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訝和猜測
亞裏士多德《形而上學》的第壹句話是:“人皆欲學而生。”他接著解釋說,向自然尋求知識是壹種為了知識和智慧而尋求智慧的思辨活動,不服從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因此是最自由的學習。哲學思辨最初表現為“驚奇”,驚奇就是好奇。最早的哲學家,出於對事物刨根問底,知道它是什麽的好奇心,對眼前的壹些現象,如日月星辰,風吹雨打,感到驚訝,然後壹點壹點地向前推進,提出宇宙的起源,萬物的起源等哲學問題。
哲學家驚訝於普通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發現人們視而不見的問題;他們提出並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為了達到什麽實際目的,而只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他們往往不被人理解,甚至被人嘲笑。據說希臘第壹位哲學家泰勒斯只觀察了天象,沒有註意腳下,掉進了坑裏。壹個女奴冷笑道,他只想知道天上發生了什麽,卻不知道身邊和地上發生了什麽。柏拉圖用了相反的意思,說這句話適用於所有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諷刺了世俗的嘲笑。他講了壹個故事:為了對抗哲學無用的世俗偏見,泰勒斯用觀察天象獲得的知識預測天氣,知道來年橄欖會有大豐收,於是他提前租下了所有的榨橄欖油作坊,然後在橄欖收獲時高價出租,獲利頗豐。亞裏士多德的結論是:“這件事說明哲學家賺錢很容易,但這不是他們的興趣所在。”
希臘哲學家大多是貴族。他們不必為了生計而努力工作,因此可以從事純粹的投機活動。亞裏士多德正確地把“閑暇”作為哲學思辨的必要條件。古希臘的奴隸制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發達,貴族享有充分的閑暇。但閑暇只是壹切智力活動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能夠利用閑暇從事哲學思辨是希臘人的壹大特色。希臘貴族提倡的貴族活動是戰爭、狩獵和投機。上壹次時尚造就了壹批職業哲學家。從詞源上看,希臘語“休閑”壹詞來源於西方的“學校”。學校是柏拉圖之後的哲學家在這裏學習和傳授知識的主要場所。因為哲學在希臘是壹個獨立而高貴的職業,希臘哲學家既不像印度哲學家那樣屬於僧侶階層,也不像中國哲學家那樣屬於官方階層;希臘哲學著作與宗教經典和歷史文學作品有著明顯的界限。哲學的職業化反過來又促進了希臘民族思辨精神的發展,其結果是形成了希臘民族特有的安靜思辨的性格。這種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們藝術道德的特殊美感上,而且創造了高於周圍民族文化的科學理論。雖然埃及人首先從經驗中總結出幾何測量的規則,希臘人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幾何的演繹體系;雖然巴比倫人很久以前就開始了天文觀測,但希臘人利用觀測資料提出了天文學的推測性理論。
希臘哲學中思辨思維的特征
希臘哲學的思辨精神有什麽特點?我們把這些特征概括為五個:沈思性、辯證性、演繹性、理性和實踐性。
希臘哲學是沈思的。最早使用“哲學”壹詞的畢達哥拉斯曾有這樣壹個比喻:在奧運會上,有賣貨的小販,有奮力競爭的運動員,有靜靜觀看生活場景的觀眾;哲學家是旁觀者。哲學家持觀望態度的原因是,他們思辨的對象是變化世界不變的本源,是雜多現象的純粹本質,是往復事物流逝的永恒原因;希臘人的哲學觀念是,異質的、變化的、暫時的物體都是不真實的或者不是很真實的,只有簡單的、統壹的、永恒的物體才是真實的。希臘哲學家習慣於不變的原理支配著變化的世界,壹切都歸於靜止永恒的存在。希臘哲學的這種沈思特征不是對現實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反映了壹種超越現實的理想。希臘人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現實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和變故,他們的生活變得不堪忍受。他們需要壹個安靜的狀態,在沈思中達到平靜和平衡。
希臘哲學的基本範疇,壹與多,靜與動,本質與現象,必然與偶然,永恒與變化,存在與生成,因與果,純粹與異質,理與情,形與物,都是成對的。成對就是矛盾,解決矛盾的方法就是辯證法。辯證法本來就是對話的意思,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倡導的,後來發展到亞裏士多德的辯證推理。無論以對話還是推理的形式,辯證法都是對兩種對立意見的分析和綜合,最終得出統壹的結論。辯證法是壹種綜合考慮多方面,統壹認識,全面克服矛盾的藝術。當代哲學家J .德裏達將希臘哲學的這壹傳統稱為“邏各斯中心主義”。“邏各斯”就是理性。希臘哲學的理性特征是二元對立和壹元論的統壹。
希臘哲學的典範是歐幾裏得幾何。在柏拉圖創辦的書院的門楣上,有壹句警語“不懂幾何的學者,不要進此門”。亞裏士多德認為所有的科學都是證明科學,證明科學的最高成就是幾何學。亞裏士多德創立的形式邏輯雖然包含歸納成分,但其基本形式是演繹。演繹邏輯是幾何公理系統的形式化。希臘哲學中有很多論證,但各種論證都是邏輯推理。甚至有些詭辯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比如柏拉圖記錄了智者烏特摩斯和狄俄尼索斯索德魯是如何用詭辯打敗那些認為“學習者比不學習者聰明”的人的。以下是他們和壹個孩子的對話:
“妳在學習的情況和妳不知道自己在學習的情況有區別嗎?”
