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徐壽(1818—1884),在翻譯元素周期表時,受到明朝君王名字的啟發,所以屬於後世。原因很簡單:
(1)沒有可靠的史料說徐壽指的是朱明皇室的命名。
(2)鉻、鈷、釙為生僻字,但《康熙字典》均有收錄,故徐壽無需在所謂的《朱元璋家譜》或《史明王鑄李密》中“重新發現”。
在徐壽之前,丁韙良、馬高等美國傳教士已將壹些元素名稱翻譯成中文,但質量不佳(如丁韙良將鉀翻譯成“灰精”,將砷翻譯成“砒霜”等。).
在江南制造總譯館,徐壽采用的是“譯寫”的方式。首先是英國傳教士約翰·弗萊爾把西方的化學書籍逐句翻譯成中文,然後加以糾正和潤色,使之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就是在他們合作翻譯《化學鑒定》(發表於1872)的時候,遇到了化學元素名稱的翻譯問題。
徐壽和約翰·弗萊爾為化學元素的翻譯制定了三個標準:
壹是“原始元素的名稱,如金、銀、銅、鐵、鉛、錫、汞、磷、碳,中國古代還有”,即直接使用漢字中元素的原始名稱,如金、銀、銅、鐵。
其次,“古人酌情翻譯的還是氧氣、輕氣、輕氣之類的”,即前人翻譯的元素名稱,如養氣、輕氣等更為貼切,繼續沿用。
第三,其他幾十個“前無古人”的人,“今天拿羅馬字的第壹個讀音,翻譯壹個漢字,第壹個讀音不壹致,卻用第二個讀音,並加偏旁,以區別於他人,同時讀原讀音。”也就是說,符合第壹、第二原則的元素名稱,都是根據其英文發音的第壹或第二個音來選取,並配以金、石等偏旁部首來表達其特征。②
這裏的第三點後來成為化學元素漢譯的基本原則。
徐壽和約翰·弗萊爾* * *翻譯了64種元素(49種金屬和15種非金屬),其中約壹半與美國傳教士約翰·賈和何明共同翻譯的《化學早期》中的元素名稱壹致。另壹半,如鈣、鈉、鈷、鉀,是第壹次作為元素名稱。在《化學鑒定》中記載的64種元素譯名中,有47種至今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