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劉半農案

劉半農案

劉半農是男的。

至於劉半農,我以前只知道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在大力提倡白話文的運動中,他寫了許多白話文,是白話文運動的真正實踐者。看了《人間》第十期的幾篇文章,對劉先生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讀的文章有:先生的《紀念劉半農先生》,蔡元培先生的《悼念劉半農先生》,吳稚暉的《丟失壹本最珍貴的字典》,趙的《三種的詩》。這四篇文章中有三篇是悼念文章,壹篇是對劉詩詞歌賦的評價與鑒賞文章。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棺材本是密封的”,意思是壹個人死了,對這個人的評價就基本確定了。我總覺得,就中國而言,只有在壹個人去世之後,才能真正對這個人做出客觀的評價。壹個人活著的時候,人們要考慮到他的地位、權力、面子等諸多問題,所以對這個人的評價壹般是褒多於貶。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敵人”多,必然會被“敵人”迎頭痛擊或痛打。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的例子。當然,這裏我們拋開這樣壹個特例(因為這樣的例子畢竟還是很少的),回到前面的話題。中國古代帝王死後都有謚號,如漢高祖、唐太宗等。這種謚號令人肅然起敬,而其他謚號則不然,比如,他不願意別人叫他“李”。所以“死”在壹定程度上成了定義壹個人性格的分界線。壹個人死後還能有個好名字,就不朽了,反之,就不朽了。

不幸的是,劉半農先生於7月1934去世,許多人哀悼他。中國人有悼念他人的習慣,同時也是評價自己人生的時候。所以只需要看壹個人死後的悼念文章就可以“窺壹斑而知全豹”。三篇喪文各有特色,各有各的喪法。三篇文章中,蔡元培先生的文章是文筆最好的壹篇,思路敏捷,文筆流暢。《悼念劉半農先生》壹文,立意高遠,氣勢磅礴。文章雖然最短,卻是最權威的。在他的作品中,劉半農先生簡直是與培根(蔡元培先生可能會認同培根就是莎士比亞)和歌德比肩的人物,因為他不僅是作家,還是科學家。作者在與劉的交往中舉了許多例子,使人不得不相信他的話。在這三篇文章中,李長治的《紀念劉半農先生》最為真誠。作為壹個年輕的後起之秀,李長治的文筆稚嫩而平實,但在敘述的字裏行間,我們依然能感受到李長治對劉半農先生的敬仰和敬仰,尤其是他對劉半農先生人格和道德修養的贊譽,讓我們真正與劉半農先生進行了壹次跨世紀的近距離“接觸”。在這三篇文章中,吳先生的《丟失了壹本最珍貴的字典》最為生動。我從來沒有想到悼念文章可以寫成如此和諧的形式。這篇文章雖然有點像編故事或者寓言,但是看完之後,確實讓我們對劉半農先生的去世感到無比的惋惜和痛心。

趙先生以另壹種方式向劉半農先生致敬:分析劉先生的作品。這裏就不詳細分析了。

通過這些文章,我腦海中形成了劉半農先生的形象:壹個平和的人,壹個有著學者氣質,或許還帶著金絲眼鏡的溫和的人。我覺得他正用他睿智而溫柔的眼神看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