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生雲》四十壹卷
佚名《韻集》十卷
張亮的四韻森林,卷28
段宏的《紀昀》有八卷。
吳明《玉典韻》五卷
楊秀芝《韻》卷壹
李健《韻疑校勘》十四卷
李健的《音樂譜》有四卷。
佚名《編韻筆記》十卷
劉《四聲》卷壹
夏侯勇《四韻》十三卷
石景宏的《鄖英》三卷
周思燕的音韻學
杜泰卿的韻腳。
這些押韻也失傳了。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韻書,是隋魯法言的《切韻》。《切韻》成書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其寫法和判韻原則由當時著名的音韻學家顏之推、蕭改等八人確定,並由陸發言執筆。這本書有兩個目的:壹是為研究音韻學的人提供壹部語音詞典,二是為詩人們提供壹部韻書查韻。按照前壹種目的,就要討論南北古今語音的異同,以嚴而精的原則區分壹切有細微差別的韻腳,即陸發言在序言中所說的“若欣賞知音,必有輕重之別”,因為“南北是非,貫通古今”的理論,“精挑細選,慢慢切”,“析細微,分別累”。從後壹個目的出發,該書允許詩人在寫詩時組合壹些音色相近的韻腳,即“欲廣開文學之路,可得清濁”於序中。由於《切韻》作者名氣大,讀音準確,權威性強,適用面廣,自《切韻》問世以來,六朝以來的韻書就失去了市場,被淹沒了。《切韻》繼承了前人韻的優點,總結了編纂韻的得失,是中國韻史上劃時代的產物。
到了唐代,切韻在科舉考試中被視為標準韻書,地位進壹步提高。因此,為《切韻》加詞的人很多,如王仁義的《切韻》,孫昆的《唐韻》,周莉的《切韻》。可惜《切韻》和《唐朝》更新版失傳已久。今天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後從敦煌石獅、新疆吐魯番、故宮發現的,多為零碎卷。
這些發現的韻書,除了故宮博物院藏蔣斧的《印誤補缺切韻》、《唐雲》兩種外,其余均來自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魯番。從敦煌出發,於1907年至1908年間被英帝國主義文化大盜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奧帶往國外。斯坦因搶的東西現在在倫敦博物館的圖書館裏,伯希和搶的東西現在在巴黎國家圖書館裏。來自吐魯番,1902年被德國人萊科克搶走,現藏於柏林普魯士科學院。還有壹本唐朝的《切韻》,散落在日本人手裏,收藏在大谷光瑞印刷的《西域考古圖冊》裏。為了使這些失傳的韻書回歸故土,我國學者通過各種方式做了大量的收集和整理工作。1921年,王國維首次根據照片抄錄並印刷了倫敦收藏的三種《切韻》殘卷。1925年,北京大學的劉福將王人-品的《切韻》(即王逸)和《切韻》的兩篇序文編入《敦煌托索》。1936年,北京大學、羅昌培、魏將《切韻》、《唐韻》、《廣韻》等九種韻體編成《十韻集》,復印出版。從65438年至0955年,姜亮夫先生編輯出版了27種唐五代韻文和6種他抄自國外的附錄。1983年,周祖謨先生將1945年收集、抄錄、編輯的30種韻文命名為《唐五代韻文集》,由中華書局影印出版,經過詳細的考證和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