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先生的“精神血脈”,走進穆先生的文學家庭。重讀老子、湯顯祖、曹雪芹、托爾斯泰、弗洛依白、哈代...我特別喜歡曹雪芹和哈代,但直到我看到魯迅先生的犧牲,我才重新閱讀魯迅。以前,魯迅先生對我冰冷而非凡,我離得太遠而無法靠近。
魯迅先生的許多文章被選入中國教科書,魯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名列第壹,顯示了他的文學地位和文章。在課堂上,總分相當於他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特色,是“八股文”,趣味性較低。敬而遠之,轉而讀張愛玲,筆下的煙火,嘆作壹個文學美人。張愛玲寫的所有東西,我都盡力去尋找和閱讀,直到我遇見了穆欣先生,我很晚才遇見他。
“在我家後院,妳可以看到墻外有兩棵樹,壹棵是棗樹,另壹棵也是棗樹。”這就是文學,只有魯迅能寫出來。穆欣先生說:“紀德是壹個造型師,但羅曼·羅蘭不是。”或者說,這就是為什麽《約翰·克利斯朵夫》讀不下去,而《窄門》卻越來越有趣。讀了魯迅的《犧牲》後,我意識到我以前從未認真讀過魯迅。太可惜了!幸運!因此,我按照先生開出的書單,重讀了我認為以前讀過的文章,而不是思考我想到了什麽,反思了什麽,揭示了什麽,學到了什麽。我只是品味著閱讀的樂趣,咀嚼著“只有文字才能被理解”的滋味。
其他人嫉惡如仇,而穆欣先生憎惡粗俗如仇,從不按常理出牌。在魯迅犧牲之初,穆先生說:“歷來有許多專門論述魯迅先生的人文表現和友誼的著作,本文僅限於對魯迅先生的文章特點作壹簡要的解讀。”正是王先生對“魯作品”的解讀讓我愛上了作為文體家的魯迅。
先生最早在魯迅的《野草》集中列出了“秋夜”。王先生說:“這是寫給成年人和老年人看的——在文學中,壹切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思想和形象,詞句的作用在於它們求生的決心,而且平實天真,完全口語化,使人看得懂,掉以輕心,不以為意。”我不禁想到先生的寫作壹直都是這樣的,尤其是詩和句子。總之,雲淡風清的時候,只覺得初讀很好,但又覺得很美。反復閱讀猶如發現寶藏,深不可測。每讀壹遍就會多理解壹層,就像先生說的“只能理解,不能解釋。”這個“黑暗中的雪人”視繪畫為女兒,視文學為兒子,無論是寫自己的文章還是看別人的文章都很看重“顏值”。
顏色
景先生點播了魯迅先生的《畫家的眼光和手段》。文章《秋夜》整體深藍色,配以粉色(小花)、白色(燈罩)、猩紅色(梔子花)和綠色(飛蟲),壹幅印象彩畫躍然紙上。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寫道,他送給藤野先生的解剖圖換了之後,他想:“圖還是好的;至於實際情況,我自然記得。”可見魯迅先生是壹個愛美的人。在他的文章中隨處可見用文字作畫。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魯迅先生用靈動的文字描繪了壹幅生動的童真畫卷。“這裏有綠色的菜畦、光滑的石井、高大的相思樹和紫色的桑葚;知了在樹葉中歌唱,黃蜂蹲伏在菜花上,雲雀從草地奔向天空……”綠色的(菜地)是紫色和紅色的(桑樹),顏色鮮艷,有陽光的味道。在“社會戲劇”中,在孩子們的眼中,“深藍色的天空中掛著壹輪金色的滿月,海邊的沙灘上種著壹望無際的綠色西瓜”。金色的圓月和綠色的西瓜倒映在深藍的夜空中,舒適、寧靜,卻又充滿動感,有著魯迅先生筆下少有的美麗和浪漫。這些色彩組合和畫面感讓我想起了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寥寥幾筆,質樸天真,處處留白,意在畫外。
魯迅先生筆下的畫面大多是黃昏後逐漸變暗下沈的深藍色和深綠色。《糯葉》“夜晚霜降時,大部分木葉枯萎,庭院前的壹棵小楓樹變紅了。”...他不是整棵樹都是紅色的,大部分是淡深紅色的,有幾片在深紅色的地面上,有幾片厚厚的綠色。壹塊獨特的蟲蛀孔,鑲嵌著黑色蕾絲,在斑駁的紅黃綠中像明亮的眼睛壹樣凝視著人們。”淺絳、猩紅、濃綠既是壹幅淺絳山水畫,也是壹幅潑彩山水畫。那片生病的楓葉,像壹張放大的照片和壹個特寫鏡頭,是紅色、黃色和綠色的,伴隨著黑色,這是生命的天鵝之歌。壹個小孔就像壹個明亮的眼睛,像壹個從近到遠慢慢展開的鏡頭。從內部看,它是壹大塊深紅色和濃綠色。《在餐廳裏》“倒塌的亭子旁有壹棵山茶樹,從深綠色的茂密樹葉中露出幾十朵紅花,在雪中燦爛,明亮如火,憤怒而傲慢……”是紅色和綠色的搭配,不協調。墨綠色的背景反映了紅色花朵的美麗,與雪相互映襯。在寒冷中,有壹種溫暖、寧靜和喧鬧。
圖像
