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統壹的情況下,我們如何治理這麽大的國家?
在壹次朝會上,丞相王綰等人對秦始皇說:“現在群臣剛剛被消滅,特別是燕楚齊三國離鹹陽很遠,不可能在那裏封幾個王。請皇帝封幾個王子在那裏。”
秦始皇讓他的大臣們討論這件事。許多大臣都同意王綰的意見,但只有李斯反對。他說:“當周武王建立周朝時,許多諸侯都被封了。後來,周像仇人壹樣自相殘殺,根本無法阻止。可見分封的方法並不好。還不如在全國設立郡縣。”
李斯的意見正合秦始皇心意。他決定廢除分封制,改用郡縣制,將全國分為36個縣,然後再劃分縣以下的縣。
郡長由朝廷直接任命。國家的政治事務,無論大小,都由皇帝決定。據說秦始皇每天讀下面送來的奏章,要讀121斤(當時的奏章刻在竹簡上),讀完才休息。可見他的權力有多集中。
在秦始皇統壹中原之前,其他國家壹直沒有統壹的制度。以交通為例,不同地方的車輛大小不同,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隨著國家的統壹,車輛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是不方便的。從那時起,規定車輛上兩個車輪之間的距離應改為6英尺,以便車輪的軌跡相同。這樣,車輛在全國各地行駛都很方便。這叫“車在同壹條軌道上”。
在秦始皇統壹中原之前,其他國家的人物性格也大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單詞也可以有幾種寫法。此後,更方便的書法被采用,並規定了統壹的字符。這樣,不同地方之間的文化交流就方便多了。這就是所謂的“同壹本書”。
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但不同國家的尺寸、桶和重量標準完全不同。從那時起,就規定全國采用統壹的度量衡制度。這樣,周圍的買賣就沒有困難了。
秦始皇在搞國內改革,但沒想到北方的匈奴也進來了。匈奴原本是中國北方的壹個古老少數民族。戰國後期,匈奴貴族趁北方燕國、趙國衰落之機,壹步步入侵南方,奪走了黃河河套地區的大片土地。秦始皇統壹中原後,派大將蒙恬(tián)率領30萬大軍抵抗,收集了河套周圍的所有地區,並設立了44個縣。
為了防禦匈奴的入侵,秦始皇征用民夫,連接了燕、趙、秦三國原有的北城墻,並修建了許多新城墻。就這樣,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省遼陽市西北),萬裏長城連為壹體。這座舉世聞名的古建築壹直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
後來,秦始皇派50萬人的軍隊平定南方,又設三郡;次年,蒙恬擊敗匈奴,又增壹郡。這樣,全國有40個縣。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為開疆拓土,在鹹陽宮舉行了慶功宴。許多大臣稱贊秦始皇統壹全國的成就。然而,淳於越博士重申分封制不能廢除,他認為如果他不遵循古代規則,分封制就不會起作用。
這時,李斯已經當上了宰相。秦始皇想聽聽他的意見。
李斯說:“現在天下安定,法律法規統壹。然而,壹群學者不研究現在,而是研究古代,對國家大事胡亂評論,在人民中間制造混亂。如果不加以禁止,就會影響朝廷的威信。”
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想法,立即下了壹道命令:除了醫藥和種樹等書籍外,所有藏有詩歌、書籍和數百篇演講的書籍都要上交並燒毀;任何人再私下談論這類書都將被判死刑;
任何用古代制度批評現在的人都將被斬首。
第二年有兩個方士(求仙煉丹騙錢的人)叫盧生和侯生,他們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秦始皇得知這壹情況後,派人去抓他們。他們已經逃走了。
秦始皇大為惱火。當他再次檢查時,他發現鹹陽的壹些儒生也在壹起談論他。秦始皇逮捕了那些儒生進行審問。儒生受不了折磨,隨意放棄了壹大批人。秦始皇下令埋葬了460多名違反禁令的儒生,其余的人被流放到邊境。
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坑儒”事件。
秦始皇正在氣頭上,沒人敢勸他。他的長子傅肅認為對付儒生太過苛刻,勸他不要這樣做。這壹來,惹怒了秦始皇,命令傅肅離開鹹陽,前往北方與蒙恬壹起守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