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孔子說(1):“學(2)而學(3),何不言(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們不知道(7)也不關心(8)。難道不是紳士(9)?"
給…作註解
(1)子:在中國古代,是對有地位、有知識的人的尊稱,有時也稱為男子。在《論語》中,“子曰”指孔子。
(2)學:孔子這裏所說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時期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經典。
(3)時間習慣:在周秦時期,“時間”壹詞作為副詞使用,表示“在某個時候”或“在適當的時候”。然而,朱在他的《論語》中把“時間”解釋為“經常”。“Xi”指的是練習、儀式和音樂;評論詩歌和書籍。也意味著復習、實習和實踐。
(4)說:yuè這個音表示快樂、喜悅和喜悅。
(5)有朋友:有壹本書叫《朋友和朋友》。舊註說:“同校之友”,即師從同壹老師的朋友,也就是誌同道合的人。
(6)音樂:與說話不同。老紙條上說,快樂在心裏,但快樂在外面。
(7)人們不知道:這句話不完整,沒有說出人們不知道的事情。缺少對象。壹般來說,知道意味著理解。人不知道,也就意味著別人不知道自己。
(8)顏:,憤怒,憤恨。
(9)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之人,有時指有德之人。這裏指孔子理想中人格高尚的人。
翻譯
孔子說:“學習之後經常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們不理解我,我不怨恨也不生氣。不也是壹個賢良君子嗎?"
評論和分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對該章評價頗高,稱其為“開悟之門,積德之基”。這壹章中的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傳統的解釋是:學完之後,我經常復習和練習,我不開心嗎,等等。三句話,壹個意思,句子前後沒有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種解釋不符合原意,指出這裏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理論或命題;“時間”不能解釋為壹直,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義。“學”不是復習,是運用,引申為采納。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連貫的。這三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妳自己的理論被社會采納了,那會很高興;退壹步說,如果它不被學會采納,但許多朋友同意我的理論,我也很樂意來這裏討論問題;退壹步講,即使社會不采納,人們不理解我,我也不反感。這樣做難道不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第6期,1986)這個解釋可以自圓其說,它也有壹些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們不知道,但不用擔心”這句話的解釋中,有人認為“人們不知道”後面沒有對象,那麽人們不知道什麽?在當時,因為孔子有特定的環境說話,所以他不需要說他知道什麽,所以其他人可以理解它,但給後人留下了壹個謎。有人說這句話是上壹句的延續。壹位遠道而來的朋友向我征求意見。我告訴他,他還是不明白,但我沒有怨恨。這樣看來,“人們不知道”意味著“人們不知道我在說什麽”這種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這壹章提出學習是壹種樂趣,使人們不知道也不擔心它,這反映了孔子孜孜不倦地學習,孜孜不倦地教導他人,註重自我修養和嚴格要求自己的思想。這些思想在《論語》中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這有助於理解第壹章的內容。
原文
1.2遊子(1)說:“他也孝順弟弟(2),而他容易得罪(3)和新鮮(4);犯壹個錯誤不容易,但犯壹個錯誤很容易,而且它不在那裏(5)。君子商書(六)是以道(七)為基礎的。孝也是仁和的基礎(8)?”
給…作註解
(1)遊子:孔子的學生,姓遊,名若,比孔子小13歲,比孔子小33歲。後者更可信。在《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稱為“子”,只有曾參和尤若才稱為“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是曾參和尤若所寫。
(2)孝:孝,奴隸社會時期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哥哥,讀音和意思都和“Ti”壹樣,也就是弟弟對哥哥的正確態度。孝和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鈔上說:父母行善是孝順,兄弟行善是兄弟。
(3)進攻:進攻、進攻和進攻。上,指人在上位。
(4)鮮:音Xiǎn,意為少。《論語》中的“鮮”字就是這樣用的。
(5)無是也:這是“無是也”的倒裝句類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壹個規律。如果否定句的賓語是代詞,它通常放在動詞之前。
(6)服務:服務、專註和承諾。本壹點也不。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中,道有多種含義。這裏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簡單來說,就是治國和做人的基本原則。
(8)仁: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也是壹種倫理綱常。為仁之本,就是以孝為仁之本。還有壹種解釋是古代的“仁”字是“人”字,仁的基礎是做人的基礎。
翻譯
壹個兒子說:“人們很少孝順父母,服從哥哥,喜歡冒犯上層統治者。”。不喜歡得罪上層統治者,但也沒有喜歡造反的人。當君子致力於根本事務時,治國和做人的原則就確立了。孝順兄長是仁的本質!"
