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深受世界四大文化體系——印度、中國、伊斯蘭和西方的影響。首先,最先影響東南亞的是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中的宗教(尤其是印度教和佛教)、語言、習俗、法律和政治可能早在公元前就已經傳播到東南亞部分地區。東南亞很多地區都有在印度教和佛教影響下產生的文物,比如高棉語吳哥的寺廟建築。印度對東南亞的語言有很大的影響。早期東南亞大部分地區(越南北部和菲律賓除外)要麽直接使用梵語或巴利語,要麽借用印度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如柬埔寨的高棉語和緬甸的Pyu語。
其次,是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早在漢代就開始與東南亞進行貿易。絲綢和陶瓷出口到各地(東南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壹部分),茶葉、布料、紙袋和漆器在國際市場上也很受歡迎。而且由於貿易等因素,中國人口南遷,唐宋元明時期也有壹部分人移居東南亞。其中,越南是東南亞受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家。從秦漢到元明清,越南和中國保持著政治或軍事交流。越南與中國在法律政治、學術思想、社會制度、宗教藝術、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壹些交流。
第三個對東南亞有影響的文化體系是伊斯蘭教。公元十世紀後,東南亞開始有穆斯林/回教徒活動,主要覆蓋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包括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蘇拉威西、摩鹿加、香料群島等。)和菲律賓南部。15-17世紀期間,印尼興起多個伊斯蘭國家,島國東南亞逐漸納入伊斯蘭文化圈(菲律賓中北部除外)。伊斯蘭教成為馬來世界的主要宗教,並深深影響了居民的文學、藝術和生活(衣食住行用),比如不沾豬肉。
對東南亞有影響的第四個文化體系是西方文化。自16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壹直在向東尋找香料。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相繼進入東南亞,建立殖民地。法國和英國也在19世紀在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文萊建立了殖民地。到20世紀初,西方列強幾乎殖民了整個東南亞(除了泰國,它不情願地割讓土地以保持獨立)。殖民者不可避免地把他們自己的文化帶到了殖民地。或多或少影響了殖民地。比如菲律賓在西班牙的影響下成為東南亞最大的天主教國家。幾十年來,西方文化通過新媒體滲透到東南亞大部分地區。
四大文化體系影響了東南亞,但東南亞有自己的思考。現存的東南亞文化應該是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東南亞受到外來文化(尤其是四大體系)的影響,但沒有完全被接受;東南亞有自己的本土文化。目前,東南亞文化並非純粹由外來文化構成,也不完全是當地人的創造;應該是雙方和多方力量長期接觸、交織、融合形成的,所以東南亞顯得復雜多樣。東南亞的文化在不斷變化。
中國文化圈-越南
越南兩千年來受中國影響很大,因為它的領土毗鄰中國,中國又比較強大。公元前,越南北部被中國直接統治。幾千年來,進入越南的不僅僅是儒家思想,還有中國在政治、社會、宗教、倫理、家庭、性別、婚姻、物質文化等方面的壹整套觀念。無論是武術還是文學,越南長期以來深受中國風的影響。比如越南基本上是男權社會,男尊女卑,女性處於弱勢地位;社會是有等級的,但階層是可以流動的(比如通過考試);家庭往往是維系人倫的單位,村落密集——這些可能與農業社會和集體稻作農業有關(因為必須有壹定數量的人壹起勞作才能耕作)。今天越南中北部仍有許多帶有大乘或中國風味的文物。然而,許多文化產品是獨特的,換句話說,越南的宗教融合了儒教、佛教(大乘佛教)、道教等。,加上當地的萬物有靈論。越南也有科舉制度,和中國壹樣,通過考試提拔人才。但越南儒釋道三家壹起嘗試;這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越南文字“南子”是從漢字中誕生的。“南字”也是壹個方塊字,形狀與漢字相似。它直接借用漢字,或取漢字的偏旁部首、部件、壹個字或兩個字進行排列組合,然後成為新詞,代表新思想。這種詞從十二世紀就有了。
從地域來說,越南中部的占坡受中國風影響較小。象帕是壹個古老的國家,它的主要遺跡在峴港,峴港長期反對北越,甚至與北越交戰。湛坡在種族上以湛為主;越南北部以越南人為主。雖然象帕深受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教的影響,但這個國家有自己的社會文化。比如這個國家的女性地位很高,是“賤男貴女”,和印度不壹樣。
