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春節習俗壹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酒、橘子、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茶和菜肴為主。伴隨著許多活動,如除塵灰塵,洗滌被褥,準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祝福,點蠟燭,放鞭炮,觀察新年,給壓歲錢,走親戚,參觀花市,制造社交火災等,它是極其愉快的。中國人仍然有在春節期間懸掛中國結的習慣。在農歷除夕之前,天津人有在古老的文化街橋香閣邀請中國結接受向巧祝福的習俗。溫州人不得不去他們的宗教並真誠地祈禱,希望在新的壹年裏與家人壹起獲得幸福。
日歷:
放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在新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也被稱為“鞭炮”、“爆竹”和“爆竹”。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春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簡潔、精美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年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朝,流行於明朝。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等。“門芯”附著在門板上端的中心;“框架對”附在左右門框上;“變裝”貼在門的橫桿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錦”也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屏風墻上。
貼上“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壹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些人幹脆將“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等。
在窗戶上貼剪紙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充分展示了年畫“壹年又壹年”的吉祥事物和美好願望,豐富了節日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