評論和分析
有些人認為,如果人們可以在家孝順父母,服從兄弟,那麽他們就可以在外面忠於國家,以孝為前提,以孝為目的。儒家認為,如果在家踐行孝道,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如果將孝道擴展到勞動人民,人民將絕對服從,而不是反叛,從而保持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這裏所說的孝是仁的基礎,對於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和倫理思想至關重要。春秋時期,周天子采用長子繼承制,其他妃嬪分封為親王,以下的親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的政治結構,從皇帝到諸侯再到大夫,都是建立在封建宗法血緣關系的基礎上的,孝悌之論反映了當時宗法社會的道德要求。
孝道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孔子看到了這壹點,所以他所有的想法都基於此。他從孝不會發生這壹點出發,闡釋了孝就是仁的根本道理。自春秋戰國以來,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墨客都繼承了孔子的孝道學說,提倡“以孝治天下”。漢朝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他們將道德教育作為實施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將老百姓禁錮在儒家道統和倫理道德的枷鎖中,對老百姓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對中國的整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孝道理論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制服務的。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分析和判斷,摒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穩定中的應有作用。
原文
1.3孔子說:巧言令色(1)、鮮(2)仁。"
給…作註解
(1)巧言令色:朱註:“善言,善色,外顯其貌,盡言於人。”喬和淩都是美女。但這裏應該解釋為假裝愉快。
(2)鮮:少的意思。
翻譯
孔子說:“如果妳花言巧語,假裝討人喜歡,這樣的人就會很少有善心。”
評論和分析
上壹章指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表現形式之壹是孝和善。這是對什麽是仁的正面解釋。在這壹章中,孔子的仁的對立面是修辭和修辭。儒家崇尚樸素,反對修辭;我們提倡妳說話時要小心,說話前要做到言出必行。我們反對為所欲為,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這說明孔子和儒家註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要言行壹致,切忌空談和表裏不壹。這種腳踏實地的態度和樸素的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民,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
原文
1.4曾子(1)說,“我在日本的三個省②都是我的身體。為他人作弊(3)?不相信就交朋友(4)?學不會嗎?”
給…作註解
(1)曾子:曾子生於公元前505年,曾姓沈明。他出生在魯國,是被魯國所滅的山國貴族的後裔。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著稱。據說他寫了《孝經》。
(2)三省:省(音x ǐ ng)、檢、檢。三省有幾種解釋:壹是三檢;二是從三個方面進行檢查;第三是多次檢查。事實上,在古代,在有動作的動詞前加數字表示動作很多,所以沒有必要將其識別為三次。
(3)忠誠:舊註說:盡全力忠誠。在這裏,我們應該盡力而為。
(4)信:舊註曰:信者誠。相信誠實。人們被要求根據禮儀規則相互守信,以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5)不學而傳:傳,舊註曰:“師傳。老師自學的。學習,就像“邊學邊學”這個詞壹樣,指的是復習、練習、鍛煉等等。
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都反思自己很多次。我盡力為別人做事了嗎?和朋友交往是誠實守信的嗎?老師教的東西妳復習了嗎?”
評論和分析
儒家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以塑造理想人格。本章提到的內省是修身養性的基本方法。
春秋時期社會變化非常劇烈,反映在意識領域,就是人們的思想和信仰開始動搖,傳統觀念似乎在人們的思想中出現了危機。因此,曾參提出了“自省內求”的修養方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為壹個完美的理想人格。《論語》中多次談到自省,要求孔子弟子自覺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加強個人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糾正個人言行中的各種錯誤。這種內省的道德修養方式在今天仍然值得學習,因為它特別強調自我修養的意識。
在這壹章中,曾子還提出了“忠誠”和“忠實”的範疇。忠誠的特點就是壹個字“盡力而為”,盡力而為,至死不渝。正如後世儒家所說:“盡人事以忠”。“對他人不忠是指所有人,而不是君主。意思是幫助所有人,包括君主。因此,“忠”在先秦時期是壹個籠統的道德範疇,不僅用於君臣關系。至於“忠”字在漢代以後逐漸演變為“忠君”,既與儒家思想的忠有關,又有重要的區別。“信任”有兩層含義,壹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內容是誠信,用於處理上下級和朋友之間的關系。字母尤其與言語有關,這意味著說真話、守信用。這是壹個人生活的基石。
