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所以每個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方言。然而,“十裏不同音,百裏不同俗”的現象已經嚴重阻礙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流和生活。因此,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編造了壹套規範的語言體系,這就是通行的普通話。很多人認為中國普通話最標準的地方在北京。其實不是的。就在北京隔壁的這個小縣城。
從北京出發向東北方向行駛,經過密雲,我們進入的第壹個縣是河北承德的灤平縣,也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灤平縣與普通話結緣始於600年前的明朝初年。當時,由於中原地區連年戰亂,百姓傷亡慘重。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恢復國力,他決定實行移民政策。當時受戰爭影響最小的灤平縣是移民的候選地之壹。
奪得皇位後,明成祖做出了遷都北京的舉動。為了保衛帝國主人,他把北固口外的軍隊和居民全部撤到長城。由於當時北京的所有官員都來自南京,因此金陵雅音也被用作明朝普通話的標準發音。灤平內遷後,也受到金陵話的影響。清朝建立後,它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因此,灤平也成為北京到承德的重要通道。
清代皇室出於安全和利益的考慮,將灤平設置為皇家內務府直屬的皇家莊園和田莊,還安排八旗官兵在此定居,建立旗莊園。由於滿族入關後積極學習中國文化,他們在原有南京官話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新的北京話。大量說北京話的人來到灤平,久而久之他們都變成了北京話。因為兩地之間還有壹定的距離差異,所以方言也有壹定的差異,即灤平話沒有兒化。
1953年,灤平縣第四小學剛剛開學。年僅14歲的白鳳然走進教室,被老師叫到辦公室。在辦公室裏,老師讓他給兩個陌生人讀課文。白鳳然不明所以,但還是照做了。兩個陌生人聽著白鳳然的朗讀,臉上露出興奮之色。他們還不時在紙上寫些東西。後來,白鳳然漸漸忘記了這件事。
但誰也想不到,這兩個人其實是國務院派來的語言專家,他們下鄉時從事的是語音采集工作。通過比較,專家們發現灤平話準確清晰,發音清晰,發音清晰,聲調比北京話“硬”,不像北京胡同的方言那樣容易推廣,於是他們決定以灤平話為模板。灤平縣因為人人都會說普通話,現在已經成為“普通話之鄉”,很多人從事播音主持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