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象形文字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祖先的壹種傳承,也是最生動、保存最完好的文字。
象形文字的出現是文化史上的壹個重要事件,它使文字和語言的關系更加密切。並開始成為記錄語言的真正工具。
從造字方法看,象形字最能體現本義。例如,古文字中的“身體”壹詞就像孕婦壹側大腹便便的形狀,其本義是懷孕。
《詩·雅·大明》:“偉人有體,生本君。”用原來的意思。再比如“行”字。寫在文佳和金文的“╬”就像十字路口,原意是道路。
《詩·風·七月》中的“微走”壹詞是“小路”的意思。正是因為象形文字像實物的形狀,所以非常直觀。只要壹看就知道它們是什麽,就不難理解它們的原始含義。
然而,象形文字畢竟是文字,而不是草圖,因此不可能畫出所有事物的細微差別。例如,甲骨文的“貘”和“狗”都是象形字,因為它們的形狀非常相似,所以不容易區分它們。
人物總是在變化,符號化和規則化程度不斷提高;甲骨文演變為小篆,隸書取代小篆,楷書取代隸書。
在這個演變過程中,象形文字在相當程度上被削弱了,後來它們變成了具有橫、豎、點、左、右等筆畫的方形文字。他們以前的直覺壹直很模糊,同時,許多復雜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無法用象形的方法表達。這些都是象形文字在表達意義方面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