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諺語已經流傳了相當長的時間,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比如“種稻半年”“澆麥芽,澆菜花”“夏天根白,農民吃壹小時”“稻紅如鶯,只需水供應”等膾炙人口的農業諺語,在明末沈氏農書中就有:“壹寸麥不怕水,壹寸麥怕水”。“無灰不種麥”“收麥如救火”可以在16世紀初的《方便編圖》中找到。“六月不熱,五谷不結果”,“六月蓋被子,地裏無米”等。,均見於天加五行14世紀初;“欲麥則能見三白”“正月三白,天公笑燦爛”,見於8世紀初唐朝的《君主論》壹書中。“欲知五谷,觀五樹”和“暴不如不勞而耕”,見6世紀《齊·姚敏書》。古籍中引用的農業諺語常被冠以“諺雲”或“古人雲”,說明所引用的農業諺語起源較早,何時有,文獻中未必總能找到。至少就我們所知,有些農業諺語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比如浙江農業諺語:“大樹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這在西漢(公元前1世紀桓寬的鹽鐵論)也看到:“茂林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陣雨不終日,颶風不朝止”,類似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的“風不朝止,陣雨不終日”。因為農業諺語的起源可以不斷追溯,我們有理由認為農業諺語的起源與農業的起源是壹致的。農業的起源比文字記載要早得多,所以農業諺語的起源壹定是在有文字之前。如果說音樂、舞蹈、歌謠都源於勞動,那麽農業諺語確實是區別於歌謠的農業勞動的壹個重要分支。民謠和農諺的區別在於,前者傾訴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即著眼於社會關系;而農業諺語則是描述勞動人民與自然的鬥爭,即以生產為中心。這種區分是逐漸發展的結果,實際上兩者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因為農業諺語還可以包含農業生產之外的“立於天下”的經驗,除此之外,農業諺語還可以包含農業生產之外的“立於天下”的經驗。況且農諺旋律和諧,押韻和諧,形式動人,充滿生活氣息,很難完全脫離民謠。在古代農業社會更是如此。如《詩經》中的《七月》、《福田》、《大田》、《朝臣》等,既歌頌農耕作業,又抒發農民情懷。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諺語逐漸從歌謠中分化出來。與此同時,屬於純生產經驗的農業諺語也在不斷增加和豐富,成為指導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二、農業諺語在生產中的作用
農業諺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的經驗的結晶,對農業生產必將起到壹定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勞動人民被剝奪了讀書寫字的權利,他們的經驗主要是通過口耳相傳來傳承,農業諺語就是其中的壹個方面。比如封建社會,沒有溫度計、濕度計等同代的儀器,農民就以宿根樹的生長狀況作為預測農時的依據,因為宿根樹的生長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壹定的客觀氣候條件,所以農業諺語“欲知五谷,先看五樹”就應運而生了。在指導播種期中,有很多反映物候的諺語,如“梨花開白,黃豆種”;“樟樹葉桃花紅,白豆籽好”;以及“青蛙呱呱,谷子落”等等。更多的是根據二十四節氣指出各種作物的適宜播種期:比如“白露早,寒露晚,秋分草正好”;“白露是白的,只是種蕎麥”等等。有了這些農業諺語,農民就能掌握適時播種。此外,如“立冬蠶豆小雪麥,壹生抓不住”;“十月種油,不足為妻摩發”等諺語是對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住季節,不要錯過農時。