越南打仗近兩千年,男人為了打仗經常在外。女性往往成為主要的生產勞動者,做小生意的往往是女性;越戰時期,連種田幾乎都是女人幹的,農業合作社也是女人辦的。因此,婦女也可以擁有和繼承土地。戰爭期間,他們身兼數職,努力工作;戰爭結束後,因為很多人失去了配偶(王先生戰死),她成了女族長,繼續身兼數職。隨著經濟的發展,女性已經成為勞動力的主流。雖然,按照中國傳統的男權文化,女性的地位低於男性的“三從四德”,但在經濟方面(實際勞動,肩負家庭生計,成為家庭頂梁柱),越南女性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越南“好女人”的文化邊界與越南性別文化的變遷密切相關。越南的性別文化雖然在不斷變化,但其主要內涵並沒有逃過20世紀60年代歐美社會主導的第二次女權運動浪潮的感召,也接近於“母性”的概念。但無論如何,15世紀以前就存在於越南,被學者譽為“東亞文明史上絕無僅有”的男女平權現象(Frenier and Mancini 1996:30-34),再也沒有在越南社會出現過。(《臺灣省東南亞學刊》第三卷第壹期,2006年4月,第44頁)
目前越南人的信仰主要是儒家,佛教、道教、祖先崇拜也很興盛。其中十分之壹是天主教徒,中南地區還有很多印度教徒。伊斯蘭教在中國中部也很受歡迎。(《越南簡史》,梁著,2003年版,P7)
越南的教育體系:
越南在教育和修養方面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國民識字率分別為88%和6%。越南的教育體系最初是模仿蘇聯和東歐的。近年來,由於開放和改革的需要,教育體制和內容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其學制壹般為小學五年、四年、三年、四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有些系五年,如建築,醫學六年,碩士兩年,博士二至四年),國家義務教育為初中九至四年(。
在西方文化的影響方面,越南在十九世紀受到法國的“保護”,法國在越南引入羅馬化,也改變了越南兩千年來以漢字為主的文化。而且宗教的增加,越南戰爭的影響,美蘇文化的傳入,外部勢力的陸續進駐,對越南的民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這種歷史和環境的塑造下,越南民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克服困難的毅力,有時還有犧牲小我成全小我的精神。
伊斯蘭文化圈-印度尼西亞
印尼作為伊斯蘭國家已有近五六百年的歷史,是目前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有萬物有靈的信仰和原始部落,比如被荷蘭稱為Daillac的民族。他們的藝術技巧相當好。ikat(染色織物)的圖案設計很漂亮,珠飾也很有名。第壹個千年,印尼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所以印度教和佛教的色彩很鮮明。最著名的建築之壹是婆羅浮屠。它所展示的概念取自印度;其浮雕內容既有佛教原理的講解,又有豐富的生活場景、風土人情。它的中央塔樓和每層的許多小塔都是鐘形的,頂部是多邊形的石頭圓柱形尖頂。在印度尼西亞的古代文化中,多邊形柱狀立石是祖先精神的象征。所以從這個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印尼本土崇拜,印度理念,Java詮釋,實踐的結合。此外,印度教建築可以命名為普蘭巴南陵墓。
13至15世紀,印尼走上了伊斯蘭化的道路。清真寺成為主要的宗教建築,亞齊的大清真寺可以代表。但由於東南亞自然和文化環境的復雜性,東南亞的清真寺面貌也各不相同,不時可見“本土化”的情況。清真寺的主體不壹定像阿拉伯世界那樣有穹頂,也不壹定有又細又高的尖塔。相反,它們可能具有當地傳統建築的形狀,即上下兩層或三層,每層都有長檐環繞,屋頂是傾斜的(屋檐和坡度較大的屋頂有利於排水)。
印度尼西亞的“統壹和多樣性”
印度尼西亞有數萬個島嶼,從西到東綿延4800公裏。住在島上的人有不同的種族和習俗。光是三個時區(從西到東)。其次,印尼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國家和朝代。近代長期被西方殖民,二戰被日軍占領,戰後回歸荷蘭,後獨立。文化上,我接受了各種制度,經歷了各種變化。它確實是復雜多樣的。印尼政府從建國開始就壹直在追求“多樣中求統壹”,但“多樣中求統壹”似乎與之如影隨形。
本文資料主要摘自顏誌宏《東南亞文化與社會》,收錄於教育部《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手冊》第79-116頁。※.
