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輕重大班教案1活動目標:
1.知道天平,學會使用天平,用科學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重量。
2.學會根據物體的重量對三四個物體進行排序,並感知和理解序列之間的關系。
3.培養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願意大膽探索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與同行分享經驗。
5.激發孩子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幾對比較項目
活動流程:
首先,請為孩子選擇3種(或4種)水果和蔬菜,更重要的是利用現有的經驗。
1.這些瓜果同樣重嗎?如何區分輕重?
2.引導幼兒用手稱出每個瓜果的重量,然後根據記錄表上“手稱”壹欄中物體的重量用數字排列。引導孩子知道物體的重量是相對的,並學會嘗試根據重量對三個物體進行排序。
第二,老師有疑惑:有些瓜重量相差不大,用手很難挑出。我該怎麽辦?(展示兩個重量相近的瓜)
問題:怎樣才能知道兩個瓜哪個重,哪個輕?
第三,認識和使用測量工具——天平。
1.介紹如何使用天平(瞄準器必須居中,物品應小心輕放)以及如何使用天平判斷物品的重量(物品傾斜時會很輕,下沈時會很重)。
2.猜壹猜:這兩個瓜哪個更輕?哪個更重?
3.通過天平測量驗證兩個瓜哪個更輕,哪個更重,初步學會使用天平的方法。
4.使用天平測量並驗證前壹環節中手工分揀三個物體重量的準確性。
第四,猜猜誰輕誰重。
展示大小相近的瓜果,讓孩子猜猜哪個輕,哪個重,然後用天平驗證。
活動反映:
本次活動以瓜類實物領出。請孩子們首先用自己的方式提出壹種比較方法,通過用眼睛看、用天平稱、用生活經驗思考的方法。老師應該用更具拓展性的話題來引導,然後壹些孩子拿出試卷的下沈程度來進行比較。方法是多變的,但有時教師仍然缺乏活動,他們喜歡重復孩子的話,需要不斷反思。
教學目標:能夠感知和區分物體的重量,並恰當地使用重量來描述物體的特征。
教學準備:1,不同大小、尺度的沙袋。
2.幾個臉盆,幾個同樣大小的木塊,幾個不同重量的小物件。
3.鉛筆和馬克筆。
教學過程:
1,小組活動
1)稱量沙袋。讓孩子們拿任何壹個沙袋,然後稱重、比較並談論誰的沙袋重,誰的沙袋輕。
2)讓孩子們互相擁抱,並告訴他們誰比誰更輕更重要。
2.遊戲:“猜體重”。
1)教師在教室裏選擇任意兩個小物品,讓孩子們通過目測和手稱重來判斷重量。
2)課堂上可以用天平來判斷每個孩子的判斷是否正確。
3、小組活動,讓孩子用天平比較教室裏壹些小物品的重量。
4.小組討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區分物體的重量?
5.小實驗:那塊木頭上有什麽重?
1)讓孩子把不同的小物品放在漂浮在同壹個臉盆中的兩塊積木上,根據積木的起伏判斷哪塊積木重,並思考原因。2)老師講解了根據船體起伏判斷物體重量的簡單方法:船體越深,船上的東西越重。還可以給孩子講“曹沖是大象”的故事。
6.引導孩子完成書中的練習:請用不同的重量標記物體。
7、戶外遊戲:蹺蹺板
1)孩子們可以自由地玩蹺蹺板,並引導他們發現蹺蹺板的原理。
2)讓2-3個體重差異較大的孩子在蹺蹺板上比較,找出最重的和最輕的,讓孩子明白體重是相對的。
3)讓孩子思考如何玩蹺蹺板以獲得樂趣。
比較輕班和重班教案3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比較兩三個物體的重量,並學會做記錄。
2、初步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材質和重量之間的關系。
3.對數學運算活動感興趣,通過運算提高分析、比較、判斷和推理能力。
活動準備:
自制簡易天平稱壹個人、壹個操作材料(壹個彈珠、壹個塑料熊、壹個紙球和五片雪花)、兩張記錄紙和壹支水彩筆。兩張教師記錄紙。
活動流程:
1,比較兩只熊的重量引出話題。
