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古詩《竹石》賞析

古詩《竹石》賞析

壹.案例

《竹石》是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年級語文上冊練習題中的壹首古詩,要求“誦讀”。學生們對這首詩很感興趣,讀得津津有味。

老師:妳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生:對,寫在詩的後面。他的名字叫鄭燮。

老師:(板書:謝)這個字他念對了嗎?

生:這個詞我們沒學過。

老師:是的,妳沒有學過這個單詞:但是妳有辦法準確地發音。

生:對。

學生:用部首搜索法。

老師:這是個好主意。我們祖國的文字數不勝數。如果只靠老師教,妳們這壹代永遠學不完。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可以。

同學們紛紛拿出字典,查“謝”字,讀“西è”。他們大聲念著《鄭燮》,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不壹會兒,所有的學生都流利地背誦了這首詩。人們可以背誦《竹石》這首詩,但學生們並不喜歡。他們對鄭燮還有很多疑問。

生:他是個什麽樣的人?

老師:讀完這首詩,妳能猜出鄭燮是個什麽樣的人嗎?

生:他是個詩人。

生:從詩裏,我發現鄭燮很喜歡竹子。

生:他必須像竹子壹樣無所畏懼。

師:詩人常以物表誌。妳可以從詩中的竹子想到詩人本人,比其他人更好。

老師:鄭燮是鄭板橋。他的詩寫得好,畫比詩好。妳猜,鄭燮最好最喜歡的畫是什麽?

生:竹子,肯定是竹子。

老師:妳真聰明。妳很容易猜到。

生:有壹部電視劇有他的故事,但是我忘了。我想知道更多關於他的故事。

老師:老師也想知道更多關於鄭燮的故事。他怎麽能收集到關於鄭燮的信息?

生:去看看關於他的書。

生:可以網上搜壹下。

生:我爺爺知道很多古人的故事。我可以問他。

老師:方法那麽多,老師也要收集。下周三我們壹起交流,好嗎?

壹周後,在班上,他們暢所欲言,講“胸有成竹”“難得糊塗”的故事,講鄭板橋不畏權貴的故事,背鄭燮的詩,帶鄭燮的畫(當然這是印刷品)。孩子們高漲的學習熱情讓我感動,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學習能力。

第二,解讀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所學的永遠只是滄海壹粟。從這個角度來說,如何讓學生有興趣,有信心,有能力自己獲取更多的知識,是每個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分析以上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學習態度越來越積極,學習信心越來越強。這是因為教師打破了課時和教材的束縛,拓展了學習空間,整合利用了有利因素,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

(1)巧妙利用教學資源,讓學生想學。

新課程告訴我們,教材不僅是唯壹的課程資源,其功能也相對下降。語文學習資料不僅僅是課本,更是教材的擴展和延伸,可以來自課內外其他學習資源的攝入。當學生在課堂上對鄭燮感興趣時,教師及時抓住這個問題,巧妙展開,豐富了教學資源,讓學生想學:雖然“鄭燮是個什麽樣的人”不是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但它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進取精神,因此是壹種有效的教育資源。教師必須積極對待,及時把握。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會遇到壹些突發事件,比如麻雀飛進教室,學生成群結隊地看著;比如,準備寫作時,學生被窗外的雪花激動;例如,學生在“石頭書”課上開始對礦物感興趣...這些事件乍壹看是不利因素,是意料之外的,與這門課的教學目標無關,但也是教學資源。因為這是學生想知道的。只要教師善加利用,就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課堂教學要讓學生有強烈的學習欲望。

(二)註重學習情感,讓學生享受學習。

關註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關註學生的情緒。妳班上的學生是開心還是難過?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教師要把個人的生活經歷、感受和對學生的愛融入課堂,不斷鼓勵學生,使學生永遠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

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意願的培養者。讓學生讀案例中的壹首詩,說鄭燮是壹個什麽樣的人,然後根據詩談談鄭燮喜歡畫什麽。教師循序漸進、精心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激勵學生,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意願的培養者,必須尊重學生,時刻激勵學生,讓學生永遠保持輕松愉快的學習心情。壹個美術老師的做法是很值得稱道的。當他發現壹個學生畫了壹個方形的蘋果,就問:“蘋果都是圓的。妳為什麽畫了壹個正方形?”學生說:“我看見爸爸把蘋果放在家裏的桌子上。如果他不小心,蘋果滾到地上爛掉了。”我認為如果蘋果是方形的,它就不會掉下來。聽到這裏,老師鼓勵說:“妳真聰明。祝妳早日圓蘋果。"

試想壹下,如果老師覺得學生的想法很荒謬,或者不問青紅皂白的用木訥的方式對待,學生還會樂意學美術嗎?

另外,老師要放下架子,做學習的參與者。比如“老師也想了解更多。怎麽才能搜索到關於鄭燮的信息?”“老師也會收,下周三我們再交流。”簡單的幾句話,體現了教學的民主和平等。在這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們都是歡快活躍的。

課堂教學應該保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三)啟發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

教就是不教。教師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收集,學會使用。當然,在教學中,老師並不是簡單地向學生傳授教學方法,而是通過暗示和指導,讓學生學會尋找和運用自己的學習方法。當學生不能正確讀出“哇”這個字時,老師不是簡單地告訴他們,而是用“部首搜字”的知識引導他們去解決。以上案例,老師都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會。比如“妳看完詩能猜出鄭燮是個什麽樣的人嗎?”"詩人經常用事物來表達他們的願望.""用什麽方法搜索鄭燮的信息?"

學習,重在掌握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學習,重要的是掌握方法,積極探索知識。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遠遠不夠社會使用。只有讓學生學習,才能不斷更新知識,跟上時代。

課堂教學應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

如果把孩子的學習階段比作壹條長長的跑道,那麽每壹節課都是壹條起跑線,提醒和激勵著學生永遠向前,走好每壹個踏實的步伐。老師和他們的教練壹樣,教他們方法,培養他們的意誌,鼓勵他們不要停下來,但永遠不能陪他們跑完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