第二,關於東南亞的檳榔文化
(胡,南洋研究院04級碩士)
檳榔在東南亞有著悠久的歷史。檳榔是棕櫚科的熱帶植物。它的果實是橢圓形的,可食用和藥用。東南亞很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嚼檳榔的習慣,從2000年前就開始了。它並不局限於某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從印度洋到太平洋的諸島,其範圍大致符合南島語族民族的擴張。它與東南亞各地區的文化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在語言、器皿和歷史書籍中都可以找到壹些線索。如:口頭生活、神話傳說。嚼檳榔在西方人眼裏是不雅的行為。因為這種偏見,其深深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根源往往被忽視。事實上,這個傳統非常豐富和古老。即使在全球化和傳統價值觀從屬於西方主流文化的今天,它在各種文化方面的深厚根基也是不可否認的,值得回首和重拾。關鍵詞:東南亞;檳榔;檳榔文化
檳榔(Arecae)是檳榔果的通用名,來自馬來西亞當地名稱的拉丁文,其名稱catechu在馬來語中的意思是“壹種從植物中提取的汁液”,因此可以作為天然染料。除了中國南方,印度、錫蘭、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嚼檳榔的習俗至少延續了2000年,是平民和貴族的嗜好。檳榔在文獻中可以找到,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李後主《阿互助》:“晚妝剛過,沈潭稍加留意,向人露出壹點丁香。壹首清亮的歌,暫時引櫻破。羅燦袖裏的顏色是殘余的,杯子裏浸滿了芬芳的醪液。生銹的床是如此迷人,它嚼紅,嘲笑檀郎。”“紅旗”二字是檳榔。本文首先闡述了檳榔的起源和流行。然後簡述其藥用功能和主要功效,最後論述檳榔所體現的東南亞傳統文化,在東南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極其淺薄。
壹、檳榔的起源及其在東南亞的流行
據《本草綱目》果實部第三十壹卷記載:“中文記載的檳榔、檳榔[更正]是從木部移至此處。
說明:賓門李當的藥與仁相反,聽起來像是客。西單【史真說】賓和郎都是貴客。根據南方植被的描述,和廣州交朋友的人,如果跑贏了,必須先獻上這個果子。不見面就會互相討厭。然後檳榔的名字就在這裏蓋章了。計雷認為尖的是檳城,圓的是郎的理論似乎很有道理。顏師古還指出,林復雲:仁是檳榔。??????檳榔。檳榔為棕櫚科熱帶植物,果實橢圓形,食用和藥用均可。檳榔有兩種:紅的和白的。紅色的又小又軟,白色的又大又硬。必須切成小塊才能咀嚼。檳榔的味道通常是先苦後甜,也能使人微醉,刺激提神。檳榔的汁液呈紅色,長期咀嚼可將牙齒染成黑色,部分民族還視“黑赤”為美。
《本草綱目》也記載其氣味,稱“味苦、辛、溫、澀、無毒。【真權說】味甘,性寒。【大明說】味道澀。【虹井月】廣交朋友的人是甜的,廣交朋友的人是澀的。【荀悅】白的味甜,紅的味苦。〔元素曰〕味苦苦,純陽也。無毒[說]吃多了會發燒。”
