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在表示時間的名詞後表示停頓。
過去,我叔叔死於老虎,我丈夫死了,現在我兒子死了。-禮記
②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壹馬可以行千裏,壹石可以通吃。——唐漢·余《雜記》
(3)用於名詞後,表示發音的停頓並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斷。
仁慈的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人。-禮記
北山愚公九十歲。(語氣詞表示提頓。)——《列子·唐雯》
其中,魯人馮驍勇善戰。——徐青·柯《清鈔與戰爭》
不知忠義聖賢家法,精神可畏,常留天地間。——清泉王祖的《梅花嶺》
(4)用於句末,表示語氣完畢。
成年人,不失赤子之心。——《孟子》
(5)用於句末,與疑問詞搭配表示懷疑。
《亂世佳人》不會在早上結束,陣雨也不會持續壹整天。到底是哪個?——《老子》
⑹祈使句
鋼琴男孩牽走了馬!——《西廂記》
(7)
漢朝天下大亂之後,如果要適當減少周誌文的損失,可以使用夏治中。——《韓曙》
(8)表達比較,相當於“的樣子……”
於是兒子責怪自己,好像自己沒有行為能力壹樣。——《史記》
(9)兩個語氣詞“這也”連用,加強語氣。語氣集中在最後壹個語氣詞上,“也”在這裏強調肯定語氣。
拿熊掌代替魚的人也是。——《孟子·惠亮王上上》
所以,作為助詞,有如下用法:
(1)表示結構,與下列動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結構。
生活也是我想要的,仁義也是我想要的。——《孟子·告子上》
第二,妳的酋長的名字是亭友,晚上,他被士兵包圍著,但他不能返回。——聞松·天香的《南方指南·序言》
然而,國王的偉大願望是眾所周知的:開辟土地,訪問秦楚和中國並照顧四個外國人。——《孟子·惠亮王上上》
(2)用在主謂結構的謂語之前,相當於“之”和“的”。
每壹個是由於他的土地和人數。——《史記》
(3)作為賓語先行的標誌,常與“為”字連用,相當於“是”。
我只是在努力。——《列子》
(4)回應“為”形成“為……所……”句式,表示被動。
後來,楚國的眼睛被割了,幾十年來,它們被秦國摧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巨人是凡人,偏在遙遠的縣城,會被人兼並。——《子同治簡》
那些為國家服務的人被積累的權力所掠奪。——蘇頌·荀《六國誌》
(5)與介詞“從”、“有”、“子”組合成詞的結構,表示與動作有關的地點、原因和對象。
他的劍從船上掉到了水裏,他同意他的船說:“我的劍是從船上掉下來的。”——《呂春秋·查進》
當時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周公遺也。——張明·溥的《五墓碑》
福君不忘自己的所作所為,並無不妥。——《聊齋誌異·促織》
(96)和介詞“壹”組成短語“所以”,根據“壹”的不同用法和具體的語言環境而具有不同的含義。
我知道這就是我離開兒子的原因。我什麽都不會說。(以何種方式)——墨子的公共損失
已故國王是壹個達摩人的原因是人們也是。——《呂春秋·查進》
這都快壹天了,那麽將軍,將軍有興趣嗎?——《三國誌·諸葛亮傳》
親愛的聖賢們,我遠離惡棍,這就是我繁榮的原因。——諸葛亮《出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