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學問:用妳學過的舊知識來解釋妳學過的新知識。這是舊知識嗎?
我認為所有的新知識都是建立在舊知識基礎上的。
但是依附舊知識和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不是同壹個概念。
附著在舊知識上的是這樣壹種現象:
讀壹本新書,學壹門新知識的時候,不想做深入的分析,更喜歡輕易下結論。常見的句型是:“這個有什麽值得學習的?這其實是……”
*黃金金字塔原理,這是小學生作文的總分形式。
*嘲笑老師的長遠:這不是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共情傾聽:其實就是共情。
*趙舟老師在書中給出的例子:
附註:失敗是成功之母?vs?新知識:從史蒂夫·喬布斯的失敗案例中,我們必須嘗試並利用反饋從失敗中學習!
我們在寫I-notes的時候,要有意識地讓自己擺脫這種思維定勢或者本能反應,努力去定義新知識和舊知識的區別,識別不同知識之間的區別。維度越多,粒子越細,思考越深入,感受越敏銳,理解越清晰,我們的思維肌肉就會越發達,學習能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
我個人很贊同這位同學的話。?“盡可能重新理解,然後從多個維度辨析”其實就是理解新知識的過程。
當然,這個度並不能從理論上的話來明確概括,而是要從具體的便利貼來定義,然後再進壹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