魯迅先生的作品充滿了隱喻和意象,這些在以前總是晦澀難懂的。在穆欣先生的分析下,他覺得這些圖像是美麗的、神秘的和有意義的。王先生引用了《好故事》中壹段非常生動的話:“河邊枯柳樹下的幾朵細細的紅花,應該屬於村裏的婦女。大紅花和斑點紅花漂浮在水中,突然斷裂和伸展,但它們不暈。茅屋、狗、塔、村姑、雲……都在漂浮。大紅花全都伸展開來,這時,它是壹條火紅的絲帶,織成狗,狗織成白雲,白雲織成村姑……”這真是壹個好故事。當我讀它的時候,我突然閃現出壹幅山野的鄉村風景,美麗、優雅、有趣和美麗的人和事,盡管它在壹瞬間碎成碎片,就像讀紀德的窄門壹樣。穆欣先生說,有時書面語言高於含義。或者說,正因為如此,這位造型師的作品才吸引讀者壹讀再讀。
秋夜裏有許多意象。穆欣先生說:“當妳讀它時,妳應該瀏覽它,而不要糾纏它,這樣作者和讀者都會很別致,並為以後的重讀留有余地。”起初,我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時,總是想著那些物品象征著什麽,意味著什麽,卻忽略了文字本身。再讀時,妳完全可以根據先生所說的話來領略魯迅先生文字的魅力。那些隱喻和符號並不重要。多看幾遍就能慢慢理解了。
我在美術館和書上見過許多魯迅先生的肖像,但也有人畫過他。穆欣先生在魯迅先生的《壹覺》中找到了他的“文字自畫像”。“在編輯和校對中,夕陽實際上已經下山了,燈光給了我隨之而來的光。各種各樣的青春壹個接壹個地逝去,卻被黃色包圍。我累了,拿著壹支煙,在無名的思緒中靜靜地閉上眼睛,看到壹個長長的夢,突然被震驚了,我的身體仍然被黃色包圍著;香煙印章在靜止的空氣中升起,像幾個小夏雲,慢慢地幻化出壹個難以命名的形象。”通過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暮色中,魯迅先生手裏拿著壹支煙,坐在椅子上沈思著。在空中緩緩升起的香煙印章的形象讓魯先生想到了什麽?還是小粉紅花的夢,還是雨的精靈?
“當我沈默時,我感到充實;我會張開嘴,同時感到空虛。”《野草》的題詞讓我反復背誦。魯迅先生用野草作比喻,也是他的自畫像。我仿佛看到了作為畫家的陳丹青眼中的魯迅先生。“老人的外貌首先看起來不壹樣。這張臉很不受歡迎,很冷漠,很酷,也很有同情心。它看起來簡樸、直白而平靜,但骨子裏卻是浪漫和俏皮的……”
目的
先生寫道:“反派嘴巴甜,肚子裏有把劍,穆先生嘴巴甜,肚子甜。他的本性極其純潔和真誠。每次看到回憶童年的篇章,他都會自發地流露自己的情感,讀起來心裏酸酸的,眼睛熱熱的。它可以永遠流傳下去。”《心酸眼熱》也像是在讀穆欣先生的《傑克森高地》我不知道該原諒什麽,但我真的覺得這個世界可以原諒。“讀它也讓我心裏酸酸的,眼睛熱熱的。他們都有耶穌的心。查先生說:“藝術家是分散的耶穌。"
《風箏》是壹篇回憶文章,最能讀懂魯迅先生柔軟的內心。王先生回憶說,因為不喜歡放風箏,他把喜歡風箏的弟弟做的風箏弄壞了。多年後,他回憶起這件事,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於是,這20年來我從未回憶過的年輕時對精神的殘酷的壹幕突然在我眼前展開,我的心似乎同時轉向了鉛,它沈重地倒下了。”背著這樣的枷鎖,當他們兩人再次遇到許多“生命”的硬條紋時,王先生向他的小弟弟提起了這件事,但弟弟完全忘記了這件事。“如果妳完全忘記了,沒有怨恨,妳能原諒什麽?”先生,耶穌的心只會越來越沈重。壹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超越個人恩怨、愛恨情仇。祥林嫂和呂...這些人物的描寫越來越顯示出魯迅先生的用心和胸懷。
穆欣先生對魯迅先生的欣賞也讓我看到了穆欣先生的生活和寫作風格。無論他遭受了多少苦難,如果他變成了文字,這都不算什麽。“我曾是雲中的野鶴”,如此浪漫而富有詩意,但真實的場景是王先生在文革期間被關在籠子裏,有人來回護送他,但他把自己想象成蘇格拉底。無論情況如何,能承受浪漫的人是真正浪漫的人。在《中斷的同情》中,壹群熱愛藝術的年輕人成為朋友,而王先生對友誼的背叛持寬容態度。正如王先生所說:“對藝術的熱愛是有代價的。”因此,王先生的文章中沒有個人恩怨。《豹變》的開篇《SOS》貫穿了全書的主題主線,展現了人性之美,超越了個人生死的大愛。“我的悲傷經常是由與我無關的事件引起的,並迫使我思考。思考的結果是,我仍然與那些事件無關。只有這種悲傷被認為與那些事件有聯系。”從中,我可以看出先生的用心、胸襟和手段。
從穆欣先生的《魯迅犧牲》開始,我不僅讀了魯迅,還讀了穆欣。正如穆欣談論自己的文學創作壹樣,它也是《文學回憶錄》的補充,穆欣談論穆欣,“私人談話”講述了自己的文學創作過程。讀魯迅先生的《塔下閱覽室》。“當我後院的門打開時,我可以看到高高的壽聖塔……”魯迅先生的秋夜,後院,兩棵棗樹。有同樣的效果。先生說:“在我心目中,魯迅先生是壹位傑出的文體家。”難道不是嗎,王老師,從閱讀的樂趣到思想的啟迪,乃至人生觀、世界觀的改變,這樣的好文本,當它出現時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