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俗語說:“外無好人家,內有神通,外有鬼”,就是吃裏挑外,胳膊往外拐。這句諺語來自壹個民間傳說。?
根據傳說,在壹個鄉鎮上有壹個貧窮的家庭,他們的生活非常困難。他們經常缺米做飯,只能向別人借壹點錢過年。他的竈王爺(司龔銘飾)總覺得菜太少了,不像壹個大家庭,有肉有菜。所以我越想越生氣。壹天,燕王想抓壹個替死鬼。恰巧竈王爺知道了這件事,他覺得報仇的機會來了,就去找鬼“推薦”自己的主人。我恨這個“家庭神”不僅沒有保佑這個家庭的幸福,反而與鬼勾結來傷害自己的人民。幸運的是,竈王爺所做的壹切都是在主人的夢中學到的。醒來後,他氣得把竈王爺的牌位扔出了門外,連聲罵:“沒有壹個好人家,神通廣大,還有鬼!”
2.什麽都學。
俗話說,“博采眾長”,就是做事有無數個心,盲目跟從。“姐夫”原指叔叔。在潮汕,大人和孩子互相稱呼是壹種尊重的習慣,因此姐夫也被稱為“姐夫”。
俗語“百事通”源於民間流傳的壹個“傻女婿故事”。傳說,曾經有壹個愚蠢的女婿想在嶽母家慶祝生日。他的妻子擔心他會出醜,所以她告訴他:“達符節是壹個知書識理的人。等妳到了我媽家,跟他學就是了。”第二天,當我到達嶽母家時,傻女婿密切關註著大女婿的壹舉壹動,並仔細模仿。宴會上,大女婿為丈母娘祝壽,他也為丈母娘祝壽;大女婿給丈母娘帶飯,他也帶飯;舉止得體,有禮貌。婆婆覺得小女婿雖然不讀書,但很有道理,她很高興。席間,大女婿掰了壹個蛤蜊吃,用手帕把蛤蜊殼包好,然後吃了豆粉湯。小女婿壹不小心沒看清楚,以為張張是在吞帶殼的蛤蜊,以為這可能是壹種禮貌的吃法。所以,我也拿了壹只蛤蜊放在嘴裏,試圖咽下喉嚨。不容易。他窒息得很厲害。大女婿看到姐夫的愚蠢,忍不住笑了起來。沒想到,剛咽下去的粉絲從鼻孔裏出來了。傻女婿見了,嚇得連殼都吐了出來,連連說:“大張,大張,妳的‘蛤蟆吞口水’把我噎死了。我真的學不會這個‘戴鼻子的牛’!”弄得大丈哭笑不得,卻又被逗得哈哈大笑起來。
3.掰手指
潮汕人用“斷指”這個成語來比喻做錯事後決心改正的人,或指痛改前非的人或指下定決心的人。
唐朝玄宗年間,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當時,著名的張勛防守綏陽城,並進行了浴血奮戰。但寡不敵眾,他只好派手下大將南紀雲向其他城守求救。南紀雲帶著三十名騎兵奉命突圍,向附近的臨淮關增援。數萬敵軍發現了南紀雲等人的蹤跡,於是四面攔截,不讓他通過。南極雲從左向右射擊,無論部隊走到哪裏,他們都像閃電壹樣突然消失,使敵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南紀雲突圍成功,到了淮陽只損失了兩個人。唐朝的將軍們嫉妒張勛的名聲,袖手旁觀,不願伸出援手。淮河統帥賀蘭進入明朝時更是如此。南紀雲懇求征集士兵,但賀蘭金銘只是拒絕了。南紀雲非常憤怒,他在宴會上放下劍,砍掉了壹根手指,並血腥地斥責賀蘭金銘自私自利,座位上的人都忍不住哭了。
睢陽城破,張勛、南紀雲被俘,不屈而死。
潮陽和澄海有兩座忠廟,紀念張勛和徐苑。而南紀雲“斷指”的故事也壹直流傳。但是它的語義已經進化了。
4.被風吹打橄欖
在風中輕敲橄欖?“風打橄欖”是流傳在潮汕各地的俗語,在潮汕歷史上也發生過。作為壹句俗語,它嘲諷了借機發財的不良現象或趁火打劫的違法行為。作為歷史事實,它發生在壹個盛產橄欖的地方。
“乘風”的“風”是指臺風。“敲橄欖”是壹種偷竊行為。橄欖是潮汕的土特產。潮汕橄欖品種繁多,享譽海內外,如潮汕邊境的黑橄欖、潮陽金魚露塘的三角橄欖和揭西的胡風橄欖。由於橄欖用途廣泛,價值高,果農壹直喜歡種植它,而“盜鼠賊”也故意偷走了它。
澄海龍都南溪村有壹首民謠:“南溪有很多奶奶,沒有好孩子賣。”橄欖和“奶奶”相似,“奶奶”就是橄欖。而背負著奶奶賣的弟弟自然不是好弟弟。“沒有好兄弟”指的是那些樂於“敲橄欖”的“賊鼠”。
當地人說,收獲橄欖總是采摘,而不是“敲門”。“第壹次霜凍時,從甕中取出橄欖。“這句農業諺語指出了兩點:壹是橄欖收獲季節首先是霜凍;其次,收獲橄欖的方式是采摘。采摘橄欖需要相當高的技能。壹般來說,它是由1根竹藤制成的軟長梯,每架梯子約為1米,最長的梯子有18個方塊,即18米。操作人員將梯子靠在樹冠邊緣,沿著梯子爬上去,用腳抓住梯子格子,抓住樹枝,采摘橄欖並將其放在身後的籃子中。采摘的時候最怕風,更怕大風。由於樹枝被風吹動,操作人員處於危險之中。同時,當樹木被風搖動時,掉落的橄欖容易受損,無法長時間儲存。只有“偷鼠賊”才能“逆風打橄欖”。因為臺風來了,果園裏沒有人采摘橄欖,“偷鼠賊”趁此機會用竹竿或石頭偷“敲”橄欖。就這樣,風壹吹,偷“咚咚咚”,橄欖落了壹地,“偷鼠賊”偷了壹部分,剩下很多。風過後,花園的主人無法弄清楚它是被風吹走的還是被盜的。《盜鼠者》認為這是他的傑作。但是過了很久,終於被發現了。這句“借風打橄欖”成為廣為流傳的俗語。如今,人們關註不合理收費等不正之風,如“風吹草動橄欖”。
5.好吧,數壹數去Cabo的路。
世界上的壹切總是有原因的。“嗯,我不知道怎麽數東西的數量”意味著東西的數量不匹配或方法錯誤。
從前,潮汕有壹位名叫“開伯”的老人。他家境貧寒,只有壹個兒子,讀不起書,只好被送到南洋(今東南亞)謀生。過了幾年,他的兒子開始積累壹點錢,於是他寄了壹百元錢回來支持他的父親,並附上了壹封家書。信中壹個字也沒有,只畫了四只狗和八只烏龜。寄信人看到信中沒有註明具體金額,就偷了兩元錢,只還了Cabe九十八元。凱布壹看到信,立刻抓住寄信人喊道:“妳偷了我兩元錢。”寄信人否認說:“信裏沒有號碼。妳有什麽證據證明我偷了錢!”凱波指著信中的照片說:“四只狗是三十六,八只龜是六十四(在潮汕方言中,‘狗’與‘九’諧音,‘龜’與‘八’諧音),兩個數字加起來正好是壹百元。”妳還敢否認嗎?“發件人無話可說,所以他必須全額償還。從此,諺語“不要數去科伯的路”在潮汕地區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