中醫字典中也有關於檳榔的記載:檳榔,檳榔喬木,10 ~ 18米高,不分枝,葉子脫落後有明顯的環紋。葉子在頂部叢生;羽狀復葉,長1.3 ~ 2米,光滑,葉軸呈三棱形,小葉針狀或線形,長30 ~ 70厘米,寬2.5 ~ 6厘米,基部狹窄,先端小葉愈合,不規則分裂。花序著生於最後壹片葉基部,具匙形苞片,長倒卵形,長40厘米,光滑多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數,無柄,靠近分枝上部,通常單生,很少對生,花萼3,厚而小,花瓣3,卵圓形長圓形,長5 ~ 6毫米,雄蕊6,花絲短,花藥基著,退化雌蕊3,絲狀;雌花大而少,無柄,著生於花序軸基部或分枝,花萼3枚,長圓形卵圓形,長12 ~ 15毫米。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 ~ 6厘米,有宿萼和花,成熟時紅色。壹年開兩次花,從3月到8月,冬季開花不結果。結果期為65438+2月至次年2月。分布在海南、廣西、雲南、福建、臺灣省、廣東等地,以海南為最多。這種植物的雄芽(檳榔果)、未成熟的果實(檳榔果)和果皮(檳榔果)也可入藥。
檳榔怎麽包,其材料組合、形狀大小隨地域差異而不同;* * *最基本的元素就是用藤葉包裹的石灰嚼檳榔。有的地區吃未成熟的檳榔(即檳榔樹的種子),有的地區吃成熟的。未成熟的種子柔軟、多汁、香甜,而成熟的種子又苦又硬。檳榔仁也分生食和熟食。壹般來說,生活在潮濕地區的人大多吃生食,而生活在幹燥地區的人則是熟食。這些方法包括沸水、曬幹或腌制。老藤葉也是如此。有的地方是綠的時候摘,有的地方是黃了才摘。有些石灰是從巖石中采集的,用法是將其磨成粉末,然後加水調成糊狀。靠海的地方是海底的貝類、珊瑚、軟體動物,用的時候可以燒,然後碾成粉末。壹些生產香料的島嶼會在檳榔中加入麝香、胡椒、丁香等香料。
在本草中也有相應的記載:“修短頭者為錘,有尖紫刺青者為檳。檳力小,錘力大。不如用白檳,坐正挺拔,心堅定。那些半白半黑,心虛的,不入藥。用刀刮去底部,細細切開。不要穿越火焰,因為害怕軟弱。如果熟悉的話,還是不要用的好。?石真說??12309但是,這種環境下,新生的白檳榔壹定是有的。要是在別的地方,妳就被煮了熏了,妳就能活了。吃生檳榔時,必須借助藤條和古本灰咀嚼,吐出壹口紅水,爽滑不澀,能幫助消化。這三件事相距甚遠,因為不同,但又互相壹致,所以也不同。俗話說“檳榔靠扶留”。古本灰也是牡蠣灰。本是蛤蜊這個詞的錯誤。瓦房灰也可以。”
嚼檳榔帶來的微微興奮和麻醉,大概是它如此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檳榔仁中的生物堿和鞣質能刺激神經放松肌肉,使人感到放松。此外,它還可以幫助中和胃酸,平息胃痛。吃檳榔的香味主要是因為老藤的葉子,它的汁液也有抗菌作用,常被用來治療傷口、皮膚病,或者發燒頭痛。在食物的分類上,檳榔是熱的,檳榔葉是冷的,這是很補的食物。檳榔有它的療效,也有患病的風險,比如口腔癌、牙周病。長期嚼檳榔會把牙齒染成黑色,嘴唇染成紅色。在西方文化滲透到東南亞之前,這種外貌被認為是美麗的,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它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白牙。到現在,堅持這種審美觀的人越來越少了。
