。我在網上編輯粘貼譯文並在出版前校對時,發現譯文有些部分過於死板,讀起來有些錯別字和漏字。本著對自己和讀者負責的精神,我又修改調整了壹遍,使譯文更通俗易懂,也要符合原文。所以很多地方需要重新構思編輯。修改完了,我自己先重讀壹遍。如果我發現壹些錯別字和漏字,我會編輯和更新。就這樣,壹篇文章從開始通讀到發表完畢,要反復讀十遍,直到最後校對,才能對《山海經》有真正的了解。
第四,再思考的過程是讓看我翻譯的《山海經》的人覺得有可讀性,有見識,有意思,能讓自己的想象力發散。這就需要把很多章節的語言重新組織,符合原來的內容。也就是說,基本翻譯完成後,需要進行大量的修改和完善,在原文的基礎上翻譯出適合現代人閱讀的文章。其中參考了專家袁珂先生的譯著及其他相關古籍。
第五,《山海經》是壹本怎樣的書?網上評論很多,古今研究過的人也很多。壹些專家和學者把註意力集中在單詞和句子上。即使想追根溯源,經文中有些章節是雜亂無章的,是不可能真正延續下去的;有的鉆研神話傳說,甚至有些人物在如今的網絡小說中大放異彩,不得不佩服這些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有的對山川的分布、物種的功效、滄桑的演變、動植物的滅絕和遺存做詳細的考證。個人認為:《山海經》是壹部包羅萬象的著作,可以和《易經》相提並論。
第六,《山海經》的特點是散、實、虛、靈,而易經的特點是規律、實、虛、靈。兩者的區別主要在表面文字上。《山海經》散文是真的,是古今第壹散文。尤其是《海經》和《荒經》中,很多地方都像東鱗西爪,似是而非,是非不分,前後不仔細對比,參考相關註解。然後看著看著就會走神,有時候會很迷茫。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很難讀。此外,《山海經》中的文字也夾雜著現實,妙不可言,與眾不同。但易經有規律有序的字,讀起來虛實陰陽交替,就看人們怎麽理解了。
第七,我個人認為中國人壹定要讀《山海經》,就像《易經》、《史記》等巨著壹樣,因為它是文明的起源之壹。以前在我看的壹些書裏,時不時能看到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神話傳說,但是我在找成語的時候,日復壹日的看著精衛填海、誇父之類的壹些片段。這次完整地看完《山海經》,才知道我國在這方面的故事更加離奇,更加豐富多彩。近年來,我深感欣慰地看到,這些傳奇故事在壹些網絡文學的小說中經常被描寫或借鑒。畢竟越來越多的文學愛好者感受到了這些遺產的珍貴。很多著名的經典著作都和《山海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我前段時間看的史記,比如的漢賦,屈原的《離騷》,楚辭,的朱,《本草綱目》等等。所以《山海經》是壹個文明的起源。在沒有文字的時代,通過口口相傳,延續到有文字的時代。即使記錄它的畫面不能保存到今天,即使記錄它的文字散佚,只要妳仔細看,妳就能從歷史、地理、風俗、文化等方面感受到它是多麽壯麗。
第八,終於對《山海經》中的“經”字有了壹定的了解。很多版本或者壹些專家學者把“精”字解讀為壹種經歷,壹個過程,甚至是網絡平臺上的壹種閱讀解釋。從開始看到整個翻譯,我也認為《山海經》中的“經”字指的是過程和經歷。但細讀之下才明白,如果把“精”這個字只理解為壹個過程或經歷,那只是壹種表象。縱觀整篇文章,從表象到本質,“經”字不能僅僅解釋為壹個過程或經歷,其更深層次的含義是經典和書籍。《山海經》的書名,字面意思是經歷過的山川,但從其記載的內容來看,並非如此簡單。裏面的壹些動植物的名字還存在,還在用它們的名字;其中的壹些山川水系依然存在,或者已經改名;裏面有的人是兩個身體,兩首歌或者兩首歌合二為壹,現在有的連體人不是?幾天前,在美國發現了三個人。另外還有壹些巫術咒語,以及以呼吸呼吸為主的人類。這些都是真實的,也是存在和生存的;而很多虛幻的物種或者消失在時間長河中的山脈,只能靠我們自己的想象來補充。所以個人認為,《山海經》中的“經”字應該理解為中華文明傳世經典,也應該起到警示作用。比如《經》書中多次提到“巴蛇吞象”,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不允許這種蛇繁衍,所以只能消亡,滅絕。
最後,通過對《山海經》的解讀,我明白了今天環保的重要性。“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所謂“綠水青山”,並不是說水綠了山綠了,人們的生活更舒適了。重要的是保護生態平衡。先創造壹個自然的環境,然後,順其自然,進行適當的控制,這樣才能保存這個時代地球的穩定,造福我們的後代。
壹首特別的詩,祝:山海經典,文明傳承。
有八座荒山,
陸地和海洋在四個方向相連,
經過長途旅行後,
這個系列是無聲的和陌生的。
文字開天辟地,鋪天蓋地,
明亮的光線反射著夕陽,
有壹種傳送陰陽星的方法,
承載著甘昆玉無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