如果把農作物生產的整個過程分成幾個環節,幾乎每個環節都有壹定的農業諺語。比如從水稻的播種開始,良種的選擇包括“種好稻,愛母”等等;培育壯苗包括“種半年稻”等等;插秧技術有“能不能插,看腳”,“早稻浮在水面上,晚稻插齊腰高”,施肥有“早稻泥送下來,晚稻抱三次”,“中間輕兩頭重”等等。田間管理包括“夏天摸根,壹把泥壹把糧”等等。以大米為例,浙江大約有500條農業諺語。農民有這些農業諺語,就像他們現在有技術指導手冊壹樣,起到了很大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在壹些老農民中,這種習慣依然存在。1959我們向壹位老農了解了當地溧水縣播種谷子的經驗。他引用農業諺語“壹顆紅谷子頭上的針,怕淺,卻不怕深”,與芝麻相比較,說:“芝麻頭上有兩片葉子,卻怕深”,形象地解釋了單子葉植物(如谷子)和雙子葉植物(。我們在平陽縣總結當地種植谷子(當地稱黍)的經驗時,農民們還引用了農業諺語“稻半收,麥不值得看,黍壹把收”,可見黍的特點就是不怕倒伏。類似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證明了農業諺語對農業生產的巨大指導作用。
[編輯本段]三、農業諺語的特點
農業諺語概述
農業諺語是關於農業生產的。廣義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副、漁,農業還包括農作物、果蔬、蠶桑等。這些內容都可以在農業諺語中找到。況且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甚至季節、氣象、氣候條件,這些在農業諺語中占據了大量的內容。農業生產是靠人來進行的,所以農業諺語中還有很多內容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管理的經驗。費傑新收集的解放前中國農業諺語由季節、氣象、作物、養殖和諺語五部分組成。雖然並不理想,但我們可以從這種分類中看出農業諺語的幾個特點。根據作者對本書中5953條農業諺語的統計。【1】屬於季節部門的有2961項,占總數的40.45%;氣象部門1556篇,占比26.22%,農作物部門1020篇,占比17.18%;育種部位251,占4.23%;諺語707條,占11.91%。從這個分布的百分比可以看出兩點:壹是氣象和季節性的農業諺語占2/3,反映了農業生產發展過程對自然條件的依賴。及時播種是農業生產的先決條件。從刀耕火種到現代機器耕作,農業技術變化很大,只有適時播種,不能隨意改變。為了正確把握農時,幾千年來勞動人民總結了豐富的經驗,吸取了足夠的教訓,所以以季節為中心的農業諺語約占40%。旱、澇、風、寒等自然災害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威脅,所以試圖把握自然災害規律的農業諺語也占了1/4。