東南亞很多國家和民族自古就有嚼檳榔的習慣。檳榔也被認為是壹種用來待人接物的禮物,甚至是愛的象征。求婚、請客、辦婚喪嫁娶,都是人家送的。人們對盛放檳榔的器具也很講究,甚至可以通過檳榔盒來判斷壹個人的身份。嚼檳榔的習俗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東漢嶽洋在《周楠異物誌》中記載:“(南方人嚼檳榔),使其順滑,使其吃而食之。”這個古老的習俗壹直流傳到今天。
喚起活力,使人氣色好(嚼檳榔後的紅唇被視為美麗的象征),帶來好運,保持唇齒留香,預防疾病。這些嚼檳榔的理由,在六世紀的印度典籍中就有記載。此外,嚼檳榔也被列為人生八大樂事之壹。檳榔在社會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相互分享和給予,他們傳達了壹些信息。例如,給某人壹籃檳榔,顯示了這個人的慷慨、大度和對對方的關註。這些使得檳榔在東南亞非常受歡迎。
二、檳榔的藥用和功效
《本草》第三十壹卷載:“主治:消谷排水,消痰化痰,殺三蟲,埋屍,治白寸。不錄治腹脹,生食末服,谷道利水。斂瘡生肌止痛。燒灰,傅口中白瘡。蘇公宣旨解郁於五臟六腑,破胸之氣,消水腫,治心痛積。振拳除諸風,除諸氣,通關節,益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焦,除煩,破癥結。大明主膀胱之氣,五膈之氣,風寒之氣,腳氣,吃不了多久。李玨把脈象當作壹種疾病,氣與內急相反。好古治腹瀉,心口劇痛,秘便,化痰平喘,治瘧疾,防疔瘡。發明【素曰】檳榔味濃氣淡。沈浮,陰在陽。苦能破滯,辛能祛邪,泄胸中至尊之氣,使之下行。性重如石,能降諸藥於下極,故治諸氣重如神。【石珍說】據羅大靖《鶴林玉露雲》記載,嶺南人用檳榔代茶抗痢,有四大好處:壹是醒後可使其醉,久蓋食之,則兩頰發紅。如果他們喝酒,蘇東坡稱之為“臉頰紅潮使檳榔醉”。第二,醉酒可以讓他們清醒。喝完之後嚼壹嚼,痰就消了,剩下的就消了。朱惠安說“檳榔采以除痰”。第三,饑餓能讓妳吃飽。整整四天會讓妳感到饑餓。如果妳空腹吃東西,妳會充滿氣。如果吃飽了再吃,飲食會很快消失。亦賦疏而不氣餒。是莊嚴的,更是甜蜜的,有德,所以有功德。朱惠安的檳榔詩裏說:記得昨天去南方旅遊,臉壹開始就紅了;藥袋已知有用,茶碗可同。捐病收特效,培養真才實學;不避三彭,則失七分。也勝過其治病殺蟲的能力,但又不滿足於代茶的習俗。”可見其功效非常顯著且多樣。
中醫大辭典是這樣描述檳榔的功效的,分為幾個方面:“藥理①殺蟲作用檳榔堿是壹種有效的驅蟲成分。對豬肉絳蟲有很強的麻痹作用,使整條蟲的各個部位麻痹。只能完全麻痹牛肉絳蟲的頭部和未成熟節段,對中後部的孕卵節段作用不大。體外試驗對蟯蟲也有麻痹作用。檳榔堿也能毒死蛔蟲,但對鉤蟲無效。檳榔與雄黃、肉桂、阿魏混合煎劑對小鼠血吸蟲感染有壹定的預防作用,但與萱草、黃連、木香混合煎劑對小鼠血吸蟲病治療無效。
