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有哪些字體寫在竹子或絲綢上?
簡帛是竹簡和帛的統稱。簡指狹長的竹木件,絲指未染色的絲綢等絲織物。竹簡和帛書是寫在竹木片和帛書上的文字。最遲在商代就有簡牘的散文,甲骨文的書法就像編簡牘壹樣。但由於容易腐朽,短文很少代代相傳。漢武帝年間,鹹寧五年、南朝建元元年、永明三年發現。除少量字形外,可能收錄在早已失傳的《說文解字》和魏正石《三體石經》等中外古籍中。現在能看到的是解放後出土的戰國楚竹書。如1951至1965,湖南長沙、河南信陽、湖北江陵戰國中晚期墓葬共出土三批竹簡。包括重文,* * *有4200多字,用毛筆書寫,字體潦草,筆畫不大圓潤,接近戰國時期的隸書。這種長方形的帛書,中間用毛筆和墨水寫了兩組文字,壹組13行,壹級八行,是壹種比較原始的天文作品,每邊有邊疆和樹木,人類動物頭像和三個超自然人物。全篇共948字,文筆樸實平淡,與楚竹書壹脈相承。與隸書簡帛接近,書寫風格較粗,筆尖較細。因此,自漢代以來,它被稱為克鬥文,或克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