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1976畢業於長安大學(原Xi安公路交通大學)汽車系。
1981考入陜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師從外國文學專家馬家軍教授,獲廣州暨南大學世界文學碩士學位。之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學藝術專業博士生。師從黃教授,博士生導師助理童慶炳教授,黃教授突然回到道山。山東大學周教授指導博士論文。獲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學位。90年代中期,在國際基金的資助下,赴美國杜蘭大學(新奧爾良)攻讀英語系博士後,導師為杜蘭大學英語系系主任、著名英國文學專家斯克爾勒教授。
1984以來,先後在陜西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曾在海南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授。
1987-1990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學理論博士。學位:文學博士
1993-1996美國杜蘭大學英語系比較文學博士後。美國比較文學博士後。
1999至今,任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特聘專職研究員,蘇州大學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是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多所大學的教授,特聘教授。
方教授是中國比較文明文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比較文明文化學是壹門新興的國際學科。方在美國留學期間接觸到了這門學科,並開始了漫長的研究歷程。2003年,他的第壹部向中國和世界系統介紹比較文化學學科的理論專著《比較文化學》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被國際比較文明學會評價為中國第壹部比較文明文化學著作,代表了中國比較文明文化學的開端。
(圖為國際比較文明學會介紹方教授的專題頁面。)
這也是為數不多的由國際組織引進的當代中國人文社科學者。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215)等報紙報道了這壹進展。方教授出版了近十部比較文明文化學專著,為中國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他被稱為中國比較文明文化學的創始人或比較文學文明文化學之父。
壹,中國比較文明文化學之父
在《比較文明與文化》這門學科中,方命名了這門學科,並做出了如下重要貢獻:
1.開創比較文明史學科:2008年,《陶尼文明》壹書在中國出版,這是世界上第壹部按時代劃分的比較文明史。在本書的序言中,作者闡明了寫作本書的全部意義,即揭開壹個歷史文明的面紗,使它輝煌燦爛,使它的功績和價值不可磨滅,使它的意義綿延:
從10000多年前到近4000年前,也就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到金屬時代的到來,有壹條巨大的粘土文明帶橫跨地球。古代陶器的刻字和泥板顯示了人類意識和精神的飛躍,我們稱之為“泥文明”。它分布在北半球北緯20至40度之間,東起中國的長江和黃河流域,南至喜馬拉雅山南坡下的印度河平原,西經伊朗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到達地中海沿岸。即使在中歐和中美洲,也可以看到大量的古代粘土文明遺址。[1]
當這本書傳到日本時,世界比較文明學會會長伊東俊太郎教授寫信給方,他在信中寫道。[2]伊東俊太郎是世界上著名的比較文明研究學者。曾任國際比較文明學會會長,出版著作20余部,其中《比較文明》(1986)早已為中國學者所熟知。
2.構建了新的學科理論體系,這是百年來對國際比較文明文化學發展的前所未有的貢獻。
與以往所有關於比較文明文化的定義不同,作者指出,這門學科是研究世界上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同壹性和差異性。它是以東西方文明為主要研究對象,以關註世界不同文明體系發展的規律性為中心,以辯證觀念為指導的比較研究。
3.第壹次提出了可以涵蓋世界主要民族文明的系統理論,這對於比較文明的研究非常重要。
1.亞太文明體系:也可稱為環太平洋文明或亞太文明,包括東北亞至美國西海岸的中國、日本和朝鮮。這個文明的起源和遷徙,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路線。據估計,這壹文明體系起源於亞洲大陸,在古代通過白令海峽傳到美洲,在從東南亞到南太平洋的廣大地區也有分布。
2.南亞文明體系:從南亞到東南亞跨越亞太文明體系,以印度半島和印度洋為中心的文明體系。也傳到了東南亞,在古代影響很大,傳到了東亞和西亞的壹些國家和地區。
3.地中海-大西洋文明體系:從地中海到北部和西部,包括東歐、北歐和西歐到俄羅斯西伯利亞。這個文明起源於地中海,然後向西移動到大西洋海岸。東西歐和南北歐有壹些區別,但基本類型是壹樣的。
4.中東的阿拉伯文明體系:從阿拉伯半島、西亞到歐洲的土耳其、東南亞和南亞的部分地區、巴基斯坦、伊朗甚至阿富汗、非洲、埃及、突尼斯(歷史上與西亞、地中海文明關系密切)。這是壹個主要以伊斯蘭教的傳播來劃分的文明體系。
5.北美大洋洲文明體系:北美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主要是由於16世紀以後海上交通發展形成的本土文明和外來文明的結合。外來文明主要是歐洲移民帶來的地中海-大西洋文明傳統,在北美占據主流地位。
6.拉丁美洲文明體系:以拉丁美洲為主體,美洲的三大傳統文明古國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被西方殖民者摧毀,混合形成新的文明體系。
7.非洲文明體系:非洲古代文明歷史悠久,非洲古代的力量在《聖經》中就有記載。北非文明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壹。全球海上航線開通後,東西非、南部非洲、中部非洲在古老文明傳統、宗教、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形成了非洲區域文明體系。
8.猶太文明體系:以色列是壹個古老的猶太文明重新建立起來的國家。這個文明主要由猶太民族和宗教組成。除了以色列,還有大量猶太人分布在世界其他國家,主要是歐美。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猶太文明的傳統。
4.方提出了世界文明史的第三種觀點:第壹,世界文明的歷史形態始於泥塑時代。
即以器皿、陶器、泥板作為文明起源的標誌,突破了西方學者對提煉工業青銅器的理論禁令。第二,把世界文明的起始時期提前到新石器時代,大約是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3000年後,青銅時代到來,這個時代與鐵器時代的聯系是從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221年左右。根據張廣智的考證,中國的秦始皇時代是鐵器時代的真正開始。
[1]方:《陶泥文明序》,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年,第1頁。
[2]日本比較文明學會會長太郎教授寫給中國東吳大學方教授的英文信,2009年5月6日5438+03。
5.首先指出,從超越單個國家和民族界限的角度來看,近代歷史上有四大文化復興運動具有世界性影響,即拉美文化復興、猶太文化復興、伊斯蘭教復興和儒學復興。
二、中國比較文學的代表“新辯證法”
方在《比較文學高等原理》等十部著作和近百篇論文中,構建了中國比較文學新的辯證理論體系。關於理論體系的構建,請參考核心學術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外國社會科學》、《外國文學評論》、《馬克思主義研究》、《文學研究》、《文學理論研究》、《外國文學研究》、《中國比較文學》、《文學批評叢書》、《學術月刊》、《光明日報》、《文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