(2)抗真菌和抗病毒作用。水提物在體外對皮膚真菌如紫色毛癬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服和水浸對甲型流感病毒的部分毒株有壹定的抑制作用,其抗病毒作用可能與其所含鞣質有關。
③檳榔堿對膽堿能受體的作用與毛果蕓香堿相似,可興奮M膽堿能受體增加腺體分泌,尤其是唾液分泌,可使滴眼時瞳孔縮小。此外,還可增加腸道蠕動,收縮支氣管,減慢心率,並引起血管舒張和血壓下降,應用後可引起冠狀動脈收縮。1%溶液用於青光眼可降低眼壓,但作用持續時間短,對角膜有明顯刺激作用。由於腸道蠕動增加,麻痹的絳蟲被排出。它能興奮N-膽堿能受體,如骨骼肌、神經節和頸動脈體。對中樞神經系統也有膽堿能作用。貓靜脈註射少量檳榔堿可引起皮層喚醒反應,阿托品可減弱或阻斷這種作用。
④皮下註射檳榔堿能抑制小鼠的壹般活動,並能改善氯丙嗪引起的活動減少和記憶損害。通常嚼檳榔的人食欲大增,腹瀉少,咽喉痛少,還能治療腹痛,可能是因為它含有大量的鞣質。另外,吃檳榔的人腸道寄生蟲少,口渴少,可能與檳榔堿的作用有關。過量的有毒檳榔堿引起流涎、嘔吐、利尿、嗜睡和驚厥。如果是口服引起的,可以用高錳酸鉀溶液洗胃,註射阿托品。
筆者翻閱相關文獻,發現有以下幾個方面來描述檳榔的功能和功效:
殺蟲,破積,降氣,利水。治蟲積食滯,腹脹腹痛,腹瀉,瘧疾,水腫,腳氣,痰癮,癥結所在。以下文獻有相應記載:(1)《別錄》:“主消五谷水,消痰癖,殺三蟲,治寸白。”(2)藥性理論:“李璇五臟郁滯,破而氣盛,水腫發生。治心痛,風積血。”(3)《唐本草醫》:“主腹脹,生搗末服,澧水谷。敷瘡生肌止痛。”燒成灰,主要喉嚨上有白色的瘡。“(4)論腳氣:“治因水氣而毒蘊浮腫的腳氣。”(5)《海鮮本草》:“豚之氣之主流,五膈之氣,風寒之氣,不必隔夜食之。”(6)《日華子本草》:“除諸風,降諸氣,通關節,益九竅,補五株七傷,健脾,調中焦,除煩,破癥結,降五膈氣。”(7)醫學的起源:“治療之後,重要。”(8)王:“把脈為病,則氣逆於內急。”(9)《綱要》:“治瀉痢後,重則心痛,秘尿尿,痰喘。治療瘧疾和預防疔瘡。”(10)本草宣彤:“止瘧治疝氣。”(11)《生息飲食譜》:“宣滯,破堅,定痛和中,疏腸排水,制肥甘毒。"它能使妳的牙齒變硬,減輕妳的口氣."(12)《現代實用中藥》:“有健胃、收斂、瀉下之功,同時驅姜葉蟲、絳蟲。
最近有研究擴大了檳榔的功效。美國加州大學藥學博士鄭慧文在《英國心理學雜誌》上指出,咀嚼檳榔有助於精神分裂癥患者緩解病情。研究人員分析了70名患者對咀嚼檳榔的反應,發現當每天咀嚼超過10片時,癥狀沒有那些不吃檳榔的人那麽強烈,也更舒服。因為檳榔含有“檳榔堿”,對人體的影響類似於“乙酰膽堿”。這種物質可以降低大腦中的多巴胺,達到類似精神分裂癥藥物的治療目的。
第三,從檳榔看東南亞傳統文化
首先是神話傳說中的檳榔。在許多口頭文學中,檳榔是壹個重要的象征,檳榔傳統的起源也可以從這裏追溯。在高棉語中,壹位名叫普拉通的公主給她的新丈夫檳榔,作為忠於婚姻的象征,後人延續下來,把檳榔作為對男女關系的忠實承諾。在壹個越南傳說中,壹對雙胞胎兄弟同時愛上了壹個女人。因為兩兄弟感情非常好,所以都選擇了投河自殺。他死後,哥哥成了石灰巖,弟弟成了巖石旁的檳榔樹。女人被兄弟情誼所感動,縱身跳入河中,變成了攀附在樹上的藤蔓。國王得知此事後,讓人收集了石灰和樹葉嘗了嘗,味道很好。從此,越南就有了嚼檳榔的習俗。