限於個人條件,費傑新只收集了5953條農業諺語。新中國成立後,以魯平為主的農業出版社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有計劃的農業諺語征集,* * *獲得65438+萬篇。經過合並整理,* * *得到了31400多篇文章,分兩卷出版:《中國農業諺語》。第壹卷是農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蠶桑、豆類、油籽、花卉等。據筆者統計,* * *約為16200;第二冊是畜牧、漁業、林業等部分總論,包括土壤、肥料、物種、田間管理、水利、氣象等,15200余篇。分別對該書上下冊的統計結果進行了歸類,大體與前面提到的費傑新的結果相似。但規律性更明顯。也就是說,在所有的農業諺語中,氣象類的農業諺語最多,* * *得到了7903條,占全部的25.6438+06%。其次是大米,***4573,占總數的14.56%;第三是小麥,***3596,占總數的11.45%。剩下的分散在各種作物上,條數比稻麥少很多。稻、麥、粟的農業諺語數量比例與《古今圖書集成》作者文獻的統計結果非常相似。在整合中,水稻的文獻量也是第壹位的,各種小麥次之,小米次之,三者所占的比例比其他任何作物都多。[2]文字記載的比例與農民口頭諺語的比例如此壹致,是客觀事物規律的真實反映。只有65,438+0,576,5438+0果樹和蔬菜供不應求,占總數的5.00%。谷物方面,如玉米、紅薯等,直到明末才傳入並推廣。玉米迅速積累了222塊,當然比例不高,只占0.70%;累計甘薯366個,占1.16%。自古農桑並重,棉花與蠶桑相比是後來者,但普及得很快,積累的農諺比蠶桑多,棉花1243,占3.95%;蠶只有355只,占1.13%。關於蠶的農諺應該不會這麽少,原因還有待考證。在作物和牲畜兩條腿中,牲畜部門的農諺要少得多,只有1,433,占總數的4.56%。這是我國農業地區食物結構的特點,農業地區人口增長的壓力使得農業地區無法提供更多的土地來飼養牲畜。在家畜的農業諺語中,豬是最常見的,豬在南方是雜食性的,所以不需要牧場來放牧土地。《畜類農家諺》的壹個突出點是,識別牲畜的農家諺很多,形象生動,有理有據,很像漢代以來的《相馬經》、《相牛經》,但句子很少。
清水播種,混水插秧。
秋天了,我們會在壹個小地方壹起拉
旱種,早活;快速成長,快速成長。
我怕幹旱,但又怕鋤頭壞了。
七十天蕎麥,八十天雨水。
六月到,賣被子買灰。
能不能插進去,就看妳的腳了。
留壹斤不如買百斤。
七月的秋天,是時候從裏到外的抽煙了
壹季草,兩季稻,好草好米。
夏季至日後,按下,壹個為幼苗,壹個為馬鈴薯。
會有壹座小山,而不是壹千座小山。
花草田裏種著白米,山中有谷。
壹千個糞田勝過壹個糞苗。
立秋早壹天種,早壹天收。
把糞缸打碎,不要扔掉,多吃點飯。
種田不施肥,妳騙它,它騙妳。
喬看霜不老,麥吃風不黃。
如果妳想獲得更多的糧食,妳應該種植兩種玉米綠豆。
種紅薯和水稻,每年產量都很高。
壹麻見苗,二麻見糠,三麻見霜。
春是插的,夏是刻的,春是爭太陽,夏是爭時間。
立秋在夏天種下它,立冬前後收獲卷心菜。
白露早,寒露晚,秋分正是種小麥的時候。
冬天麥子蓋三床被子,明年枕著饅頭睡。
二、農業諺語的修辭方法
除了句法結構的復雜變化,農業諺語在表達內容的修辭方法上也是豐富多彩的。農民群眾知道如何通過各種修辭方法來表達他們在生產技術方面的經驗。以下是壹些例子:
暗喻
農業諺語善於使用比喻,所以容易理解和接受。農業諺語中有兩種隱喻,壹種是明喻,壹種是隱喻。明喻很多,比如“人弱,龍眼荔枝;地弱,河泥為草”,“熟土加生土,像病人吃豬肚”,“冬雪是麥被,越壓越長”,“蠶豆蓋泥,像三月九蓋棉衣”。比喻就像:“小草長大了,就需要零食了”,意思是用零食長胖。無論是明喻還是暗喻,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使用,都是比較親切,容易理解的。
轉喻
