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是朱元璋自己加上去的,其目的是警告他的兒子們:我有兩只眼睛看著妳,妳決不能讓妳的侄子造反。也有人說康熙是故意這樣做的,諷刺明朝“日月無光”,意思是明朝昏昏沈沈,應該滅亡,而清朝是壹個廉潔的王朝,可以帶領人民走向輝煌。
我可以明確地說,以上說法都不存在。朱元璋沒有寫,康熙也沒有刻意為之。這兩種說法不是古人說的,而是當代人謠傳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朱元璋的陵墓中只有兩個地方帶有“福”字,其中之壹就是政府設立的保護碑中的“福孝陵”。另壹個地方是陵墓寶鼎正南方的石墻,上面寫著“此山之墓”的字樣。
明孝陵碑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紀念碑中的“肖曉玲”壹詞是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在20世紀70年代寫的。另外七個字“此山為毛墓”,是民國人寫的。
因此,明孝陵中“福”的年份早已確定,而上述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當然,這裏肯定有人不明白為什麽武中奇和這位共和黨人把“明”寫成了“比”。他們寫錯了嗎?還是另有深意?
明孝陵
以上說法都不屬實。真正的原因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明”和“比”實際上具有相同的含義,這意味著兩個詞都是正確的。妳可以寫“比”或“明”。“明”和“比”都是“壹”的簡化表達,在古代表示明亮的意思,它們被簡化為偏旁的“東”。它們都有相同的含義,但有些人喜歡將其簡化為壹天,而另壹些人喜歡將其簡化為壹個目標。
例如,正如《正字通》所載,莊子的對外文章是清晰明了的。不要借它,從太陽和月亮,妳會明白。眼睛是清澈的,眼睛隨著明暗而清澈。田說:在古代,太陽和月亮使光線變得清晰。韓奈是個不折不扣的傻瓜。
簡單來說,“比”和“明”是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區別。例如,繁體字“居”和簡體字“咱”的意思都壹樣,所以怎麽寫都不會錯。
歷代“明”的寫法
事實上,古代書法家寫書法時經常寫“明”,如王獻之的《洛神賦》和蔡襄的《山堂詩帖》,現在的許多旅遊景點也寫“明”,如成都武侯祠牌匾上的“明”。
總的來說,今天的寫作實際上與古代有很大不同。在古代,許多單詞在我們現在看來是錯誤的,但它們以前並沒有錯,只是這個單詞的另壹種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