我們來看看檳榔和皇家文化的關系。檳榔在皇室的社交生活和外交活動中總是不可或缺的。這是壹個重要的象征。兩國交往時,檳榔是貴重的禮物,代表著兩國的關系。有時候國王們會互相交換檳榔盒。檳榔也是招待貴賓的重要菜肴。國王也是吃檳榔出身,他制作檳榔的設備和工藝都很講究,身邊也有仆人為他奉上檳榔。因此,許多精美的工藝品應運而生,就像中國宋明時期的瓷器壹樣。國王和貴族們用精致華麗的樂器來顯示和誇耀他的財富和地位。
檳榔也與祭祀密切相關。在東南亞,檳榔被視為鬼神與人類之間的媒介,與大米壹起作為主要祭品,是人們要賞賜、求鬼神時的“禮物”。在從事農業的東南亞,土地和水是非常受重視的。因此,檳榔常被用來祭祀水神和土地神。比如在泰國,檳榔是祈雨的祭品。有時它也被用來驅邪,尤其是當妳生病和懷孕的時候。在葬禮中,檳榔被認為是能幫助死者安息或死後世界有更好狀況的東西。
此外,檳榔在許多地方與終身大事有著奇妙的聯系。除了人神之間,檳榔在男女之間也起著微妙的作用。在馬來語中,pinang(檳榔)也有求婚的意思;Sireh(檳榔葉)的意思是達到適婚年齡的年輕女孩;Khan mak(壹罐檳榔)也代表婚禮。因為嚼檳榔使人看起來更有精神,更漂亮,往往容易引起異性的註意,這可能是檳榔與男女有關的原因之壹。在緬甸,女生喜歡上來的追求者,就請他吃檳榔,暗示其他追求者放棄。馬來西亞壹個伊班人用檳榔葉向壹個女人求婚,如果她同意,她就接受了。在印尼爪哇島,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包裹檳榔,向男性表示意義;如果她喜歡順手把檳榔葉朝上折;如果很無聊,就把下面的葉子疊在壹起。雕刻精美的檳榔盒是泰國新娘必備的嫁妝。婚禮期間,父母給新娘和新郎餵米飯、水果和檳榔,這給新人的婚姻帶來了和諧和幸福。洞房後,如果新郎把檳榔盒倒過來,就意味著新娘的貞操受到質疑,全家人對新娘的懷疑也隨之而來。
總結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嚼檳榔的傳統壹直在衰落,特別是在繁華現代的城區,壹些賣檳榔食品工具的店鋪逐漸消失。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已經拋棄了這壹傳統,認為它是壹種不體面的舊習慣。此外,檳榔的制作方法也發生了變化:以前人們總是在家裏包檳榔,現在喜歡在外面買,用機器切成塊,冷凍。香煙的引入也減少了嚼檳榔的人口。現在檳榔的沒落是壹個逐漸的趨勢。除此之外,它還以不同的風格出現在生活中,它在傳統文化中的光輝似乎正在消逝,被遺忘。寫這篇文章只是為了追溯檳榔的起源和它所反映的東南亞傳統文化。
參考書目:《本草綱目》,《中藥大辭典》,Rooney,D.F. 1993《東南亞嚼檳榔交易》。吉隆坡牛津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