2.孩子們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並做記錄。
3.總結調查結果。
①它也是壹個紙團。什麽情況下會比較重?(大容量)
②它也是壹片雪花。什麽情況下會比較重?(大量)
(3)為什麽紙團比彈珠大,彈珠小,而且還比彈珠重?(不同材料)
(4)為什麽有這麽多雪花而只有壹個彈珠,而且彈珠比彈珠重?(不同材料)
4.老師的操作記錄對比了三只熊的重量。
5、兒童操作記錄比較三種不同材料的重量。
比較輕班和重班教案4活動目標:
1,通過比較輕重,讓孩子感知和學習比較輕重的方法。
2.讓孩子學會比較物體的重量,並根據物體的重量進行分類。
3.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
活動準備:
1,衣架
2.三個相同的礦泉水瓶(壹個裝滿水,壹個裝滿壹半水和壹個空瓶子)和三個相同的罐子(壹個裝滿水,壹個裝滿壹半水和壹個空瓶子)。
3、大量積木,少量大小和形狀相同的積木(按照3、6、10的數量綁在壹起)
4.壹些棉沙袋、豆沙袋、籃球、鐵球、蘋果、梨和橘子。
5.學習如何在生活活動和區域活動中使用平衡。
活動流程:
首先,展示壹個平衡衣架,讓孩子觀察並提問:
老師:孩子們,妳們知道這是什麽嗎?它是做什麽的?(掛衣服用)現在我掛在前面。它在哪裏?(水平)。請再看壹遍:我在衣架的壹邊掛了壹袋橡膠。妳觀察到衣架有什麽變化?(懸掛橡膠的壹側垂下)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妳在看。我在衣架的另壹邊掛了壹把尺子。妳會發現什麽變化?(尺子的壹端垂下來,橡皮的另壹端掛起來)為什麽會這樣?或者這意味著什麽?尺子的壹端比橡皮的壹端重。
老師:孩子們很聰明。他們知道如何在平衡的衣架上懸掛物品。重的壹端垂下,輕的壹端向上。衣架可以幫助我們區分哪個物體重,哪個物體輕。
第二,出示礦泉水瓶、易拉罐等相同材質的物品來比較重量。
(1)
1,老師:我這裏有三個礦泉水瓶(壹個裝滿水,壹個半滿水,壹個空瓶子)。妳知道哪個瓶子重嗎?哪個瓶子更輕?妳怎麼知道?
幼兒:裝滿水的重物;半瓶水是輕的;最輕的空瓶(目測)
老師:讓孩子們驗證壹下,用手稱壹下,感覺哪個瓶子重?哪個瓶子更輕?
2.由輕到重和由重到輕排序。
老師:現在,孩子們知道哪個重,哪個輕了。請從輕到重排序,然後從重到輕。請由兒童個人操作。
(2)
1,老師:礦泉水瓶是透明的。孩子們可以用眼睛分辨哪個瓶子重,哪個瓶子輕。我這裏還有三個相同的不透明罐子。妳怎麽知道哪個重?哪個罐頭更輕?(壹個裝滿水;壹個空的;半罐壹個)並按從輕到重的順序排列它們。
2、壹大壹小積木
3.相同大小和形狀的積木和不同的積木(3塊積木綁在壹起;6塊綁在壹起;10件捆綁在壹起)
4.孩子們可以自由觀看、玩耍、稱重和分類。
5.老師和孩子們壹起驗證孩子們的操作。總結:同壹個罐頭最輕的是空的,最輕的裝滿半瓶水,最重的裝滿水;同樣的積木,大而重,小而輕;相同大小和形狀的積木塊越多越重,越少越輕。
第三,比較不同物品的重量
(1)
1,大棉沙袋,小豆沙袋
老師:請猜猜哪個沙袋更重,哪個更輕?
2、籃球、鐵球
老師:這兩個球哪個最重,哪個最輕?
3.幾乎壹樣大的蘋果、桔子和梨
老師:這三種水果大小差不多,所以很難通過稱重來比較它們。我們如何比較這三種水果的重量?來吧,孩子們,找點樂子。
②兒童遊戲
1.集體討論:為什麽大棉花沙袋輕,小豆沙袋重?為什麽大球輕,小鐵球重?
2.請個別兒童驗證如何比較蘋果、梨和橙子的重量(用天平稱量)。
第四,競爭
兩組比賽:兩個不同重量的物體混合在壹起,每組孩子協商給每人安排壹個。比較相似物體的重量,將它們放在兩個寫有重量的盒子裏,速度快且正確的壹組為獲勝組。
另外兩組比賽:不同重量和不同類型的物體混合在壹起,請孩子們按照由輕到重的順序進行排序,正確的壹組為獲勝組。
比較輕重班教案的5個目標
1,可以知道物品有輕重不同的特點。
2.用感官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
準備
兩個書包(壹個空的,壹個裝書)、筆、玻璃瓶、鐵塊、石頭、積木、盤子等實物,還有幾張作業紙。
過程
1,感官的運用更重要。
l‘書包和裝有書的空書包有問題時,請由孩子們背回來。
問題:兩個書包有什麽區別?
