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說過,篆刻技法的學習主要集中在七個方面,即字體法、篆刻法、構圖法、刀法、印章制作、邊界支付和印章擴展。這七個部分是整個篆刻技法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沒有任何技巧的學習是不完整的。那麽這七個方面從哪裏學起呢?
如果妳有壹個目的地,妳必須找到壹條路。我們今天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註意,這些篆刻書都來自圖片的右下角。
妳可以看看以下關於篆刻技巧的書籍:
【清】鄧篆書-心經
鄧史茹:篆書千字文
古璽陶器代表作技法解讀+泥封
韓登安篆刻。
韓登安與篆刻簡介
黃牧甫篆刻及其刀法
淺析黃牧甫的篆刻技法
李篆書-千字文
盤古對地球的創造
展示中國的篆刻技術
“吳昌碩的《石鼓文書》。“
吳讓之研究和創作書法篆刻的思想淵源。
吳讓之模仿秦漢印考。
再論篆刻的形式構成美
“如何復制印章。文件
如何學習篆書
趙錢智臨猗山石刻
浙派經典印刷技法解讀
中國印刷風格系列:趙樹如的王福庵學派印刷風格(壹)
中國印刷風格系列:趙樹如的王福庵學派印刷風格(下)
篆刻百韻歌
密封-密封方法介紹和密封-密封方法指南
“200例印刷不當的篆刻_韓天衡”
篆刻美學_劉江
如何在篆刻中使用小刀
篆刻五十講
篆刻臨摹的典範——以臨摹鄧印為例
篆刻技術50例
大致學習篆刻,以上七條是目的地,以下三條是通往目的地的道路:
1,印支秦漢;2.刀和筆並重;3、外印。
壹、印支秦漢時期
這是技能學習的第壹個起點。壹句話,就是“四海為家,舉刀不能慌。”
似乎學習篆刻最流行的概念是“印支秦漢”,但這是壹個被指點的學習者與老師見面的第壹句話。如果沒有聽到老師講這句話,基本上可以換老師了。就像學習書法壹樣,正常情況下,我會臨摹鐘繇和王茜的書法帖,並尋找唐代的碑文。如果老師不從這裏開始,這似乎很奇怪。
【中文印刷】
篆刻研究比臨摹秦漢印章更重要,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明代,沈曄在《印度談》中說:漢晉印章流傳至今,猶如王法帖。是誰呀?法帖還是兩個人寫的,不是真跡。如果是印章,就知道出自古人之手,刀法、章法、字法都很出彩,真的是足以攻藏。每次我玩它,它都突然讓人有了壹千年的意義。
妳什麽意思?主要觀點是:漢晉印章(基本上是指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即“秦漢印”中的秦漢印章)對篆刻學習的重要性,不僅與鐘和王的重要性相當,而且與書法的重要性相當。那些法貼需要有人雕刻石頭兩次或轉身,它們不是真正的“原創作品”
從窮根溯源的思想來說,學習篆刻優於臨摹秦漢印章。
【中文印刷】
我壹直提倡去中國印章,甚至為此列出了壹個500平方的中國印章課程。我將根據選定的印章譜逐壹前往中國印章,這樣我不僅可以學習書法和印章,還可以實現構圖和練習刀法,甚至實現中國傳統藝術最重要的“古典精神”。
這種古典精神可能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但壹枚印章就擺在我們面前,真正的篆刻家壹眼就能看出這枚印章是否“古老”,是否具有中國和印度的基本功。去過漢朝的人和沒去過漢朝的人,雕刻出並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古典精神面貌。中國人有尊重古代的思想,迄今為止,中國印章本身包含了篆刻技術的大部分痕跡。篆刻學習者需要做的是不斷地臨摹,或者直接向他們學習,或者受到長期臨摹形成的技術習慣的影響。
第二,刀和筆並重
這是學習技巧的第二個起點。壹言以蔽之,可以概括為“刻章漸知刀石臭,臨池始覺書香。”
篆刻不僅是刀石的技藝,也是筆墨的技藝。篆刻發展於鄧,成為中國篆刻史上的轉折點,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古人拿起刀在石頭上砍而不打草稿。最初的印章也是由篆刻水平很高的書法家(印官)書寫,然後由工匠雕刻而成。古代實用印章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藝術水平,來自於這些印章背後無數默默無聞的書法家。
(鄧篆刻)
鄧將書法完全引入文人篆刻,篆刻進入爆發期,篆刻史上百家爭鳴、千姿百態的篆刻作品層出不窮,書法對篆刻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
趙說“古人有筆而有墨,今人有刀而有石”,指的是他對當時切割技術現狀的批評:過去古人雕刻的作品有筆有墨,但現在人們知道盡力使用刀是不好的!註重學習書法,讓書法與篆刻中的刀味壹起體現出來。
(趙篆刻)
吳昌碩來到石鼓文,篆刻成為吳派,這是現代書法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說我們說的第壹點是讓大家全面掌握秦漢時期的刀法,那麽這個出發點就是讓大家練習書法,全面掌握筆法並配合刀法。
(丁靜篆刻)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鄧的筆法硬朗,丁靜的筆法刀味十足,吳昌碩的筆法硬朗,的筆法刀味十足,都是可以學習的,刀筆並重的、趙等大師也是可以借鑒的。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從明代五大流派到清代幾大流派的印度藝術家的代表作品,我們很容易發現這樣壹條線索。有筆有墨的作品充滿魅力,有刀無筆,生硬幹澀,有筆無刀,死蟲死豬。
怎麽會?練字,掌握筆法,遍布明清,筆法結合。我期待著在印面上充分呈現多彩的藝術效果,並深刻理解篆刻中筆墨的相互反映。
第三,尋求印刷之外的印刷
這是學習技巧的第三個起點。壹言以蔽之,可以概括為:“磚瓦擦秦漢,鐘馗思湯湯”。
無論是來自秦漢時期的古代印章,還是來自明清時期的著名印章,它仍然在印章內部盤旋。即使臨摹鄧和吳昌碩的篆刻作品,也不可能比得上鄧和吳昌碩的絕版書法。即使趙的300多枚印章全部完成,也不可能像鐘鼎、石鼓、砝碼、錢幣和印章外的錢幣那樣出色。自己摸壹下。
(黃士陵篆刻)
接觸範圍需要從文字的發生開始,將至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所有與文字和藝術有關的內容都加入這壹接觸範圍,以培養自己的“古典”視野,增強對古典精神的理解。
這個範圍已經非常廣泛和慷慨,但仍然不夠。“這不是故事的結尾。”說到這,還沒完。
所有可能與篆刻有關的藝術形式,或者自然風景、當地風俗、宇宙的浩瀚和可能給我們篆刻圖像的類別的渺小,都在這種“絕版”的努力中。我們眼中所見,心中所想,表裏如壹,沒有什麽不影響我們篆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