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佛教和禪宗的真正區別是什麽?

佛教和禪宗的真正區別是什麽?

1,佛教和禪宗最大的區別就是起源不同: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壹,禪宗只是佛教眾多門派中的壹個。

佛教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由古印度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立(參考佛祖生日)。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印度實際上是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的形象。禪宗是佛教的壹個分支。

2.原意不壹樣。

“佛”是理智、情感、能力同時達到最圓滿狀態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壹個具有大智慧、大慈悲(或全智全慈悲)、大力量的人。禪是壹種以“靜”為基礎的行為,源於人的本能,由遠古先民發展而來,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於各種門派之中。

3.意識不同。

佛是自覺的,覺知他,覺知他行為的圓滿。凡夫無足,聲緣只覺,菩薩覺知他,足見佛的尊嚴。妳也可以把佛理解為神通廣大的神仙,佛是有感覺的。也就是說,獲得了大智慧,看透了宇宙所有三相的人,就是佛。

佛與中文“聖人”壹詞相近,但“聖人”不能表達意識和修行,所以當時的翻譯家就用了“佛”這個詞。

禪是在禪定中產生無上智慧,用無上智慧證明,證明壹切都是真的智慧。這叫禪。

壹.佛陀

基本詞義

fóㄈㄛ_

1,梵文“佛”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也是佛教徒對修行完備的人的稱呼:~葉。~喜歡。借花獻佛~。

2、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壹):~家。~ temple。~老了。~經典。~小眾。~事物(佛教誦經、祈福、供奉佛像等。).

第二,禪

基本詞義

1,皇帝祭地大典:封~。聲音和形式。從節目來看,單音。“秀”字多與祭祀鬼神有關。本義:古代帝王祭地的儀式。

1表示與佛教相關的東西【佛教】。如:禪門(禪宗的教門);禪床(僧侶用來冥想和睡覺的床)

2.指的是佛堂。如:禪房(禪室);禪閣(禪房)

擴展數據:

第壹,中國佛教學派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壹直有許多不同的派別和不同的意見。為了消除沖突,避免矛盾,中國佛教徒通過評判佛教來融合消化各種意見。中國有八派、十派、十三派。按照大乘八宗的理論,禪、清凈、法、密屬於修行,而三輪、天臺、華嚴、誌學則是善義。這四種理論總結如下:

1,三輪宗

第三,它原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壹個分支,北齊末年(550 ~ 577年)由遼東桑郎傳入長江以南,唐初在嘉祥吉藏達到頂峰。本案所依據的基本經典是:

(1)中國的教義駁斥了婆羅門教、小乘佛教和其他大乘教派的錯誤見解,皈依了中道的教義。

(2)十二門學說,糾正大乘佛教徒自身的錯誤觀念。

(3)百家學說,駁斥婆羅門教的異端思想。其理論主要有三個方面:

(1)破惡顯義。也就是說,所有的收獲和洞見總是被毀滅的:所有的收獲和洞見都被毀滅,比如拒絕外人對邪見“真我”的看法,掩蓋碧潭印月派的“真實存在”,駁斥真我派的“空性”,毀滅大乘。裏外破,大小聲討,目的“無”。

(2)真意與俗理的區別,即在不動真意的情況下,根據俗理建立法律;用真相說實話,不要用爛筆名。所以根據兩大真理,空即是空,空即是空,所以顯無所得才是正見。

(3)八不指中道,即揭示萬法不滅、不變、不同、不來不去的原理,從而擺脫生滅、破常、壹異、來來往往等“四對八計”的偏頗,說明宇宙萬物都沒有固定的自我。綜上所述,此派以“破而不立”消解壹切偏執之情;以“無所得”為宗旨,認為諸法無相,皆死;所以所謂妄想、成佛失敗都是假名,但以“覺悟”為本體,所有的方法都消亡了,“無正見”是最奇妙的方法。

2.天臺宗

建德七年(575),智大師進入天臺山,創辦了這所學校。追溯傳承龍樹,北齊慧文禪師得“壹念三觀”妙法後,相傳南嶽慧文禪師悟出佛法三昧,撰大乘以止觀,後給智大師“方便於佛法三昧前”和“繁華教”的說法,並根據火眼金睛的“空意”說,成為大天臺宗。

這個教派的教義說壹個心有十個法界。妳看這個心,就明白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道理。其大綱主要有三點:壹念三千的世界觀,壹念三觀的哲學,三真的和諧。

