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有個叫王的人,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負責人。有壹次,他看到壹種叫龍骨的中藥,覺得很奇怪,就翻看了渣滓。沒想到上面還有看似字面的圖案。於是他買了所有的龍骨,發現每個龍骨都有相似的花紋。他確信這是壹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發現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這裏出土了大量的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和哺乳動物的甲骨文,所以人們把它們命名為“甲骨文”,研究它們的學科叫做“甲骨”。
晚清劉鶚的《鐵雲藏龜》是中國第壹部甲骨文字典。1903年,石版畫出版。1903年,劉鶚從自己收藏的5000多件甲骨中,精選了1058件,編成了《* * *》六卷。原書有羅振宇、吳昌茂的序和劉鶚的序。
從王本興的《甲骨文字典》開始,甲骨文真正與現代漢字融為壹體。成為甲骨文工具書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