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來看,如果把象形文字到秦小篆都歸類為古文字,那麽我們把隸書和沿用至今的楷書歸類為現代文字。因此,隸書繼承了篆書的規則,開啟了楷書的基礎,在漢字和書法發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在實用性和藝術性方面是壹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壹次重大變革。因為西漢初年的制度繼承了秦制,書寫也不例外,所以西漢初年的隸書和秦時的隸書沒有太大的區別。它既具有秦代書法的特點,又為東漢隸書的形成奠定了工廠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從長沙馬王堆帛書(圖2)和西漢居延竹簡(圖3)分析,筆畫有所簡化,篆書味也有所下降,字體趨於平衡,而筆畫頓挫,線條起伏,結構縱橫的情況比秦隸書更為明顯。相對來說,它揭示了書寫者的天真和簡單,但他的書法技巧還不夠成熟,所以他不是壹個經典的隸書。
從西漢中期到東漢時期,隸書逐漸趨於完善,尤其是在東漢時期,由於統治階級采取了壹些比較明智的政策,整個社會和經濟繁榮起來,文化藝術也隨之繁榮起來,湧現出了壹大批技藝精湛、風格鮮明的優秀碑刻作品,隸書由此發展成為壹種正式的、藝術的、極具美感的風格。
我們通常所說的韓立,主要指東漢碑上的隸書。它們的特點是筆法技巧更豐富,點畫的音高呼應,筆法的起伏,筆觸的曲折,以及蠶頭、鵝尾和結構的重濁、輕清和層次不齊,令人驚嘆。東漢碑刻風格多樣,法度完備,或健碩、或俊秀、或別致、或典雅、或古樸、或嚴謹,如群星璀璨,達到了藝術的巔峰。東漢碑刻有《儀影碑》、《石門頌》(圖4)、《禮記碑》(圖5)、《孔廟碑》(圖6)、《華山碑》(圖7)、漢(圖8)、《任明》(圖9)和(圖10)
魏晉以後,書法主要以草書、行書、楷書的形成、發展和成熟為基礎。許多書法家主要把精力花在楷書、行書和草書上,但隸書並沒有被拋棄。此時,隸書逐漸與楷書混合在壹起,失去了韓立的簡潔和精致,趨於工整,筆畫數以千計。清代,隸書在碑學復興的浪潮中得到了復興和發展,出現了許多書法家,成就斐然,形成了隸書藝術的第二個高峰。如鄭()(圖11)、金農(圖12)、桂馥(圖12)、鄧(圖14)、易秉綬(圖15)、趙(圖16)和何紹(圖17)特別是鄭()等人率先倡導、學習和繼承漢碑,並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成為清代書法藝術的主流和熱點之壹。特別是近百年來,中國考古學家出土了大量春秋戰國至漢代的木牘、竹簡、帛書真跡,使我們有幸目睹了古代筆法,為研究古代法度、學習古代書法技法提供了第壹手資料。
我們應該從隸書中學習書法,並以端莊嚴謹的韓立碑刻為榜樣學習隸書,夯實基礎,然後穩步發展。如果我們從小學開始,漢簡將很容易漂浮和光滑;如果我們從李青開始,它將只有其形狀而沒有其精神,更不用說現代復制李依馨書作為模型,這只會誤入歧途。如果我們要找壹條學習隸書的捷徑,這條捷徑就是從漢碑入手。只有腳踏實地地學習,寫工廠隸書,追溯大小篆和甲骨文,追溯正、興、草書,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