原文
孔子說:“道(1)是壹個有千乘之國(2),敬事之道(3)而信,省錢之道而愛人之道(4),使人適時之道(5)。”
給…作註解
(1)道:壹書作“導”,壹書作動詞。這意味著治理。
(2)千騎之國:騎,以聲盛,意為車。這是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每次乘坐四匹馬的戰車時,車上有三名軍事人員,車旁有72人,後勤人員有25人,共計100人。千車國是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在春秋時期,戰爭頻繁,因此壹個國家的實力是以車輛的數量來計算的。在孔子時代,千騎之國已經不是大國了。
(3)尊重事物:尊重這個詞壹般用於表達個人態度,尤其是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保持謹慎、專壹和盡責。
(4)情人:在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是指所有的人;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的各階層人士。這裏的“人”和“人”是相對而言的,可見其用法是狹義的。
(5)使人服時:時是指農時。在古代,農業是人民的支柱,這意味著人民應該被迫根據農時耕種和收獲。
翻譯
孔子說:“治理壹個有壹千個人運的國家,必須認真處理國家事務,保持誠信,誠實,節省財政開支和關心官員和官員,這樣人民就不會錯過農時。”
評論和分析
孔子在這壹章中所說的主要是針對國家的統治者,是關於治國的基本原則。他談到了三個方面,即要求統治者認真處理國家事務的各個方面並遵守信用;省錢,關心官員;務民應註意不要耽誤農時。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康有為說孔子的學說是“愛”,愛每壹個人。但本章提到的“情人”並不是這個意思。他說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官員和有地位的人;“人民”是人民和被統治者的對象。可見《情人》並不愛所有人,只是愛統治集團中的人。“濟世愛人,使人及時”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會思想。但這與“愛”或其他無關。另壹方面,孔子在這裏為統治者治國安民出謀劃策。
魯迅先生曾指出:“孔子曾經規劃了壹個極好的治國方法,但那都是為了人民,也就是權貴們設想的方法,為了人民自己,但根本什麽也沒有。”(《近代中國的孔子:解介亭二論》)這是從人民的立場對孔子治國方略的壹種看法。因此,它相當鋒利。
原文
1.6孔子說:“弟子(1)進(2)則孝,出(3)則幼。他們真誠(4)和相信,他們愛人們(5),而他們對別人善良(6)和有余力(7),所以他們學習寫作(8)。”
給…作註解
弟子(1):壹般來說有兩層意思:壹是弟弟和兒子;第二個是指學生。這裏說的是壹種“弟子”。
(2)入:古代父子居異地,學在外。《禮記·內則》:“從男子之序到以上,父子皆異宮”。進入是進入父親的宮殿,這意味著進入父親的住所,或者在家裏。
(3)走出去:與“進入”相反,它指的是出去和老師壹起學習。當弟弟就是用弟弟對待老師,也可以指比自己大的人。
(4)真誠:很少有詞語稱之為真誠。
(5)□:音fà n,表示相同和廣義的意思。
(6)仁:仁即仁,有仁之人。
(7)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
(8)文字:古代文學。主要有詩歌、書法、儀式、音樂等文化知識。
翻譯
孔子說:“弟子在父母面前孝順父母;離家在外,要服從師長,言行謹慎,誠實守信,安分守己,兼愛大家,與仁者親近。通過這種方式練習後,如果還有余力,就會重新學習文學知識。”
評論和分析
本文第二章提到了孝道,本章再次提到了孝道。孔子要求他的弟子致力於孝道、忠信、愛群眾和善良,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如果他們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他們會利用這些時間學習古籍並增加文化知識。這說明孔子的教育以德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而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是其次。
在辦教育中,孔子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壹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事實上,歷史上任何壹個階級,無論是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特別關註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將“道德”置於“知識”之前,這是該階級的需要。他們只是想培養各種各樣的人才,以滿足自己階級的要求。
原文
1.7夏紫(1)說:“賢賢(2)變色;父母可以盡力而為;事君,能致其身(四);交朋友,說話算數。雖然我沒有學過,但我會稱之為學習。”
給…作註解
夏紫:孔子的學生,姓步,著名商人,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去世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
(2)賢賢:第壹個“賢”字作動詞,表示尊敬。有德意味著尊重有德之人。
(3)易:有兩種解釋;第壹,變化的意思,這句話是尊重聖人而改變情欲;二是鄙視的意思,即重德輕女。
(4)對身體:表示“給予”和“盡力而為”。這意味著把妳的生命交給君主。
