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拼音:xρn)是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辛”的本義是刑刀,或者邪惡。認罪的過程是辛苦的,所以有“辛苦”“辛苦”的意思。此外,辛除了有罪惡感和苦澀味外,還有使人感到刺激甚至痛苦的辛辣食物,所以辛還引申為蔥、蒜等具有刺激味道和辣味的蔬菜,雙音節詞“辣”由此而來。早在甲骨文中,辛就被用作第八天幹的名稱,與其他天幹字壹樣,常被用作祖先的廟號。商紂王的廟號是“帝辛”。就這樣,罪犯刀的本義漸漸隱晦了。
“辛”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對其構形有不同的看法。壹種說法是象形文字。甲骨文的形狀像壹把平頭刀(圖1)。上半部分是刀頭,下半部分是長柄,可以用手握住。兩邊的叉子可以切,尖尖的可以刺。這是壹把用來在有罪的人和囚犯臉上紋身的刀。原意是刑刀。
另壹種說法是象形,但不是刀的形狀,而是柴火或樹枝的形狀。在古代,奴隸或罪人是不允許戴帽子的。他們只能用樹枝或草莖裹住頭,所以頭上的“辛”是罪人。因為古字“辛”是“薪”的原字,像柴。頭上的“辛”也是頭上有柴的罪人。
也有人認為,甲骨文的“辛”字是用兩根樹枝綁起來的,是用來俘虜俘虜和押送罪犯的工具,類似於“枷”的刑具。從這個意義上說,“辛”的本義也是犯罪。
早期銘文(圖二、圖三)刑刀“辛”以輪廓變形為實體,頂部加橫指符號表示鏟什麽。周代在豎畫中間加了壹點裝飾(圖3),戰國時點變成了短橫(圖4),可能表示劍柄的“停手”。李、楷隨金文發展成為今天的“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