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註的基礎上,吸收了民間傳說、劇本和戲曲故事,寫成了《三國演義》。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元年(1522)出版的,稱為嘉靖本,書名為《平陽侯傳,晉,後學羅本傳》。
嘉靖版以後出現了大量的新期刊,都是以嘉靖版為主,只做了壹些插圖、考證、註釋、增刪文字、卷數、整理目的等工作。清康熙年間,毛倫、毛宗崗父子對嘉靖《三國演義》進行了壹些修改,主要是對內容進行了梳理,並修改了措辭。改詩等。,內容變化不大。?
擴展數據:
主題來源: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誌》是最早的三國故事來源,但卻是壹部紀傳體史書,記載簡略,提綱挈領。南朝宋人裴松之在《三國誌註》中加入了許多奇聞異事,大大增強了傳說性和可讀性。
中唐歷史學家劉芷汐在《史通》中說,諸葛亮之死的故事已經“從他的旅途中得知,流傳到許多人那裏”,可見三國故事在這壹時期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晚唐李商隱的《兒女驕傲》中有壹句詩“逗張或笑鄧艾吃”,說明三國故事最遲在晚唐已為婦孺所知。
到了宋代,三國故事通過藝人的表演和說唱更加流行,已經呈現出明顯的“尊劉貶曹”傾向。金元時期的三國故事被大量搬上舞臺,學校的書和雜劇中也有很多三國故事。據《鬼錄》和《太和尹正譜》記載,僅元雜劇中講述三國故事的作品就有近30種。
《輟耕錄》中記載的晉元有襄陽會、大劉備、罵呂布、赤壁兵。元英宗至知止期間(1321—1323),新安時宇出版的《三國誌全相評話》問世,這是最早也是唯壹壹部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評話。這本書是壹本民間傳說。
百度百科-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