翻譯
夏紫說:“壹個人可以重視美德而不是女人;侍奉父母,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與朋友交流,誠實說話,保持信用。這樣的人,雖然他自己說他沒有學過,但我必須說他學過。"
評論和分析
上壹章有壹句話:“有余力,學文學。”。夏紫在這壹章中所說的話實際上是對前壹章的進壹步發展。夏紫認為,壹個人是否有知識主要取決於他的文化知識,而是取決於他是否能踐行傳統道德,如孝、忠和信。只要他做到了後面幾點,即使他說他從未學習過,他也已經是壹個有道德修養的人了。因此,通過結合前壹章閱讀和分析本章,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教育註重美德的基本特征。
原文
1.8孔子說:“君子(1),不重(2)則不驕;學習不紮實(3)。領主的忠誠(4)。沒有朋友的人不如自己;如果妳通過了(7),不要害怕改變(8)。”
給…作註解
(1)君子:這個詞貫穿了這壹段的始終,所以這裏應該有壹個斷句。
(2)重量:莊重自持。
(3)學習不紮實:有兩種解釋:壹種是做了紮實的解答,與上面的句子相聯系。沒有莊嚴,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紮實;第二個是紮實的理解,這意味著人們的知識和經驗很少,不紮實也可以學習。
(4)忠誠:忠誠是主要的事情。
(5)無事:傳之,意為“不要”。
(6)不如自己:壹般解釋為不如自己。另壹種解釋說:“不如自己的人不像自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是如此。”把“如”解釋為“相似”。後壹種解釋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7)
(8)恐懼:聲音丹,恐懼,害怕。
翻譯
孔子說:“君子,沒有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以忠誠為主,不要和與妳不同的人交朋友;如果妳犯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它。”
評論和分析
在這壹章中,孔子提出了壹個君子應該具備的道德品質,主要包括莊重、認真學習、細心交友,以及過去式的改變能力。作為壹個有理想人格的紳士,他應該從外表上給人壹種莊重、大方、端莊、深沈的形象,使人感到穩定可靠,可以信賴。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於交友,會改正錯誤。上面提到的四個原則相當重要。作為壹個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對待錯誤和失誤不畏懼是壹種正確的態度。可以說,這壹思想閃耀著真理的光輝,反映了孔子理想的完美品德,對於研究和理解孔子的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原文
1.9曾子說:“慎終如始(1)追遠(2),人德回厚。”
給…作註解
(1)謹慎到底:死亡就是終結。這裏指的是父母去世。舊紙條上寫道:小心翼翼的人最終會悲傷。
(2)追遠:遠指祖先。舊紙條上寫著:追到遠方的人獻上敬意。
翻譯
曾子說:“對父母的死亡保持謹慎並記住他們的祖先自然會導致人們變得越來越誠實。”
評論和分析
孔子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遠離鬼神”,證明了這壹點。雖然他沒有提出人死後有所謂靈魂的觀點,但他非常重視葬禮儀式。在孔子的觀念中,祭祀已經被異化了,不僅是為了死者,而是作為壹個人孝道的延續和表達。通過祭祀,可以寄托和培養壹個人對父母和祖先的孝順之情。因此,本章仍然是繼續深化“孝”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的內容。
儒家重視孝的道德,因為孝是忠誠的基礎。壹個不能孝順父母的人,也不可能忠於國家。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論語》中經常出現忠孝的道德觀念,說明儒家非常重視忠孝等倫理觀念,希望把人塑造成忠孝兼備的有教養的君子。這與春秋時期的宗法制度是相容的。只要做到了忠孝,那麽社會和家庭就能穩定。
原文
1.10秦子(1)問子貢(2):孔子(3)至於國家(4),他必須聽到其政治,尋求與它和平,並壓制(5)與它和平。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使(6)得之。主人想要什麽?有什麽特別的要求?”
給…作註解
(1):陳,本姓。鄭玄在《論語》中提到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列傳》中並沒有這個人,所以說秦子不是孔子的學生。
(2)子貢:本姓端木明慈,字子貢,是壹位愛國人士,比孔子小31歲,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能說會道,孔子認為他可以當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當了商人,家境富裕,成了有名的商人。
(3)大師:這是古代的尊稱,做過醫生的人都可以獲得。孔子曾經是魯國的統帥,所以他的學生稱他為“大師”。後來,它被用來稱呼老師。《論語》中提到的“孔子”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4)國:指當時分封的諸侯國。
(5)克制: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或”的意思。
(6)溫柔、善良、禮貌、節儉和讓步:從字面上看,它意味著溫順、善良、尊重、節儉和謙遜。這是孔子弟子的贊美之詞。
(7)語氣詞有“大概”或“或”的意思。
翻譯
秦子問子貢:“當壹個老師到達壹個國家時,他總是聽到那個國家的政治事務。是他自己要求的,還是君主給他的?”子貢說:“老師溫和有禮,所以他獲得了這個資格(這個資格也可以說是獲得的),但他尋求的方法可能與其他人不同?”"
