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後,第四子胤禛繼位,第二年改國號為雍正。
很快,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說開始悄然流傳。隨著時間的推移,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間越來越傳神。野史中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說有五種。
首先是“雍正改聖旨”。康熙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的,但雍正在聖旨中偷偷把“十”字改成了“禦”字,於是聖旨就變成了“傳給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聖旨”。Roncodo當時是步兵的指揮官。康熙病重的時候,本來是下了壹道詔書,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雲禪緊急回京,給他即位,但是隆科多手裏拿著遺詔,沒有發出去。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第四子胤禛。
三是另壹個版本的“隆科多改聖旨”。想到康熙剛剛去世,龍克多趕緊從“正大光明”牌匾的背面拿出康熙藏著的聖旨,將“傳十四子”改為“傳四子”。
四是“雍正中毒論”。康熙在長春園病重的時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胤禛進了壹碗參雞湯,康熙喝了以後就死了。
第五,“年羹堯改聖旨”。年羹堯當年是川陜總督。據說雍正的母親與他有染,入宮八個月後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是年羹堯幹的。
歷史學家和檔案學家首先否定了幾個關於雍正篡位的民間傳說的真實性。
滿語是清朝的國語,康熙的詔令不可能只改漢語不改滿語。滿語是豎著寫的,把“十”改成“宇”不容易。
按照清朝的術語,檔案中寫太子的時候,應該寫成“皇帝的兒子”、“皇帝的兒子”,而不是“太子”。只是把“十”字改成“玉”字,和把“皇帝十四子”改成“皇帝四子”不是壹回事。
況且清代人們寫“於”字是用傳統的寫法,而不是現在的簡化字“於”,所以“傳十四子”變“傳四子”完全是主觀想法編出來的。
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保存的康熙遺詔上寫著:“雍皇帝的第四子胤禛,品德高尚,深鞠壹躬就能繼承大壹統。跟隨我登上王位,也就是皇位。”從它的寫法來看,完全不可能改成“傳四帝”。
再比如“雍正毒參湯”。因為康熙很懂醫德,多次說過人參南方人好,北方人不適合。所以,如果雍正真的想作弊,也不會公開用參雞湯。
另外,說“隆科多從板後拿出聖旨,偷偷改了”也是不符合史實的。皇帝在世的時候,沒有宣布誰是繼承人。他只是把選定的繼承人的密詔寫進了聖旨,並把它放在了幹青宮光明正大的牌匾後面。直到皇帝去世才公開宣布。這種做法被稱為秘密儲存。這壹制度始於雍正。
至於說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更是無稽之談。雍正朝的《朱珠》中,雍正明確表示自己其實比年羹堯大。
學者們對雍正繼位的學術研究壹直沒有停止過。他們的結論分為兩種。壹種是雍正沒有正常繼位,也就是說他可能是篡位了,或者是自己當了皇帝。還有壹種觀點認為雍正是正常的繼位。
我們來看看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學者。這壹派學者認為,雍正在康熙駕崩前後精心策劃了壹場篡位陰謀。步兵司令龍克鐸是雍正的心腹,負責長春園的治安。康熙昏迷的時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幫助下,偽造了康熙的遺詔,變相軟禁了王公,編造了七皇子和龍科多壹起聽到康熙口頭遺詔的重要情節,乘機篡位。
這壹派學者認為,證明雍正合法繼位的關鍵問題是康熙帝生前是否曾召見七皇子和龍克多,康熙是否為他們口述了遺產。這壹派學者在研究了相關檔案後得出結論,這壹情節是雍正本人捏造的。
康熙皇帝的孫子王宏的《大清略》和康雍的小軒的《神仙譜》是記載康熙皇帝去世的兩部私人著作。這兩本書中,並沒有記載康熙帝臨死前召見七皇子並頒布敕令的事實。
康熙帝臨終前召見七皇子和龍克多,聽說康熙遺命的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所以康熙的遺詔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說法,康熙在去世當天“壹句話就做了倉促的決定”,也就是說康熙沒有留下任何書面的遺詔。從這兩個方面來看,現在保存下來的關於雍正繼位的遺詔內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遺願,更不可能是康熙自己寫的,而是雍正及其親信偽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編造了康熙繼位的情節,偽造了康熙的遺詔。所以雍正即位後,嚴懲了包括雲禪在內的壹批自己的親兄弟和前朝大臣,他們或死或入獄。收拾年羹堯、龍可多這樣的爪牙,就是要堵住他們的嘴,打擊他的兄弟,清算與他爭奪皇位的競爭對手。十四歲的雲禪是雍正爭奪皇位的主要對手。雍正繼位後,在回京途中,雍正將十四歲的雲禪變相軟禁,至今已囚禁十余年。
這個學派的學者認為,康熙晚年最喜歡的是十四子雲禪,有意把皇位傳給他,為了建功立業,樹立威信,派他去西北打仗。雲禪皇帝到前線兩年後,指揮部隊進藏,立下大功。為此清政府還畫了壹幅雲禪入藏圖來紀念這壹事件。
康熙想讓這十四個兒子,其實就是雍正的弟弟,先打起來,進軍西藏。他為什麽這麽做?其實他是想讓兒子將來當皇帝,因為北京有很多兒子在外面打仗很厲害,立了大功,回來就好了。康熙六十年,雲禪皇帝的十四子回來了,要給他壹個職位。康熙覺得還不夠。他想,再過壹年,就要在康熙六十壹年成立了。讓他去打準噶爾吧。如果他打敗了準噶爾,那太好了。康熙打算朝這個方向發展。
康熙不僅特意安排十四子雲禪赴西北作戰,使其有機會建功立業,而且在擔任撫遠將軍期間,對十四子雲禪非常重視。
康熙帝在他的第十四子雲禪皇帝擔任福源將軍期間,在他的《朱昱》和《朱批》中說了許多意味深長的話和寄予厚望的話。比如康熙曾經在《朱批》中寫道:“人心最重要,妳要時刻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這樣的話在這些滿清朱批奏折中很常見,可以說是隨處可見。
在年齡問題上,他們認為存在疑問。在爭奪皇位的王子中,皇帝的第四子胤禛,即雍正,在年齡上處於劣勢。
據《院訓》中記載,康熙皇帝曾在與皇太後的壹次談話中說,在他看來,雲誌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和胤禛皇帝的第四個兒子都已年過四十,即將步入老年。康熙帝不太可能選壹個在他看來年紀太大的太子接班。
至於康熙皇帝的第四子胤禛,雍正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增加給予康熙皇帝第四子胤禛的權重,是牽強附會,片面的。
事實上,根據滿清檔案和其他材料的記錄,康熙皇帝非常喜歡他的孫子,尤其是被遺棄的王子殷鑒的兒子和雲劍的兒子。這些孫子很多都是康熙皇帝從小帶在身邊,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榜樣。
基於以上疑點,這些學者進壹步推斷,雍正因為篡位,害怕在陰間被父親和祖先罵。所以他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葬在清東陵陪伴父親和祖父,而是把自己的墓選在了數百裏之外的清西陵。
在近代史領域,雍正非正常繼位的觀點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歷史學家孟森在其代表作《清世宗繼承權考辨》中認為,康熙曾有意將其皇位傳給十四位皇帝,雍正偽造了遺詔,取得了皇位。這也是雍正繼位的問題,成為學術研究從民俗化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