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族文化不是壹成不變的,它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對立統壹中不斷更新和發展,也在自身的對立統壹中不斷發展。中華民族是壹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也是壹個崇尚裝飾的國家。中國的祖先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留下了不同風格的裝飾遺產。如原始彩陶圖案古樸大氣,經過長期提煉總結出的蛙紋、魚紋、渦紋等富有生命力;秦漢時期的書法藝術、瓦紋、畫像磚紋;西漢漆器裝飾以黑、紅、金為對比,整體造型典雅高貴。唐朝開創了中國軋草植物紋樣的先河,富貴的唐草紋樣變化微妙和諧。宋代陶瓷的特點是清麗典雅;民間青花瓷以其即興水墨風格、民間刺繡、剪紙花邊、吉祥圖案等藝術形式,造型古樸、色彩鮮艷,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豐富想象力和藝術創造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3.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其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他文化的開放。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在現代社會發揮作用的壹個基本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家思想的開放性也有其特定的意義,即主張每個個體對其所生活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體對社會國家的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註重參與本身的實踐過程,而不是過分強調當前功利的結果。在這樣的文化模式影響下,人們可以暫時忍受苦難,孜孜不倦地工作,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文化動力。
4.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壹思想體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壹是凝聚力理論,中國傳統文化是壹種具有內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註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壹種文化關系;第二,兼容性的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壹個封閉的體系。中國古代對外交流雖然受到限制,但卻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教的兼容。第三,實際應用的研究。文化的本質特征是促進自然和社會的人性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天人之學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並努力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實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5.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是對立的,但傳統文化不是壹潭死水,而是壹種動態的傳承。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在實踐中創新和豐富傳統。否則不會成為現實的文化傳統。因此,傳統文化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而應該認識到它同時關系到現在和未來。把發展視為“反傳統”,其思維方式就是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對立起來。事實上,任何現代化都只能從現實的傳統文化出發,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對傳統文化壹定不能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而是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檢驗,淘汰那些過時的東西。我認為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有利於社會風氣的改善。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各種外來思想的沖擊,許多中國人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壹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導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成為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正內容。修身養性,修身養性,可以轉化為建立、培養和堅持對科學文明的向往和信仰。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空前高漲,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倫理學對這壹趨勢的積極推動和鼓勵作用。
6.就生命價值而言,傳統文化突出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當魚(生命)和熊掌(道德)不可兼得時,舍生取義成為人們的自覺選擇。這樣的“義”塑造了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維系了生生不息的文化傳統。但是傳統文化並沒有忽視物質生活的價值。建立在物質生活傳承基礎上的孝道思想,使生活中承載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與推廣受到重視,鼓勵人們積極努力,無論是為了名利還是名聲。
就以天人相分和天人合壹的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觀的流行觀點而言,中國文化既不是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的天人合壹。但有分,有分,有互補。人與自然的和諧源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道家的天人合壹是建立在自然無為的基礎上的,而儒家的天人合壹主要作為壹種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是儒生基於倫理道德建構自己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區別,進行合理的調整,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充分發揮人的作用,是天人合壹思想最重要的特征。因為中國的哲學是統壹與分裂的統壹,並不缺乏作為哲學基礎的主體性概念。它不僅是天人合壹思想中最合理的內容,也是當今中國現代化所必需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之外,還包含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傳統文化是起源於過去,融合了現在和未來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作為壹種意識形態,它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有著廣泛的影響。
7.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特點就是寬容壹切,就是以慈帶物。比如戰國時期,齊桓公創辦的稷下學宮,匯集了當時的儒、墨、道、法、陰陽、功名等諸子百家。當時在稷下學宮講學、遊歷的大師有淳於髡、鄒衍、田駢、孟子、荀子等,被稱為百家。這些大師在學術殿堂裏講學,自由辯論,開創了中國文化史上的百家爭鳴,為中國文化的未來做出了巨大貢獻。壹般認為,自漢武帝以來,中國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實際上,中國文化發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補為主線,這條線索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兼容。
追求和諧的不僅僅是傳統文化。21世紀的今天的社會,我們還在追求和諧。“和諧社會”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主題,並將是壹個長期的話題和目標。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