評論和分析
在這壹章中,通過秦子和子貢的對話,概述了孔子為人處世的特點。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國統治者的禮遇和推崇,在於他溫和、善良、尊重、節儉和謙遜的道德品質。例如,這五種道德品質中的“屈服”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讓”是指在名譽和權力方面將自己置於他人之前,在職責和義務方面將自己置於他人之前。讓它用在外交上,比如國事訪問,也是符合客觀需要的重要條件。正是因為這種性格,孔子無論走到哪個國家,都會受到各國君主的禮遇。孔子認為,爭強好勝、爭功成名就;褒獎功德,爭名奪利;贏不了就恨別人,貪名逐利不符合退讓原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使這壹基本原則成為壹種社會風尚的價值在於,就人類的感情而言,人們將學習他人的優點,並學習他人的缺點,如果他們謙遜和謙遜。前者能引導人們走向團結、親密和善良;後者有吸引力,容易嫉妒。兩者的社會效應截然相反。
原文
1.11孔子說:“父在此,所以我們可以觀察他(1)的誌向;父親沒有,觀察他的行為(2);三年(三)不改父(四)之道,可謂孝順。”
給…作註解
(1)齊:他的是指他的兒子,不是指他的父親。
(2)行:聲興,意為行為等。
(3)三年:不必太機械地理解古人提到的數字,只是說需要很長時間,而不壹定只是三年。
(4)道:有時是壹般意義上的名詞。無論好壞,善惡,都可以稱之為道。但更多的時候,它是壹個陽性名詞,表示好的和美好的事物。這意味著“合理的內容”。
翻譯
孔子說;“當他的父親活著的時候,(因為他沒有獨立行動的權利),我們應該觀察他的野心;他父親死後,我們應該審視他的行為;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的合理部分,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履行了他的孝道。”
評論和分析
這壹章還是講“孝”,把“孝”字具體化。魯迅曾經說過:“只要思想不閉塞,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強壯、更健康、更聰明、更高尚——更快樂;就是超越自己,超越過去。如果我們超越了它,我們必須改變,所以我們的後代應該改變他們祖先的事情。‘三年不改父之道,為孝’,當然是歌裏說的,這是退休嬰兒的根本原因。”(“墳墓,我們現在怎麽能做父親呢”)
在這壹章中,孔子說壹個人在父親去世後的三年內不能改變父親制定的壹套規則,這就是孝道。其實這樣的孝順是單方面強調兒子對父親的順從。如松的遺書上說,如果妳不能改變妳父親的方式,即使妳很好也不能盡孝。這樣,不從父變道就成了最大的善,否則就是惡。這樣的判斷原則,正如魯迅所說,是扭曲的。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思想、言行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人超越前代是歷史的必然。
原文
1.12有壹句孔子說:“禮(1)用,(2)貴。在王之道(3)之前,斯裏蘭卡(4)是美麗的。小的和大的,都有問題。沒有禮貌,認識和和諧是不可行的(5)。”
給…作註解
(1)禮:春秋時期,“禮”泛指奴隸社會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孔子的“禮”是指“周禮”、禮儀和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2)和諧:和諧協調。
(3)前王之道:指堯、舜、禹、唐、文、武、等古代帝王的治國之道。
(4)s:這個,這個意思。這裏指禮,也指和。
翻譯
壹個兒子說:“在儀式的應用中,和諧是最重要的。古代君主的治國之法在這裏彌足珍貴。然而,無論事情大小,用和諧的方式來做都是不可行的。(這是因為)為了和諧而和諧,不以禮制和諧是行不通的。”
評論和分析
和諧是儒家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禮記·中庸》中寫道:“在所有的情緒、情感和悲傷中,中間部分是它們的總和。”楊遇夫在《論語》中寫道:“節中之事,謂之和,不唯喜怒哀樂。”適合這個演講,演講合適,演講恰到好處。“孔子認為,禮儀的實施和應用應該以和諧為基礎。但是凡事都談和諧,或者為了和諧而和諧,不受禮儀約束,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說,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彼此之間不能有不和。孔子在本章中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不同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非常嚴重,界限根本不能錯亂。上壹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顯示自己的威望;下壹級的人因為恐懼而順從。然而,在春秋時期,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破裂,大臣殺夫、子殺父的現象屢見不鮮。對此,玉子提出了“以和為貴”的理論,其目的是緩解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其不會崩潰,穩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是,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感覺到孔子不僅強調在禮儀的使用中和諧是最重要的,而且還指出不能為了和諧而和諧,而應該通過禮儀來實現和諧。可見孔子提倡的和諧不是無原則的,這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