在農業諺語中,經常使用借代,以部分代表整體,以具體代表抽象,更形象。比如“如果妳沒有泥腿,妳就會餓死。”在這裏,“泥腿”代表勞動人民,“油嘴”代表剝削者。再比如“隔壹重山,多載,隔壹河,多葦”,意思是異地種植可以增產,種植的距離和原則很難具體規定,所以農業諺語用“壹山壹河”來表示。
萬曲
這是農業諺語中廣泛使用的壹種技巧。農民喜歡用含蓄的詞語來襯托自己的本意,比如“斷麥之根,斷磨之心”,意思是小麥需要勤耕,耕完了就可以增產,但他不壹定要用增產之類的露骨的詞語,但涉及到小麥加工,磨很多小麥粉,就可能會斷磨之心,以此來激勵人們搞好田間耕作。其他的如“麥田裏舞龍,小麥也壹樣”,指的是小麥苗期的壓制;“暑無底,谷無米”是指不烤田會引起倒伏和痱子;“芝麻田三天將晴,回家洗油瓶”表示幹旱有利於芝麻豐收;“立冬用壹根筷子種豆子,兩個豆子壹對”是警告不要及時播種;“黃金來自田角”鼓勵人們充分利用空隙種植各種作物;“傷心地割下油菜籽,含淚收獲芝麻”,意思是芝麻和油菜熟了容易脫粒,損失很多。
奢侈
這也是農業諺語中的常用手法,常用來強調某項措施或某個環節的重要性。比如強調油菜蠟肥的重要性:“不如澆壹次蠟肥”;強調酷暑前後水稻灌溉的重要性,我們用“酷暑千車不如壹車”;他在強調稻田施肥的重要性時說:“我們將給予壹座小山而不是壹千座小山。給壹座山,不如給壹千座山。”當妳遇到這種誇誇其談的農業諺語時,不能直譯,而要意識到這是壹種文字的誇張。
類似
壹般來說,物比人,是有感染力的。比如:“大豆聾,越鋤越打通”;其實就是說大豆需要中耕,根和根瘤才能長好。“小麥屁股癢,越長越心甘情願”就是抑制促進分蘗。
重疊詞
這是農業諺語中的常見表達。比如:“多掌摑,割米;多搖,切米切酒”;“頭堆平,二挖根,三抱圓”,“飯黃了,主人欠它豆餅錢”;“各種紅薯和大米,壹年兩頭好”;“玉米嫁人,兒孫滿堂”;“麥壟窄窄,半畝麥也沒有,小麥赤黴病寬蕩,壹畝抵半畝”;“長夏播下,摘下的棉花朵朵肥,播下的小飽滿,摘下的棉花垮了”;“白露迷人,秋分稻香”...諸如此類。
省略
為了便於口頭背誦,省略是農業諺語的重要技巧之壹。大部分名詞作為主語詞都省略了。比如“壹千個籃子不如根部的壹個籃子”,指的是給草籽施灰肥,省略了草籽和草木灰這兩個術語。“早疫晚凍,無疫不凍,立冬初霜”指的是油菜播種與毒素病、凍害的關系,省略了油菜播種二字。“天花不要娶婆婆”救玉米。也有省略的動詞,如“冬天的至日,天暖地暖,冬天的至日,牛快凍死了”,表示冬天的至日在月中或月初。
對比
有些人將兩種作物不同的生物學特性放在壹起比較。比如“小麥小米是幹的,大米要泡;麥怕泡,米怕曬”,“紅黍田三暮,回家換盆;芝麻田會晴三天,回家洗油瓶”“倒了壹半米沒倒麥子”“爛冬油菜幹冬麥”等等;有的比較同壹作物的不同技術要求,比如“早稻造壹個,晚稻插壹個”,“早稻浮在水面,晚稻插壹個腰”等等;有的比較不同的技術要求,比如“清水種植,渾水移栽”,“冬至日前犁黃金,冬至日後犁鐵”等等。
第三,農業諺語的其他語法特征
農業諺語還有壹個突出的表達手法,就是主語和賓語的互調位置或者定語的互調位置反映完全不同的意思。比如“田不等於苗,苗不等於田”,“麥離不開豆,豆離不開麥”,“麥種黃麻,麥種麻黃”,“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過主客體的相互調制而收到效果的。有“壹寸麥不怕水,壹寸麥怕水”,“黃老90%的收益是100%,黃100%的收益是100%”。
從以上對農業諺語的句法和修辭方法的初步分析中,我們可以認識到農業諺語不僅內容豐富實用,而且在表達內容的句法和修辭方法上也富有創造性。這無疑會啟發我們今後如何總結、分析和創造新的農業諺語。
【編輯本段】五、如何正確理解農業諺語
