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英語諺語和漢語成語、諺語在形式和意義上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在將這些英語單詞翻譯成漢語時,直接使用具有相同或相似比喻意義的成語或諺語和諺語進行翻譯是壹種遺憾。這樣可以很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韻和形式,譯文也容易被讀者或聽眾接受。比如:
驕者必敗..驕者必敗
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兩人成伴,三人不歡。兩個和尚挑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隔墻有耳。隔墻有耳。
適可而止和恐懼壹樣好。知足常樂。
盡管壹些英語諺語與漢語諺語在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壹些差異,它們所比較的事物也不相同,但它們的比喻意義是壹致的,它們的表達方式也非常相似。在將這些英語諺語翻譯成漢語時,往往需要“改變其形式並保留其精神”,即采用意譯具有相似意象的漢語成語。這樣,譯文既可隱喻又可含蓄,並能再現原文的語言效果,易於傳達。比如:
兩個人可以玩這個遊戲。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官上任三把火。
說曹操,曹操就到。說曹操,曹操到。
山那邊的草更綠。
本末倒置。這不是顛倒的。
壹些英語諺語含蓄、含蓄、深刻。如果妳只是把它逐字翻譯成中文而不理解原文的具體含義和效果,翻譯將是枯燥無味的。這樣既不能表達意思,又破壞了原文的語言形象和豐富內涵。因此,在翻譯時,我們應該尋找與中文原文具有相同隱喻意義或相似效果的成語、諺語或諺語,這將使譯文生動準確。試比較下列翻譯例子。
住在玻璃房子裏的人不應該扔石頭。住在玻璃房子裏的人不應該扔石頭,所以最好將其翻譯為“如果妳有過它,就不要理直氣壯”或“如果妳怪別人,妳必須先怪自己”。
天氣好時,為麻煩做準備。如果翻譯成“晴天應防陰天”,不如翻譯成“居安思危”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綢繆”。
殺人早晚要敗露..如果翻譯成“謀殺終將被揭露”,不如翻譯成“紙包不住火”。
天使害怕治療的地方,傻瓜們會沖進去。如果翻譯成“傻瓜敢去天使不敢去的地方”,不如翻譯成“初生牛犢不怕虎”
不打破雞蛋就做不成煎蛋卷。如果妳想吃煎蛋卷,妳必須打雞蛋,最好將其翻譯為“妳必須失去壹些東西”,或者甚至可以擴展為“牢不可破”。
如果要翻譯的諺語比喻意義新鮮,形象生動,原文的比喻意義可以通過直譯來表達,因此可以直譯。這樣既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表達方式,又能豐富我們自己的語言文化,壹舉兩得。請參見下面的翻譯示例。
上帝幫助那些自助的人。自助者天助。或者說,天助自助者。
金錢是萬惡之源。金錢是萬惡之源。
空袋子站不直..
在2005年前,妳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妳期望別人如何對待妳,妳就如何對待別人。
這和另壹句諺語是壹樣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非常相似。
金錢萬能。金錢甚至可以感動上帝。
壹些英語諺語經常使用對稱的修辭手法。使用這種修辭手法的目的是為了加強語言情境,適合推理,讀完之後感到真誠。在將這些諺語翻譯成中文時,應註意保持其修辭色彩,以反映原文的表達。比如:
妳可以把馬帶到河邊,但妳不能讓它喝水。
如果從字面上翻譯,“妳可以把馬帶到河邊,但妳不能讓它喝水”至少不能完全反映這句諺語本身的強烈對比。從語法分析的角度來看,在這個句子中,情態動詞may和can都表示“可能的”,但它們的含義不同。這裏may代表“事實可能性”,can代表“邏輯可能性”。並列連詞but使這兩個分句具有相反的含義和強烈的對比。在這種情況下,譯文也必須力求對偶和工整,前後呼應,並形成對比。把這句話翻譯成“牽馬到河邊容易,逼馬喝水難”或者“老牛不喝水壓不住頭”會更好。
簡而言之,即使像諺語這樣的孤立句子也需要在翻譯中嘗試和學習,否則,譯文可能會“脫離原文”,文本將無法傳達意思。也許這就是翻譯困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