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歷史
上海理工大學辦學百年,歷史悠久。滬江大學,成立於1906,以“信與愛”為校訓。同濟德文醫學院,創建於1907,壹戰後將原址改為中法國立理工學院,後者以“忠、孝、仁、信、和”為校訓。抱著自強不息的誌向,高舉教育興國的旗幟,走民族復興之路,是幾代文人不變的追求。即使歷經滄桑,也會坦然端正,不會忘記教書育人、教育強國的神聖職責。壹個世紀以來,培養7萬名學生,是“信、忠、勤”人文理念的結晶。信仰就是信真、信實、信實、敬真、誠而不欺;義,即仁、義、智、順、義,曾幾何時在美國,見義勇為;勤則勤,勤則勤,勤則勤,勤則勤。愛情需要優雅博愛,有修養,愛道德,愛國奉獻。在學校慶祝百年校慶之際,我們正站在壹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下壹個世紀。我們能不被淹沒嗎?百年人文理念將被賦予新的生命力,“信、勤、愛、思、學”是未來的精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為壹個學者,要深思熟慮,明辨是非,以思維指導學習,以思維創新,以思維推動變革。學習就像爬山。如果妳移動,妳會變得更高。如果妳學會變得富有,妳會變得更高。學無止境,方為真。古人雲:“人不在大漠,心不在大漠,靜不在遠方。”有誌是學習的起點,事業的基礎。追名逐利者,不能有治國智慧。年輕人會比歐洲好,比地球好。即使到了暮年,我依然誌在千裏。所以,如果妳有遠見,專心致誌,高瞻遠矚,立誌有所作為。珍惜每壹寸草,思學校之興,盼祖國之興,是當今學生的共同心願。湧泉匯源匯聚眾人之力,* * *將再創百年輝煌。讓我們熱愛我們的學校,珍惜我們的祖國,放眼世界,面向未來,* * *祝願上海理工大學的明天更加美好。註:老子弟子文子說,“無淡泊則不智,無寧則不遠”。西漢劉安《淮南子註疏訓》:“非大漠,不清,不靜,不遠。”三國諸葛亮《誡》:“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身。不淡泊則無誌,不靜則遠。”田家炳綜合樓圖文信息中心編輯這個歷史沿革位於楊浦區龔俊路校區。源於滬江大學,1906建校。1951年2月,滬江大學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校務由余、主持。1952年,全國高校重組,滬江大學各大院系並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相關院校,校區遷至上海機械學院(現上海理工大學)。滬江大學滬江大學(上海大學)是20世紀上半葉上海壹所具有浸信會背景的教會大學。成立於1900,義和團運動期間,南方浸信會華中傳教會(江蘇傳教)和美國浸信會傳教士聯盟華東傳教會(浙江傳教)成員來上海避難。在此期間,他們達成諒解,決定在上海聯合創辦壹所高等學府(兩家俱樂部對從事教育這樣的副業都不是很熱心)。1906年,上海浸信會神學院在四川北路北端首次開辦,校長是來自南方浸信會的傳教士R.T.Bryan博士。1909年,上海浸會學院開學,校長是北美浸信會傳教士J.T.Procter博士。1911年,兩部分合並成立“上海浸會學院和理論神學院”(上海浸會大學),弗朗西斯·約翰·懷特任校長。學校的校址選在滬東龔俊路,建成了壹個綠樹成蔭、黃浦江畔風景優雅的美麗校園。1914中文學校命名為滬江大學,校訓為“信、義、勤、愛”。1917美國弗吉尼亞授予的學位。1921年招收4名女學生,實行男女同校,在中國基督教大學中尚屬首創。20世紀末,壹場全國性的“恢復受教育權”運動展開。滬江大學重組了董事會,增加了八名中國人。1927神學院被分開了。1928,65438+10月,滬江大學重組後的董事會聘請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年僅31歲的劉占恩博士擔任校長,這是滬江大學歷史上第壹位華人校長。劉占恩就任校長後,主張滬江大學“更加中國化”,致力於校務創新,強調師生團結和學術自由。他曾說,滬江精神是積極向上的,是建設性的,是犧牲性的。他對學生從不疾言厲色,但和藹可親,富有說服力。在他的努力下,滬江大學於1929在教育部正式註冊。對學校的設置進行了壹系列調整,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等院系相繼成立,從院長到系主任都由中國人擔任。課程設置註重打好基礎,強調文理溝通,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較高。學生的課外生活非常豐富,有書法研究會、健美社、口琴社、英美文學社、英語戲劇社、網球隊、排球隊、足球隊、男女籃球隊、田徑隊、女子體育促進會等等。其中,足球隊的張鐵倫後來成為上海著名的足球運動員。劉占恩早年有過勤工儉學的親身經歷,所以他非常照顧貧困好學的學生,設立獎學金和助學金,給他們邊讀書邊工作的機會。在中國的基督教大學中,滬江大學是最早開展社會工作的學校。1913湖東公社創辦於楊樹浦梅州路,是壹所以宣傳基督教教義為主,同時兼營社會福利的教育機構。劉占恩當上校長後,湖東公社有了進壹步發展。除了建立幼兒園,還建立了工作區兒童的中小學、醫院和診所,為工人和附近的農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受到社會的歡迎。1929,滬江大學向中國市政府備案,英文名變更為上海大學。1932年,劉占恩校長在圓明園路真光樓創辦滬江商學院,又稱城中區商學院,是滬江大學最負盛名的學院,校長是朱伯權。除了本科,還有專業課和通識課,晚上利用業余時間上課,為在職工人和貧困家庭的年輕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他辦學認真,課程實用,聘請了張乃器、潘序倫等名人授課,深受社會好評。成為當時運營良好、卓有成效的夜大。劉占恩任校長後,主持修建了大學圖書館、教工住宅樓、女生體育館、男生新飯堂和禮堂,使學校建築由原來的四眼堂等3棟增加到懷德堂、四雷堂等44棟。學校的規模有了很大的發展,增加了大量的實驗設備,學生人數也有了很大的增長。