前面提到的農業諺語的壹個特點就是群眾性和通俗性。農業諺語通俗易懂似乎不是問題,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由於農業諺語的地域性和概括性以及歷史因素,有些情況發生了變化,有時要完整正確地理解壹句農業諺語並不容易。例如,筆者在壹次油菜高產研討會上聽到平湖縣壹位農民說了壹句農業諺語:“隆冬至日,香菜賜杯”。他說不清楚是什麽意思,請大家解釋壹下。還有壹次,我聽壹個河南的農民介紹農業諺語“不忘種”,不知道是什麽意思。對於農業科學家來說,以現代農業科學知識,理解農業諺語應該不成問題,但也不盡然。如果沒有完全熟悉農業諺語的各種特點,很容易“前車之鑒”,理解過度。比如“暑熱不見底,白露廢心”,原指單季晚稻排水烤田。有的同誌聯系水稻的人口結構,認為暑熱不見底,這個時候就該收了。如果夏季高溫不到,就來不及到達白露,葉面積系數太小,不能充分利用光能...這是壹個做過頭的例子。“不如澆壹次蠟肥”,本來是想強調蠟肥的重要性。但是,有的同誌就是理解這個農業諺語,壹個蠟肥就夠了。顯然,他們從來沒有從農業諺語的特點中理解過。在整理的過程中,也出現過自作聰明,把原來的對改成錯的例子。比如“三月清明節不慌,二月清明節早播”,“三”和“二”兩個字在排列上顛倒了,變成了“二月清明節不慌,三月清明節早播”,但是錯了。如何正確理解農業諺語,根據我們的初步經驗,應該註意以下幾點:
(1)註意天文、氣象、歷法、節氣等常識。正如農業諺語分類壹節所指出的,其中三分之二屬於氣象和季節性。所以,要正確理解農業諺語,必須具備壹些這方面的知識,包括常見的計算年、月、日時間的星宿、天幹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舍、秋舍。這些東西越來越脫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這些常識,就不容易理解這類農業諺語。比如“人參是中國古代二十八宿之壹,西方七宿之壹”,這是壹句以人參不倒為標準來確定小麥播種期的農業諺語。“簸箕與風,碧與雨”,“簸箕裏月美,風吹沙”等。簸箕和簸箕也是星座的名稱。“分合作社,天熟了,合作社分了,沒有啃”,指的是春分前後的春社和春分與糧食豐缺的關系。“分了之後,晚稻也沒什麽兩樣;社後晚稻長大。”這裏的社指的是秋社和秋分。這種說法本身就是扯淡,但如果妳不明白分會和俱樂部是什麽意思,妳就無法選擇。這樣的農業諺語還有很多。[4]
(2)要註意農業諺語的省略。由於英語口語的限制,農業諺語往往需要縮寫,省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主語。這不是壹個特定地區、特定條件下的問題,而是對於收集、整理、註釋的人來說,數量太大,往往說不清楚,或者很難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具備廣泛的生物、農業知識。
【編輯本段】六。農業諺語的例子
春天不播種,秋天就沒有收獲。
長夏不下雨,耕田顛倒。
五月端午晴,爛米刮田。
寒露無綠米,初霜老在壹起。
有水的地方就有山谷,沒水就哭。
水庫是個寶,可以防洪抗旱。
稻田水多為糖漿,麥田水多為砷。
人以米為食,米靠脂肪生長。
稻子長在肥田,草長在瘦田。
山谷裏生長著泥土和肥料,豬長得又肥又肉。
萬物生於大地,全靠努力。
只要努力,土裏來金。
好種子長出好水稻,壞種子長出稗子。
如果我們三年不選擇種子,我們將無法增加產量。
好兒子應該是好母親,種地應該是好苗子。
莊稼混不好,鴛鴦會吃虧。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梅·韓秀,看這頭牛。
清明雪歇,谷雨霜歇。
桃花落在塵埃裏,麥子打在泥裏;桃花落在泥裏,麥子打在塵土裏。
臘雪不融,耕田米糧之人;如果春雪不融化,他會打破他的胃。
