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羅素·馬克思,
休謨盧梭笛卡爾,
薩特、洛克和柏拉圖。
這首詩叫做“維特根斯坦這麽牛逼,為什麽我以前不知道,因為他的名字太長了”。
路德維希·維特斯坦根於1889年4月26日出生在維也納。他的父親雖然不是歐洲首富,但也極其富有。當時的維也納群星璀璨,湧現出許多作家、藝術家、音樂家和科學家。維特根斯坦壹家與這些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比如勃拉姆斯、馬勒、理查德·施特勞斯經常去他家。盡管如此,肖偉並不快樂,因為他父親的家庭教育很嚴格,非常排外,肖偉不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學習。
十四歲之前,肖偉沒有去上學,而是在家學習。因為他的兩個同性戀兄弟自殺了,他的父親把他送到了壹所公立中學。肖偉從小就是壹個喜歡思考的孩子,他也是壹個貴族。因此,在這所公立男校,肖偉認為他的同學都是“臭糞”。但是肖偉也註意到壹個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同學也喜歡哲學和思考。他們聊得很開心。肖偉對小希特拉有壹些意識形態上的影響.....這是大家腦子補的。沒有證據表明和小有過接觸。
維特根斯坦後來考上了壹所不知名的大學,學的是工科(他在機器方面很有天賦,十歲就自己做了壹臺縫紉機)。要學工科,就得學數學,於是對數學和邏輯產生了興趣,讀了羅素的《數學原理》。
1911年,對哲學和邏輯學感興趣的維特根斯坦去劍橋找羅素。羅素發現維特根斯坦是個天才,不是壹般的天才,而是天才的典範。於是,22歲的維特根斯坦成了羅素的學生。羅十年寫成的《數學原理》,幾乎耗盡了他所有的創造力,他急需壹個接班人。在羅素面前,維特根斯坦就像壹個任性的孩子。下課後,他還是追著羅素,直到羅素家,連羅素換衣服都不走。在羅素家,“像野獸壹樣轉來轉去,三個小時不說壹句話”,羅素問:“妳是在想邏輯還是在想妳的罪?”他回答說:“都有。”說完又繼續轉身。維特根斯坦在羅蘇家族中根本不把自己當外人。
1914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被免除兵役的維特根斯坦加入了軍隊。這場戰爭對維特根斯坦影響很大。幸運的是,他沒有死。他寫了1914-1916的筆記。191811年6月,維特根斯坦在戰俘營裏完成了《邏輯哲學論》。
因為維特根斯坦的默默無聞,《論邏輯哲學》的出版被多次退稿。出版社壹會兒讓名人寫介紹,壹會兒讓他自己出錢印刷。Genvite非常惱火。他認為“世界必須以適當的方式接受它”。至於對名人的評價,“名滿天下的羅素勛爵”承擔了,寫了很長的介紹。然而,看了羅素的介紹,威特說:真的不好,我也不想和我的書壹起印,雖然可能不會出版。不出所料,沒有羅素的介紹,出版社拒絕出版,威特已經盡力放棄了。幸運的是,羅素足夠慷慨,在作為論文發表之前,請人聯系了該出版物。直到1922,在羅素的幫助下,《邏輯哲學論》才在英國正式出版,在德國、奧地利和英國都有很大影響。
值得壹提的是,張申夫先生在1927翻譯了《邏輯哲學論》,發表在《哲學評論》上。這是這本書第壹次被翻譯成英語以外的語言。張申府先生真是太厲害了。請崇拜他。(建國初期,張先生隨身帶了壹本叫《馬像》的書...為什麽?)
天才都是任性又自信的。這本書出版後,維特根斯坦覺得哲學的所有問題都被自己解決了,然後哲學就要走到盡頭了,哲學系也就關門了。他的粉絲也非常肯定這壹點。
1920年,維特根斯坦放棄了父親的巨額財富,帶著貴族的熱情去了奧地利南部山區當小學老師。在他當小學老師的那幾年,父母都不喜歡他,他也深感沮喪。他曾經對壹些孩子失去耐心,對他們進行體罰。另壹方面,維特根斯坦給孩子們編了壹本字典,帶他們組裝蒸汽機,自己掏錢去旅行,教他們辨認沿途的巖石和植物。對於天才兒童,維特根斯坦更是關懷備至,甚至提出要收養其中壹個,但那個孩子的父親拒絕了這個“瘋狂的家夥”。
1926年,總是與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維特根斯坦離開了“庸俗愚蠢的南方農民”,結束了自己的教學生涯。當老師失敗後,維特根斯坦在壹所修道院做園丁助手。他姐姐擔心他的精神狀態,就委托他設計房子。後來,這所房子被用作保加利亞大使館。我看過這個房子的照片,設計的非常好,有非常現代的設計風格。
1927年,維特根斯坦結識了以他的作品為節目的“維也納小組”成員,並應邀參加了壹些活動。經過短暫的接觸,維特根斯坦拒絕了他們的圈子。
1928年春天,在聽了數學家布勞威爾的壹次演講後,維特根斯坦重新燃起了探索哲學的強烈願望。
1929年,維特根斯坦回到劍橋,宏觀經濟學之父凱恩斯在車站迎接他。凱恩斯說:“上帝來了,我會在5: 15的火車上接他。”
羅素、摩爾和拉姆齊作為導師,主持維特根斯坦博士的答辯。摩爾壹直不說話。他知道魏的壞脾氣。答辯完成後,維特根斯坦拍了拍兩位老師的肩膀說,別急,我知道妳們聽不懂。摩爾對魏論文的評價是:我覺得他是個天才,論文絕對超出了博士的水準。
維特根斯坦在劍橋通過博士答辯後留下來教授哲學。
1938年,維特根斯坦想去蘇聯“做壹個普通勞動者”,被告知“做教授是可以的,但不要做別的。我國最重要的是強有力的勞動”。
1939年,維特根斯坦成為劍橋大學的哲學教授。
1946,10年10月25日,波普爾訪問劍橋,在學術研討會上認識了維特根斯坦。他們爭論“有什麽哲學問題嗎?”。維特根斯坦認為,沒有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語言的困難。
博:我們是通過感官認識事物的嗎?我們通過歸納獲得知識嗎?
