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拼音:gǔ,gū)是壹級漢字(常用字)。這個字最早寫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它的古字形看起來像互相支撐的骨架或互相拼接的骨頭。
骨的本義是人或動物的骨頭,尤其是人的遺骸。骨骼是支撐人體的脊梁,所以“骨”可以引申指人的心靈、靈魂、性格或氣質。它也可以指在東西裏面起支撐作用的架子。
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撐身體。“骨幹”壹詞,代表骨骼的主幹,指在整體中起重要或基礎作用的人或事物。
由於骨骼的支撐作用,出現了“傲骨”“媚骨”等詞,指支撐人精神的氣質和性格。
物體中的支撐架也稱為“骨”,如木質地板下的支架與船底連接首尾的中線稱為“龍骨”;此外,還有“鋼骨”和“傘骨”。
骨頭很硬,所以不隨大流、不隨大流的精神在古代被稱為“骨氣”,清正廉潔的臣子被稱為“有骨之臣”。
“骨”和“肉”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所以有“骨肉相殘”的說法,可以指兩個人之間的親密關系。骨肉相連,有骨有肉,才能形成鮮活豐滿的軀體。寫文章也要有骨有肉,否則不是好文章。這個骨字指的是深刻的主題。
只有骨頭沒有肉就沒有生命,所以“骨”字有骨頭的意思。比如唐·杜甫的《從北京到鳳縣,吟誦五百字》:“朱門酒臭,路有凍骨。”這裏的“骨”是指人死後的遺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