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的使用也跨越了很長壹段時間。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帛書和簡書共存發展,壹起* * *構成了中國古代特有的簡帛文化。
雖然竹簡便宜,制作簡單,但是這種笨重的書攜帶起來不方便,而且每簡的字數也有限。壹旦整理成壹本書的長書散了,就“錯”了。此外,竹簡編織時使用的緞帶、麻繩、腰帶容易被磨掉,閱讀困難。用絲綢作為書寫材料,彌補了簡牘的不足。
絲綢是壹種絲織品,質地輕薄、柔軟順滑、幅寬易上墨,幅寬的寬度可以根據字數來剪裁。而且可以隨意折疊或卷起,易於收藏和攜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制作絲綢制品的國家。在商代遺址中發現了附著在青銅器上的精美絲織品遺物,說明當時有比較先進的絲織技術。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絲織技術有了更高的發展,絲織品更加普遍。
現存最早的帛書於1942年9月在湖南長沙彈藥庫楚墓中發現。它是春秋戰國時期唯壹完整的帛書。根據出土的絲綢碎片分析,可能有4份原始絲綢手稿。其中壹個完整的圖文並茂,中間部分有兩組方向相反的文字,壹組13行,壹組8行。周圍都是圖片和短箋。整本帛書* * * 900多字,內圓外圓,密密麻麻的裝飾。
此外,雜誌的帛書上還繪有彩色圖像和類似銘文,周圍繪有12雕像,象征12月。這在古籍插圖中算是早期遺物,對後世的影響不言而喻。
考古人員還在湖北省江陵戰國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絲織品,包括絲綢、紗、羅、織錦等。其織造質量、圖案設計、品種繁多,織錦圖案保存完好,令人嘆為觀止。
這說明古人至少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在帛書上寫字了。每當有紀念和重要事件時,許多書籍都是用帛書,廉價易得的簡書以壹般帛書的形式使用。壹般壹篇文章為壹段,每段疊放或卷成壹捆,稱為“壹卷”。今天的書裏所謂的“量”就來源於此。後來發展到在絲的下端或左端包裹壹根木軸作為支撐,既清脆又好找。帛書其實就是卷軸裝的前身,也是卷軸裝的壹種。從出土的帛書實物分析,帛書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書信、繪畫、書籍三種。
中國出土了許多絲綢畫。比如長沙戰國時期楚墓出土的壹幅帛畫,畫有炎帝、祝融、帝君等名人,是古代傳說中的重要人物,或是黃帝的親屬或後裔。文字周圍有神秘的意象,有樹,有鳥獸,有奇形怪狀的人物。四季的名字用四種顏色畫出來:青色、朱紅色、黑色和白色。畫的周圍有12種意象,代表12個月,每種意象都在賭名字、功用和應該避開的月份。
長沙的另壹座楚墓也發現了壹幅人物帛畫,最初存放在壹個漆棺中,與其他陶俑放在壹起。在絲綢上畫壹個細腰的女子,是卡其色的。女人站在左邊,長裙拖地,腦後盤著發髻,頭上戴著皇冠。畫面中,女子雙手交叉祈禱,頭上頂著壹只鳥和壹只動物。都說鳥代表鳳凰,獸是真材實料。鳳凰是生命、婚姻和幸福的象征,而魁則代表死亡、饑餓和邪惡,鳳魁則象征著生與死的掙紮。
還有壹幅玉龍人物的帛畫,是用上等的絲綢做的,塗上金粉和白粉。畫中有壹個人,牽著韁繩,騎著龍。有壹只鶴站在龍尾巴上,昂著頭,畫面下角有壹條鯉魚。這幅帛畫反映了戰國時期盛行的神仙思想,是目前發現的最早使用粉彩畫法的作品。
絲綢作為書寫材料價格昂貴,所以它的用途應該僅限於達官貴人。由於絲綢並未廣泛用於書寫,因此在古代帛書的發掘中,絲綢所包含的文字並不多。就楚墓帛書的書法藝術而言,其行列壹般整齊,間距基本壹致,在力求規範整齊上瀟灑自如。其字體平整穩定,均衡對稱,端正嚴肅,介於篆隸和篆隸之間。其筆法流暢順滑,壹波三折,音樂引人入勝,在粗細變化中顯其美,在點畫的頓挫中顯其韻,充分顯示了作者對藝術寫作的刻意追求。
到西漢初期,精美的絲織品已暢銷全國,供人們制作衣服、窗簾和帳篷。東漢時期,絲綢被廣泛用於書寫。《隋書經籍誌》記載:“董卓謀反,狄鹹西遷,書帛,皆被兵取為帳。”士兵用大的絲綢做帳篷,小的做手提袋。可見東漢帛書之多。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顏色的絲織品中,有絲、絹、紗、錦、繡、絹等,最珍貴的是壹幅蓋棺的彩綢畫。畫用朱砂、石青、石青等礦物顏料繪制,色彩艷麗。畫面大致分為三部分:上半部分、中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別代表天上、地上和地下的景色。它的內容和工藝比戰國時期的帛畫更復雜,更豐富多彩,但沒有文字。
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帛書有10多種,20多萬字,用黑色墨水書寫,字體為小篆和李殊,是公元前2世紀或更早的作品。這些帛書包括兩部《老子》手稿,《老子家本》是漢高祖的手稿,《老子怡本》是漢惠帝的手稿。每壹部分的順序正好與傳世書相反。這個版本的陶靜排在前面,道德經典排在最後,所以《老子》也被稱為《道德經》。新發現的帛書《德經》在前,《陶靜》在後。還有壹本書《戰國策》,約1.2萬字,大部分內容本版不涉及。還有《周易》,比這個版本多了四千多字,六十四卦也和這個版本不壹樣。帛書中有壹整部佚書,名為戰國二十八書。記載了戰國時期蘇秦和蘇代的言行,約1.1.00萬字。大部分在現行版本的《戰國策·史記》中找不到,為校對和考證有關蘇秦的史料提供了大量新的史料。
五星詹,約八千字,抄自全帛。前半部分是五星詹的文字,後半部分是五星表。根據觀測到的場景,以列表的形式記錄了從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177年這70年間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這三顆行星的會合周期。反映了漢代天文學的水平。
此外,在漢初山東臨沂金闕山西墓中也發現了壹幅帛畫。整個背景在天上,在日月之下,在幕布之中,墓主人的歌舞,親戚仆人,生產,遊戲等生活場景。畫中人物的衣著與長沙帛畫相似,反映了楚國的遺風,說明魯南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受到楚文化的影響。
古人在帛書上寫字,每壹張都是壹本書,比舊竹簡拿起來還輕。這對後來造紙術的發明有很大的啟示。紙發明後,文字被寫在紙上,逐漸發展成為紙做的書。可見,帛書在中國古籍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