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杜牧的《過清宮三首》
回望長安城,驪山如壹堆錦繡,山頂的華清宮大門依次打開。
壹騎到煙和煙滾滾的微笑,沒有人知道南方送來的新鮮水果荔枝。
翻譯:
回首長安城,驪山看起來就像壹堆壯麗的風景。山頂上,華清宮的數千扇門依次打開。
我壹騎上去,煙霧繚繞,公主微微壹笑。沒人知道南方送來了荔枝鮮果。
紅塵:這裏指飛揚的塵土。妾:指楊貴妃。音樂歷史《楊太真傳》:俗語雲:“賞名花,莫為妾用舊樂詞!”《新唐書·李貴妃傳》:“妾喜荔枝,必欲生之,故騎之,行千裏,而味未改,已至京師。”《唐史補》:“楊貴妃生於蜀地,愛荔枝,生於南海。她特別優於舒,所以她每年都向前飛。然而,如果妳在夏天熟悉它,妳會在停留後被打敗,後代將不會知道它。”按:這首詩可能是寫意畫,意在諷刺玄宗的寵妾,不可能壹壹求證全部史實。唐代,嶺南荔枝不能運到長安,所以蘇軾說“此時荔枝自涪,非嶺南也”(《唐紀鏡註》)。荔枝成熟的季節,玄宗和貴妃不會在驪山。玄宗每年冬天和十月進入華清宮,第二年春天返回長安。
這首詩通過送荔枝這壹典型事件猛烈抨擊了玄宗和楊貴妃的奢靡生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藝術效果,精妙絕倫,膾炙人口。
第壹句描寫了華清宮所在的驪山風光。詩人以“回望”長安的視角寫作,就像壹位電影攝影師,首先將壹幅廣闊深遠的驪山全景展現在觀眾面前:郁郁蔥蔥的樹木、郁郁蔥蔥的花草、宮殿和城堡矗立其中,宛如壹個美麗的群體。“繡堆”不僅指驪山兩側的東繡嶺和西繡嶺,還形容驪山之美。
然後,場景向前移動,展示了山頂上宏偉的宮殿。平時緊閉的宮門突然壹扇接著壹扇緩緩打開。接下來,有兩個特寫鏡頭:在宮殿外,壹位使者騎著馬像閃電壹樣,身後揚起壹團團紅色的灰塵;在宮殿裏,公主笑了。幾個鏡頭看似互不相關,但都包含著詩人精心安排的懸念:“千門”為何打開?“壹騎絕塵”為何而來?“姨太太”為什麽笑了?詩人故意不說話,直到緊張而神秘的氣氛使讀者想知道,然後含蓄而委婉地揭示了其中的奧秘:“沒有人知道這是荔枝。”“荔枝”壹詞揭示了整個故事。《新唐書·楊貴妃傳》:“妾愛荔枝,欲生之,遂騎之,行千裏,味未改,至京師。”知道了這些,前面的懸念壹下子就釋放出來了,那些鏡頭自然融為壹體。
吳橋《圍爐詩》說:“詩是有內涵的,尤其是那些講故事沒有見解的詩。”杜牧詩歌的藝術魅力在於它的含蓄和深刻。詩中不解玄宗揮霍淫欲,貴妃寵信驕縱。然而,“騎紅塵”和“笑看貴妃”之間的鮮明對比收到了比直接表達意見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公主笑”這個詞相當有意義。春秋時期,周幽王為薄飛子微笑並點燃篝火,導致了國家的滅亡。讀到這裏,讀者很容易想到這個廣為人知的故事。“未知”壹詞也引人深思。其實“荔枝來”也不是不知道,至少“妃子”知道,“騎著它”知道,還有壹個皇帝在詩中沒有提到它。這樣寫是為了表明這件事很重要很緊急,外人沒有理由知道。這不僅暴露了皇帝竭盡所能取悅他最喜愛的妃子的荒謬性,而且還呼應了前面渲染的不同尋常的氣氛。全詩不需要難詞、典故和雕飾。它簡單自然,含義深刻,寓意深刻。它是唐代詠史詩中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