劉占恩校長不僅是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堅定的愛國者。1937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當選為上海各界人民救亡協會理事,上海各大學抗日聯合會負責人,中國基督教難民救濟委員會主席,太平洋國際學會和國際俱樂部創始人之壹。他做了大量宣傳抗戰、支援前線、救濟難民、安撫流亡學生的工作。在他的影響下,滬江大學學生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初,日偽政府企圖引誘他做偽教育部長,被他斷然拒絕。同年4月7日,劉占恩在工作時,被日偽特務暗殺身亡。消息壹出,震驚中外,引起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和悲痛。3000多名社會各界人士為這位傑出的愛國主義教育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4月7日,1938,範接任校長。滬江和重慶東吳大學的校友曾經聯合創辦了壹所商學院。抗戰爆發後,滬江大學地處戰區,校園遭到嚴重破壞,於是本部遷至城中區的商學院。抗戰勝利後,滬江大學於6月1945+10月1日正式復學,並於2月1946日遷回楊樹浦龔俊路原址。復興路校區,位於徐匯區,源於1907創辦的德醫堂。德國醫學院德國醫學院1891德國海軍醫生保倫·埃裏希來到上海。看到霍亂、傷寒、瘧疾等疾病在上海流行,他決定離開海軍去上海開診所。他首先回到德國繼續他的醫學研究,提高手術水平並籌集資金。1893再次來到上海,在當時上海的德國教堂附近設立了診所,並和幾位在上海的德國醫生發起了“德國醫聯體”。1899期間,“德國醫學會”生意不景氣,paulun erich通過中國工業界和德國公司、企業籌集了壹筆錢。當時,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克納普派領事館參贊費希爾(P. D. Fischer)與中國駐上海的壹名官員交涉。上海路決定用張家浜路(今上海鳳陽路)旁邊的壹塊地籌建醫院。1900左右,保倫·埃裏希創辦的“同濟醫院”正式掛牌。這家醫院是武漢同濟醫院的前身。醫院的醫生大多是德國醫學協會的成員。他們白天忙著經營自己的診所,晚上只去醫院門診和做手術。paulun erich醫生看到醫院的醫療力量不足,計劃在醫院設立德國醫學館,招收中國留學生培養醫生。這個計劃得到了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和德國政府高等教育部門的支持。1906,他們成立了壹個基金會,支持建立醫學院。在德國“促進德國與外國思想交流的科佩爾基金會”的幫助下,他們籌集了壹批醫學書刊和新的外科電動器械。6月醫學院開學前,1907,德國駐上海總領事克納普不僅號召德國商人捐款,還要求德國洋行向華商募捐。同時,費希爾還要求德國政府提供資金和支持。克納普利用在中國和中國籌集的捐款,為德國人民成立了德國醫學堂基金會。當時規定,捐款多的人可以成為醫館董事會董事。醫館成立時命名為上海文德醫館,並成立董事會負責學校的管理。董事會由18人組成,主要成員有:德國醫學會三位元老:寶龍、佛沙博(第二任會長)、福克爾;三個德國商人:萊姆克、米切勞、萊娜;兩個中國士紳商人:朱(上海軍統府財政部長兼上海商會會長,買辦)和(amro買辦);總領事館副領事弗賴赫爾·馮·呂特。paulun erich博士正式當選為董事會總監事長(主席)和學校首任總理(校長),負責學校的管理工作。醫館校址在百科路(現鳳陽路),同濟醫院對面。1907 10 10月1日,開幕式在上海德文醫學館舉行。經過中法國家理工學院、國家上海高級機械職業學校、上海機械工業學校(中專)等名稱,於1991更名為上海機械學院(專科),升格為專科學校,是壹所培養應用型人才特色鮮明的學校。上海理工大學本部側門1996 5月,東華理工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與上海機械學院合並組建上海理工大學。1999,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並入學校。2003年7月,上海醫療器械學院和上海出版印刷學院劃歸上海科技大學管理。2008年,楊浦區龔俊路318號,原上海海洋大學龔俊路校區遷至上海理工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南校區成立。編輯這壹段的前總裁白(J. T. Proctor,1906-1911)、魏福蘭(Francis,1911-1926)範(T.K. Van林(李顯揚。林,1944-1942)。分別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之江大學、華西聯合大學、華中大學、金陵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湘雅醫科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滬江大學、嶺南大學、聯合大學。雖然數量不多,但是起點很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尤其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教會大學在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示範和導向作用。因為它在制度、組織、計劃、課程、方法甚至規章制度等諸多方面直接引入了近代西方教育模式,對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可見,教會大學的歷史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壹章,它們為中國高等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