“沒有。”
“當妳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麽的時候,妳有智慧嗎?”
“壹點也不。”
“如果妳沒有智慧,妳是無知的嗎?”
“當然。”
“因此,在學習自己不知道的東西時,妳就處於壹種無知的狀態。”
孩子點頭表示同意。
這種詭辯有以下三段論形式:
大前提:妳學到的是妳不知道的。
小前提:不知道的不是智慧。
結論:學習者沒有智慧。
嚴格來說,這個三段論肯定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以此為例來說明三段論演繹是希臘哲學辯論的主要形式,這種演繹有時是顯而易見的、嚴格的,有時是含蓄的、模糊的。
“理性”是希臘哲學的壹個基本範疇。“理性”是希臘語中“nous”的意思,也翻譯為“心智”。希臘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壹樣,也信奉萬物有靈論、靈魂不朽等宗教觀念,這些傳統觀念在希臘哲學中得以保留。但“理性”這個概念是哲學獨有的。第壹位雅典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首次提出心靈是萬物運動的本源,蘇格拉底對此十分贊賞。在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之後,理性關註最突出、最明顯地體現了希臘哲學的理性精神。與傳統宗教中的“靈魂”概念相比,理性更純粹、更思辨,沒有人格。希臘哲學家認為,理性是壹種看不見的、純粹的實體,它推動壹切而不被任何東西推動,彌漫於世界,並能保持自身的統壹性。當理性與人的靈魂相連時,它就構成了靈魂的純粹部分,並控制著靈魂的壹切活動。不僅是認知活動,意誌和欲望也應該由理性支配。傳統的靈魂觀認為,靈魂只具有形式上的能動力量,靈魂並不與肉體分離和對立。哲學的理性關註使得肉體與靈魂、感覺與理智的關系二元對立。這就引出了壹系列問題,比如靈魂之外的理性是如何作用於人的靈魂的?理智是如何支配外星人的身體的?與感覺、意誌、欲望等同於肉體相關的純智力活動和靈魂活動是什麽關系?無形的理性如何認識有形的事物?等壹下。當希臘哲學家愉快地思考這些問題時,他們似乎觸及了內心最深處,世界的奧秘。他們的純粹思辨活動創造了這種純粹的精神對象,反過來又吸引和促進了純粹思辨的深化。
希臘哲學家雖然崇尚純思辨,但對實踐並非漠不關心。“實踐”這個詞也有“實用”的意思。希臘哲學家都以善為價值取向,善是利益,當然有實際效果。希臘哲學家在解釋哲學的非實踐性時,只是否認個人物質利益和官方享受的實踐性。他們既不否認哲學對於個人精神生活的實用性,也不否認哲學對於公共物質生活的功利性。“實踐”壹詞的另壹個特殊含義是指宗教、道德和政治活動。
希臘哲學家把對智慧的思辨追求視為壹種神聖的活動,這種活動使人能夠獲得上帝的知識,接近上帝。蘇格拉底宣稱自己是壹只充滿神的“牛虻”,傳達神的旨意。柏拉圖說,哲學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是神人合壹的“狂喜”;亞裏士多德說,第壹哲學是神學,哲學思辨表達了人性中的神性,哲學家的壹生是人類所能達到的幸福的頂點。這些話表達的是壹種理性的宗教觀,或者是壹種神化的哲學觀。
哲學的實踐精神也表現在理性倫理中。除了犬儒派、昔蘭尼派等少數人之外,希臘哲學家都認為人的本性是理性,依自然而生就是服從理性,意誌和欲望要服從理性,真正的幸福是精神上的幸福,德性的規定性來自理性。蘇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識”表達了理性關註的實踐精神。
哲學對於希臘城邦政治和後來的羅馬政治尤為重要。從蘇格拉底呼籲哲學家關心人事開始,所有的哲學家都以改善公共事務為己任。柏拉圖的“哲人王”理想、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和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概念不僅是對現實政治的總結,也為政治實踐指明了方向。
應該承認,希臘哲學的政治效用不是第壹位的。希臘哲學的思維有這樣壹個順序:個人思辨——個人實踐——公共實踐。實踐是思辨的結果和效用,其確切含義是實踐理性。個人實踐有時是公共實踐的基礎和前提。所以哲學的政治功能只是個人思辨的間接結果和效用。中國的哲學不壹樣。它把希臘哲學中的第二或第三件事放在首位,個人修養總是在壹定的政治框架中進行的。有人說中國哲學重實踐,希臘哲學重思辨,有道理。需要補充的是,中國哲學和希臘哲學都既有思辨,也有實踐,只是在不同的理論框架中的地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