結論:空書包很輕,而裝有書的書包很重。
l孩子們分組操作,感知各種材料的重量。
從盤子裏拿兩件東西,比較它們的重量是否相同,什麽輕,什麽重。
2、幼兒操作練習:我應該放多少個蘋果?
在作業表上畫出丟失的蘋果。
建議
將操作材料放在數學角落,以鞏固兒童對物體重量的概念。
比較輕重班教案活動6的設計背景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對動手操作、簡單比較、分類、估計、判斷等活動越來越感興趣,對周圍生活中不同物品的重量和大小感興趣,喜歡嘗試比較。鑒於這壹特點,因此,我設計了壹個數學活動:比較重量,讓孩子學會通過自然估計來比較物體的重量,並通過視覺檢查、手握等方法來判斷物體的重量,以培養他們的感知和判斷能力。
活動目標
1.學會通過稱重、嘗試和比較等自然估算方法來比較物體的重量。
2.能夠用流利完整的語言正確判斷和表達物體的重量。
3.體驗用各種方法比較物體重量的快樂和成功。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孩子對計算的興趣和思維的準確性和敏捷性。
5.培養孩子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學習自然估計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重量。
2、能正確判斷並使用流利、完整的語言表達物體的重量。
要準備的活動
1.小熊、兔子和小鴨子毛絨玩具各壹個;蹺蹺板;電腦課件。
2.每個人有壹個學習籃,裏面有兩個大小不同的木制積木,兩個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壹個棉球,壹個小磁鐵,兩個相同的杯子和適量的水。
活動過程
1.場景導入。
使用蹺蹺板和毛絨玩具創建壹個動物公園並進行演示。啟發孩子通過視覺判斷來比較小動物的重量,並說出幾個小動物中誰最重、最輕、不重也不輕。通過視覺檢查判斷嚴重程度生動、自然、富有童趣,不僅成功地指導了活動,還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2.各種材料的探索。
引導孩子充分利用學習工具進行操作,感受不同物體的重量,並學會比較物體的重量。
(1)隨意選擇兩項,感知並發現有些項目輕,有些項目重。把它放在手裏,說出妳的感受。有些東西很重,而有些很輕。)
(2)比較不同大小的木制積木,我們知道大積木重,小積木輕。
(3)比較相同大小玻璃球的重量。
(4)發現同樣大小的棉球輕,玻璃球重。
(5)比較大棉球和小磁鐵,孩子奇怪地覺得大棉球輕,小磁鐵重。
3.生活中的應用。
為孩子提供兩個相同的杯子,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1)先比較判斷兩個杯子的重量。
(2)引導孩子自由探索,通過各種思維方式體驗改變物體的重量。
教師在生活中引導孩子比較兩個相同杯子的重量,將活動引入生活,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在比較中,兒童探索如何將兩個相同重量的杯子變成不同重量和相同重量的杯子,這激發了兒童思維的創造力,而思維品質的培養是大班數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標。
通過前面的活動,孩子對重量有了感性的認識。為了進壹步增強他們的經驗和挑戰他們的思維,不同西瓜和梨、相同重量點燃的蠟燭、天平中的球和融化的冰的比較為孩子們探索和比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進壹步激活了他們的思維,並在辯論中擴展了他們的思維。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來源於兒童生活,體現了尊重兒童發展、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活動的主體的教育理念。活動壹開始,老師以遊戲的形式介紹活動,並選擇了蹺蹺板的生活場景,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讓孩子們對比較產生了興趣。然後,教師引導幼兒比較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他們通過比較不同形式的不同對象,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思維,發揮了他們的創造力。整個活動設計嚴密,環環相扣。在動手操作、大腦思考和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孩子們比較物體的重量,並通過各種方式體驗比較物體重量的樂趣。
百科:重量是指重量的重量,進而知道重量;度,則知長短。語出《左傳》
比較輕班和重班教案7活動目標:
1.讓孩子通過活動學習更重要的方法,並初步學會記錄。
2.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3.體驗數學的生活和數學遊戲的樂趣。
4.理解多與少的相對性。
活動準備:
1,兩個蛋殼娃娃,壹籃子玩具,壹桶水,壹個布娃娃,壹個蘋果,壹個梨和壹個柑橘。
