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敦煌漢簡的歷史意義

敦煌漢簡的歷史意義

敦煌是中國出土漢簡數量最多的地區之壹:自1907年首次發掘漢簡以來的100年間,甘肅敦煌地區共出土漢簡11批,共計25000余枚。這些珍貴的文字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第壹批700多枚漢簡是匈牙利英國人斯坦因於1907年在敦煌附近的長城沿線發掘的。出土的最後壹批漢簡130余枚,是敦煌博物館於1998年在敦煌小方城南側發現的。這些漢簡尚未公開。最少的時候只出土了十幾件,最多的時候出土了2萬多件,是由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在敦煌以東的杭泉家遺址1990處發掘的(考古報告說有3.5萬件,其中2.3萬件有銘文)。1979年,敦煌西湖馬泉灣烽燧遺址出土了1217漢簡,也是收獲頗豐。這些漢簡內容極其豐富。有官名、戍名、刑名、死名、馬名、弓箭書、防禦武器書、工作書、器皿書、出入境記錄、郵件投遞記錄、購物票據、借款合同、部分醫生、馬醫、歷法、陰陽職業、刀術和九十九種算術書,以及壹本識字課本《急》當然,作為軍事要塞,與邊防有關的官方文件和法令是漢簡的主要內容。其中有敦煌、酒泉的屯兵戍邊活動,有中央和地方發布的命令,有調動軍隊的通知,有點燃烽火信號的規定,有追逃通緝令,有政府頒布實施的法令,有任免官員的公文,有訴訟文書,有下級向上級提交的公文,還有同行之間交換的公文。其中大量的郵政資料具體生動,是研究漢代郵政制度的珍貴資料。特別值得壹提的是,敦煌漢簡中的隸書和草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專家認為,這些漢簡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漢代河西地區的生產、生活和邊防,以及漢與西域的關系和羌人的活動情況,是研究漢代該地區乃至全國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