v:這是邏輯的問題!
波:潛在的甚至實際的無限存在嗎?
v:這是壹道數學題!
博:那麽道德問題和道德規則的有效性呢?
維特根斯坦坐在爐火前玩著撥火棍,不時用撥火棍指指點點,極力強調自己的論點。他對智力達不到他要求的觀眾的不耐煩,甚至暴力傾向壹直存在。
維特根斯坦聽到這個問題,用棍子指著波普爾說,那妳舉個道德規則的例子!
波普說:不要用棍子威脅妳的客人。
維特根斯坦勃然大怒,扔下棍子,沖出房間,砰地關上了門。
以上著名的“撲克事件”來自波普爾的自述。後來查證,對於魏來說,他並不知道波普是誰。但波普爾為這場辯論做了充分的準備,並得到了羅素的支持。魏對觀眾粗魯是很常見的,比如摔門,用什麽東西做手勢。也就是說,波普爾在維多利亞心中激起的波瀾遠比波普爾想象的要小。
據說撲克事件後,波普爾立即給所有他認識的歐洲哲學家寫了壹封充滿喜悅的信,開頭是:“我在羅素占據的牛頓辦公室裏被維特根斯坦打了壹頓。”當然,這很可能被娛樂本誇大了。當時維特根斯坦和圖靈掐了整整壹學期,沒人評論。“捅撲克事件”之所以被廣泛慶祝,是因為它的戲劇性。畢竟“壹個在用火筷子追另壹個”。
1947年,堅信“哲學教授”是壹份“荒謬的工作”的維特根斯坦辭職,專心思考和寫作。
當維特根斯坦在壹戰中成為戰俘時,他的姐姐利用金錢和關系籠絡人心,獲得了成功,但維特根斯坦覺得自己應該在戰俘營裏,沒有接受。戰後,維特根斯坦把他的巨額遺產分給了他的兄弟姐妹們。為什麽不給窮人呢?他解釋說,他不希望看到原本好好的窮人因為錢變得腐敗,反正他的親戚也夠腐敗的了。從此,維特根斯坦真正踐行了自己的觀點:當小學老師,當園丁,給醫院做藥膏.....維特根斯坦過著簡樸的生活,壹生沈浸在自己非凡的智慧所帶來的奇妙的精神世界中,世俗的追求從未入他的法眼。他似乎對金錢也有潔癖,他不接受任何不是他掙來的東西。從自願變富到去世,他壹個錢都沒有。他在1919去看羅素,沒錢買票。拉塞爾把他留在劍橋的家具搬到了家裏,於是他買了下來,給了維克多100元。兩年後,為了讓維特根斯坦去倫敦,他在這些家具上加了200元,說不想占維特根斯坦的便宜。
1949年,維特根斯坦得知自己得了癌癥,他算了算自己的積蓄,差不多可以用兩年。他說:“我不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麽,也許我活不了那麽久。”在他生命的最後,維特根斯坦的積蓄花光了,他的學生為他申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然而,在他給基金會的信中,他說,“由於我目前的健康和智力障礙,我不能接受資助。”
1951 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維特根斯坦去世。他的遺言是:
告訴他們我的生活很精彩。
維特根斯坦曾經說過十句話:
1.世界的意義壹定在世界之外。
因果關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迷信。
3.懷疑壹切的懷疑不再是懷疑。
4.不要玩弄深埋在別人心裏的東西。
壹個人可以看到他擁有什麽,但他看不到他是什麽。
6.當妳說“不”的時候,要像壹堵墻,而不是像壹扇門。
7.不要拿別人的榜樣當自己的人生指南。
8.不欺騙自己是世界上最難的事。
9.能說的不用說;必須說的恰恰是不能說的。
10.命令和執行之間有壹道鴻溝,必須通過理解來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