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過去,論現在《黃草》
壹般來說,談到中國文化,漢字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妳談論漢字,就不能不談書法;說到書法,草書是真、草、官、篆中最被普通人“認可”的。人們能“認出”它的原因很簡單:“我無法理解。”
據傳說,草書起源於漢代,最初為曹彰,後來發展為現代草書,並在東晉王羲之那裏得到完善。在唐代,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成為野草。所謂的“不懂”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事實上,無論是曹彰、今日草還是瘋狂草,他們都非常自律。雖然寫字時有很多筆畫和壹個數字,但仔細觀察,每壹點的繪制都有嚴格的規則,而不是像壹些人認為的那樣隨意塗鴉。草書寫得好的人,往往有非常紮實的楷書基本功,他們要經過艱苦的訓練才能達到藝術的巔峰。
寫草書似乎很講究“勢”,或者說是壹種意境。有人形容草書“如草中驚蛇,林中鳥,勢不可擋,來勢如虹”。唐代張旭的草書、李白的詩和裴將軍的劍被稱為“三絕”。張旭經常喝醉後,要麽瘋狂地寫,要麽用墨水寫,他寫的字很瘋狂,像癲癇壹樣,流動而不可預測。另壹位狂草大師懷素雖然是佛教弟子、玄奘弟子,但思想開放,嗜酒如命。每次喝醉了酒,他就在寺廟的墻壁上、衣服上和器皿上自由地寫字,而龍鳳舞時他則在飛翔。所以人們稱張旭和懷素為“醉鬼”。
這種文筆不錯,美則美矣,但難怪別人抱怨看不懂。
當然,有些草書很容易辨認。為了規範自古難讀的草書,有“太平老人”之稱的於右任先生編著了壹部易讀、易寫、準確、美觀的“標準草書”,在書法界影響很大。
北大方正最近推出的“黃草”字體,在某種意義上是壹種標準的草書,旅美愛國老華僑黃先生也能看懂。黃老先生在海外奮鬥了幾十年。他不僅熱心公益,捐錢幫助學生和醫生,還感受到許多不懂漢字和中文的海外年輕華人的痛苦。他決心寫壹套通俗易懂、易寫、易用、簡單傳統的“黃草”風格,以鼓勵海外華人青年繼承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幾經周折,黃老先生找到北大方正,得到北大方正的全力支持。短短幾個月,紙上的“黃草”變成了電腦裏的“黃草”字體。
與常見的印刷字體相比,使用黃色草的效果也有很大不同。手持“黃草”排版字自然平和,就像家人的來信,又像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