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中國有“三條古道”。除了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妳知道另壹條嗎?

中國有“三條古道”。除了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妳知道另壹條嗎?

古人常說“壹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這往往不僅指不同地方的氣候差異,還指山脈阻隔所帶來的文化差異。那麽為了與外國交流,就不可避免地要砍壹座山,砍壹條路。隱藏在古徽州腹地的徽杭古道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壹,經歷了幾千年風雨的漫長古道

徽杭古道位於中國東南部,連接安徽和浙江兩省,與西北的絲綢之路和西南的茶馬古道壹起被稱為“中國三大古道”,因為它見證了明清時期中國最繁榮的徽商。隨著現代輕奢徒步方式的興起,古色古香、野趣橫生的徽杭古道成為眾多驢友的打卡路線,猶如青山幽蘭。

惠航路

徽杭古道的主角其實是徽,而不是杭州。徽指徽州,宋代以前徽州壹直被稱為周舍。宋徽宗宣和三年(1120),江南方臘起義平定後,改為徽州。到了民國時期,徽州這個名字已經沿用了800多年。

嚴格來說,我們今天習慣稱之為徽州,壹般指清代徽州府,包括壹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和婺源,其範圍包括整個黃山市、宣城績溪縣和江西上饒婺源縣。

宋代徽州地圖

古徽杭路何時興盛壹直是壹個有爭議的話題。不可否認,徽杭古道的發展歷史與徽州的崛起和發展密不可分。據唐元時期李吉甫撰寫的《元和郡縣誌》文獻記載,古徽杭道興起於東漢初年。

東漢時期,由於部分北方人南遷,落後的江南地區(漢代的江南指長江以南地區)開始發展。魏晉時期,隨著五鑾化和永嘉南渡的開始,更多的北方人沿著長江和淮河遷入皖南黃山地區,隨後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直到唐宋時期,黃山地區的人口才徹底豐富起來。

隨後先進的生產技術開始遍布惠州各地,惠州的經濟和貿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也為徽商未來的崛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勞動力基礎。

清代徽商劇照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頻繁的交流,新的交通線不斷被挖掘和延伸。唐宋時期,古回路已經形成,並被視為重要的官方驛道。據《關東茶亭古道紀事碑》記載,“南宋六月,寶都定思(1257)時,彜族人胡丹隨山開鑿了壹條步道以方便商旅”。

明清時期,徽商經過數千年的積澱,終於在明朝中後期登上了歷史舞臺,大顯身手。直到清朝中期,他們成為僅次於晉商的中國第二大商幫。

清代徽商

二、徽杭古道興起的地理原因

作為當時的兩個商業中心,徽州和江南,物資交流和商業往來變得更加必要,徽州和杭州的古道在這種狀態下開始蓬勃發展。

另壹個角度是為什麽古徽杭道的商業如此發達。這需要從惠州的地形上來看。徽州地處皖南山區,東有天目山,中有黃山,南有仙霞嶺。而且惠州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生產落後。新安江(錢塘江上遊)貫穿全境,北、西、南三面遠離繁華之地。只有向東才能快速到達南京、杭州和蘇州等省會城市,所以只有從這些通往東方的古道中突圍而出,才是建功立業、光宗耀祖的唯壹選擇。

黃山

在古代商業文明最繁榮的地方,由於土地狹小,人口眾多,人地矛盾經常發生。整個清朝時期,中國的商幫,如晉商、寧波商、隴右商幫、潮汕商幫等,大多面臨著人多事少的問題。徽商也是如此。由於徽州沒有足夠的農業用地,外出經商是壹種必然的選擇,這也是徽商崛起和徽杭古道的根本因素。

隨著明清時期資本主義在各地的出現,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自己的祖國進行進壹步的貿易。

徽商是其中的典型。徽杭古道連接了中國兩大經濟區江南和徽州,形成了徽州與當時最富庶的江南地區之間的貿易體系。當然,徽商的經營範圍遠不止江南。從當時的空間範圍來看,徽商的生意已經遍布全國乃至海外。

自明代以來,在這條人生成就的古道上湧現出了胡夫、胡宗憲、胡適等傑出人物。抗日英雄胡宗憲濟世,壹窮二白時回鄉修身,主持重建古道關;胡雪巖,壹個紅頂商人,肩扛古道,從杭州的壹個小鋪夥計,到壹代富豪。

紅頂商人胡雪巖劇照。

徽杭古道是徽州成長發展的縮影,見證了徽商的興盛。在這片狹小的土地上,誕生了敢於探索、銳意進取的徽商。後來,隨著1840之後外資的大量流入,徽商的商業空間被大大壓縮,越來越多的徽商破產並逐漸衰落。曾經繁華的徽商古道也走向衰落,變得沈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