2.每個孩子都有壹個自制的天平秤、壹個小籃子(裏面裝著玻璃珠、木珠、塑料制品等。)、記錄紙、筆等。
活動流程:
1,老師展示了兩個蛋殼娃娃:“今天老師給孩子們帶來了兩個小娃娃。它們是由什麽制成的?”這兩個小娃娃,壹個是雞蛋做的,另壹個是蛋殼做的。讓孩子們想辦法分辨哪壹個是雞蛋?“請壹個孩子站出來指路。老師總結:“剛才這個方法叫點撥點撥。"
2.展示各種玩具和材料,讓孩子們分組並用各種方式比較他們的體重。老師:“妳怎麽區分它的重量?”啟發孩子說:通過握住壹端、提及和擁抱來比較物體的重量。
3.老師拿出自制的天平說:“如果妳想準確地比較物體的重量,也可以用稱重的方法。”老師把木珠放在天平的壹端,玻璃珠放在天平的另壹端,讓孩子們觀察哪邊重哪邊輕。老師總結:“玻璃珠重,木珠輕,重的垂下來,輕的翹起來。”(學習詞匯:垂直和垂直)
4、幼兒第壹個小組運算活動——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
(1)讓孩子們從籃子裏拿出兩樣東西進行比較。
(2)要求幼兒與同伴交流操作結果。
5.老師展示三種水果:“老師這裏有三種水果,蘋果、梨和橘子。誰重誰輕?”請壹個孩子用老師的天平說得出結論後,老師會在黑板上的記錄紙上演示結果。(學習單詞:不輕不重)6。幼兒第二組操作活動——比較三個物體的重量。
(1)讓孩子們從小籃子裏拿三樣東西。
(2)要求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活動反映:
本次活動來源於兒童生活,體現了尊重兒童發展、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活動的主體的教育理念。活動壹開始,老師以遊戲的形式介紹活動,並選擇了蹺蹺板的生活場景,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讓孩子們對比較產生了興趣。然後,教師引導幼兒比較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他們通過比較不同形式的不同對象,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思維,發揮了他們的創造力。整個活動設計嚴密,環環相扣。在動手操作、大腦思考和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孩子們比較物體的重量,並通過各種方式體驗比較物體重量的樂趣。
比較輕班和重班教案8活動目標:
1.讓孩子通過活動學習更重要的方法,並初步學會記錄。
2.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1,兩個蛋殼娃娃,壹籃子玩具,壹桶水,壹個布娃娃,壹個蘋果,壹個梨和壹個柑橘。
2.每個孩子都有壹個自制的天平秤、壹個小籃子(裏面裝著玻璃珠、木珠、塑料制品等。)、記錄紙、筆等。
活動流程:
1,老師展示了兩個蛋殼娃娃:“今天老師給孩子們帶來了兩個小娃娃。它們是由什麽制成的?”這兩個小娃娃,壹個是雞蛋做的,另壹個是蛋殼做的。讓孩子們想辦法分辨哪壹個是雞蛋?"
請壹名兒童上前指路。
老師總結:“剛才這種方法叫點撥點撥。”
2.展示各種玩具和材料,讓孩子們分組並用各種方式比較他們的體重。
老師:“妳怎麽區分它的重量?”
啟發孩子說:通過握住壹端、提及和擁抱來比較物體的重量。
3.老師拿出自制的天平說:“如果妳想準確地比較物體的重量,也可以用稱重的方法。”老師把木珠放在天平的壹端,玻璃珠放在天平的另壹端,讓孩子們觀察哪邊重哪邊輕。老師總結:“玻璃珠重,木珠輕,重的垂下來,輕的翹起來。”(學習詞匯:垂直和垂直)
4.小組操作活動-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
(1)讓孩子們從籃子裏拿出兩樣東西進行比較。
(2)要求幼兒與同伴交流操作結果。
5.老師展示三種水果:“老師這裏有三種水果,蘋果、梨和橘子。誰重誰輕?”請壹個孩子用老師的天平說得出結論後,老師會在黑板上的記錄紙上演示結果。(學習單詞:不輕不重)
6、幼兒第二組操作活動——比較三個物體的重量。
(1)讓孩子們從小籃子裏拿三樣東西。
(2)要求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來源於兒童生活,體現了尊重兒童發展、讓兒童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活動的主體的教育理念。活動壹開始,老師以遊戲的形式介紹活動,並選擇了蹺蹺板的生活場景,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讓孩子們對比較產生了興趣。然後,教師引導幼兒比較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他們通過比較不同形式的不同對象,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思維,發揮了他們的創造力。整個活動設計嚴密,環環相扣。在動手操作、大腦思考和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孩子們比較物體的重量,並通過各種方式體驗比較物體重量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