日出胭脂紅,有風無雨。
夕陽西下,西北的天是紅色的,不是雨就是風。
下雨的時候永遠不會太晚。
東方日出白,必有風。
月亮上掛滿了蓑衣,要下雨了。
半夜沒有星星,雨要來了。
如果妳想知道明天會不會熱,那就要看夜星的密度了。
烏雲迎日,夜半雨濃。
晚霞洞,明朝太陽痛背。
天上有鯉魚點,明天不用翻糧了。
天上掛著雲,地上滴著雨。
棉花雲,陣雨,圓柱雲,曬傷。
東南風,幹松;東北風,雨祖。
半夜東風急,雨濃。
西風剎南麓,泥頭不應白。
是東南長夏的百草風,幾天幾夜的好天氣。
夏天是幹燥的風,白天黑夜都很好。
五月南風大雨,六月南風海枯。
彩虹高太陽低,明朝穿蓑衣;彩虹低太陽高,明天背皮都要烤焦了。
東方彩虹中的太陽和西方彩虹中的雨
雷聲代表春節,雨聲不歇;驚雷過後,豆子在低地種得很好。
南邊火溪(閃電)火門開,北邊火溪下雨。
東Hoho(閃電),西Hoho,明朝還是幹布布。
夏天打雷,黃梅天翻地覆。
早霧壹消就晴,早霧不散就下雨。
陽光在霧中閃耀,打碎了石頭。
六月露水蒙蒙,要下到發白。
三朝霧露西風,若無西風風雨,空無壹物。
早上下雨,晚飯後停。晚飯後不下雨。
不要讓麻花落在雨前(小雨),雨後也不要停。
壹落(雨),落了就好跑;壹次壹個釘子,掉下來不要停。
蛇過道,大雨;蛇爬樹,有大雨。
雞對著風叫,鴨對著雨叫,螞蟻擋道,天就要下雨了。
蜻蜓成群地在天空中盤旋,雨卻下了三天。
河底長滿青苔,會有陣雨;煙囪裏沒有煙。壹定是下雨了。
正月初八,二月初八,所有的小貓小狗都被凍住了。(寒潮來襲)
八月南風轉兩天半,九月南風同日轉,十月南風轉壹次。
清明有雨,清明無雨。
端午節的時候雨下得很好,第六天就下爛瓦了。
夏季至日多霧,所以妳必須找到出去的路。(雨天)
正月二十,星星沒看見,壹直下雨到清明。
雨打黃梅頭,四十五天無太陽。雨打黃梅腳,牛車斷牛腳。
秋前落,破牛。(幹旱時需要舀水)
這場雨壹直打到夏天至日的清明節。
明明早,卻滿晚。谷雨種棉花正是時候。
清明刮墳土,雨下四十五。
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下著谷雨。谷雨沒有下雨,然後開始下雨。
晴空萬裏,六畜興旺;清清楚楚的雨,會損害所有的果實。
谷雨雨天多,谷雨不雨遲。
長夏,桑老麥。
東風至長夏,麥水澇。
從長夏到小滿,種什麽都不晚。
漫長的夏天刮起了壹陣大風,麥子都沒了。
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小而暖,鋤麥種雜糧。
種了十幾天,就不是壹場空種了。
不播種,以後就會失敗。
有芒種子的小麥出現了,接著是秋耕。
芒籽吹北風,秧根旱斷。
夏天的至日不下雨,三伏酷暑,難得陰天十天。
夏天的至日沒有下雨,商店裏也沒有大米。
夏天的至日未來不熱,冬天的至日未來不冷。
夏天的至日刮風又熱,冬天的重陽陽光明媚不下雨。
當夏季的至日進入雨天,耕作就像給花園澆水。
東風吹在夏日的至日上,半個月水就沖了。
夏天不種土豆,夏天不種豆。
微微的夏風靜止不動,霜降姍姍來遲。
當妳在夏天到達初秋的時候,妳會在地裏堆積肥料。
立秋無雨,秋季少雨;千年無雨,百日無霜。
立秋是夏天割草,千年秋分是割田。
初秋有雨,但初秋沒有雨。
秋雨淅淅瀝瀝,來年豐收。
夏天種高山,白露種平原河,秋分種室外,寒露種河曲。
第壹次秋旱,減半,夏雨,貴如金。
千年天晴,粟如銀。
白露早,寒露晚,秋分正是種小麥的時候。
秋分未割,霜磨風。
秋分小米不能割,寒露小米不能養。
糧草堆棉花,寒露不忘翻地。
日出而作不出門,日落而行千裏。
好冬帶來好夏。
冬天麥子蓋三層被子,明年枕著饅頭睡。
參考資料:
/view/11110 . 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