指出各種規律的相互融合,整個宇宙的統壹,各種現象(物或心)的原理是三真(空、假、中)的和諧,這意味著事物或生命本身就是現實,即如;主張法律壹律平等是天臺智館的中心思想。

更有甚者,天臺宗以Hokkekyo為正典,直接表現了各種法律的實在性的哲學。從“理”的方面,以中國的空、假、和三真展示了各種法的正當體;從“物”的方面,揭示了壹百世三千念的“性工具”(性德為基本工具)思想;所謂董事的相互融合,是各種法律的現實,也是法律世界的本性(法爾本性)。

3.華嚴宗

又名獻壽宗、法界宗,因《華嚴經》而得名。杜順(557 ~ 640)是華嚴宗的創始人。本案成立前,中國有壹個地論派,以家族“十經”為綱。壹方面,華嚴宗吸收了地心說教派的教義,進入了佛教在中國的興盛時期;

另壹方面統壹了當時各教派的新舊學說,建立在只知起源的理論基礎上。另壹方面,在評教觀行論方面,雖然表面上批判了天臺論和唯知論,但實際上借鑒了二家學說。

但總的來說,華嚴宗依據《華嚴經》確立了宗室義,從般若思想出發,進壹步明確了法界諸法因“空性”而壹律平等甚至平等,得到了“壹多相合”的無盡觀念,即所謂“所謂”。

這壹重要學說還有六義、六相、十玄門等。,以毫無阻礙地顯示其對法界起源的思考。

4、只知道教派

這位祖先尊印度彌勒菩薩為祖師。彌勒生來講修行者的地論,沒有繼承教法,而是以莊嚴論和大乘論。世界親屬接著只知道二十個理論和三十個理論。

玄奘在唐朝貞觀年間到印度求法,向聖賢、智慧的禁欲論者學習瑜伽和唯識論。回國後,他的弟子窺基在玄奘大師的口述下,將它寫成了壹部具有深刻意義的認識論敘事作品。他還把它寫成壹個認識論的掌中心來解釋它,魏就成了壹個認識論的宗派。

這個教派的名字眾多而深刻,重在分析。有五百法(八心法、五十心法、十壹色法、二十四對應法、六無為法)、三自性(全時數、倚重他人、成就真理)、五性(聞、覺、菩薩、無常等等)

本文在“阿賴耶的知識”的基礎上,闡述了“壹切法只是知識,知識之外沒有別的”的道理,其根源在於阿賴耶知道含有西藏的種子。

種子,也叫“習慣”,分為名種和商種兩種。經驗上要以知識為中心,把有漏的心靈知識變成無漏的真實智慧,把第八知識變成大圓鏡的智慧,把第七知識變成平等的智慧,把第六知識變成奇妙觀察的智慧,把前五知識變成成功的智慧,最後把能觀察到的知識還給虛空,證成“能力合壹”的世界。

二、“禪”的起源

“禪”是從梵文單詞“禪”翻譯過來的。用今天的話來說,“禪”其實是個外來詞,意思是“思維修煉”或“禪定”,屬於菩薩六度之壹,指的是壹種修行的方法。

佛陀創立了宗教,把“戒、定、智”確立為基本的三學,這是每壹個佛教徒必須修行的根本方法。我們這裏說的“禪”,是禪宗所宣揚的禪;與《六度》中的“禪定”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在印度,“打坐”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修行方式,早在佛教建立之前就已經流行。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祖師、各教派都以“禪定”或“禪觀”作為修行立身的依據。與“禪”相關聯的是禪宗觀念、禪定、禪心、禪意、禪味、禪式、禪機等由禪引申出來的禪語,真是五彩繽紛,魅力無窮。

禪宗興起後,其所倡導的“禪”與最初的“禪觀”或“禪定”有相同的壹面,但又有自己不同的壹面。那麽區別在哪裏呢?

壹、禪的“禪”是壹種理解。與其說是六度中的“禪定度”,不如說是六度中的“智慧度”。

其次,禪宗註重學者與其老師的直接對話,以啟發學者的智慧。

第三,禪宗的目的第壹步是開悟,認為只有“開悟後修行”,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禪宗的修行是將日常生活與凈化人心緊密結合,認為“壹顆平常心就是道”,“佛教在世間,與世不可分”,從而跟隨上帝入世。

百度百科-佛教

百度百科-禪

百度百科-佛

百度百科-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