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當時使用文字不便,劉半農第壹個將“夷”字改為“她”。
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行為甚至文化推廣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每個人。劉半農是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先驅。1925年從英國回到祖國,進入北京大學任中文系教授。
可以說劉半農是新中國實驗語音學的奠基人,因此他非常努力地使用和推廣白話文。是他首先想到漢字最終會走上拼音化的道路,所以改革勢在必行。
但這真的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別說傳統老學者講了半輩子了。甚至很多有新思想的年輕人也早已習慣了文言文。
這樣,進行改革意味著從頭開始,不僅要適應,還要學習。如此艱難,自然對改革的反對聲極高,但劉半農壹點也不在乎,還是大膽地開始與舊思想作鬥爭。
在文字改革方面,關於劉半農的故事有很多,但他從未想到自己因為壹句話惹惱了壹大批女性。這是為什麽呢?
原來,當地語言不僅在當時流行,而且由於當時對女性的冷漠,從未有人進行過規範使用女性第三人稱的研究。
那怎麽寫當時女性的第三人稱呢?在許多情況下,人們直接用“他”來書寫。當然,有些地方會使用方言,自然會有所不同。比如魯迅先生最常用的壹個字就是“易”。這是當地語言的壹種習慣。雖然他不習慣,但他從未想過改革漢字的使用。
當時,劉半農還在英國留學,他深感不區分男女頭銜對他來說不方便。此外,即使在說英語時,人們對男性和女性也有不同的發音。例如,女性的第三人稱是“她”。
因此,劉半農研究了壹段時間,認為將女性的第三人稱寫成“她”更有女人味。對於劉半農來說,這個字不僅符合簡體字的標準,而且還代表了男女的其他特征。
因此,劉半農在1920寫作時,寫了壹首名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詩。這是他第壹次把女性的第三人稱寫成女性激進分子的“她”。
當時魯迅先生對外發表文章時也說過這句話。他認為:“中國的第三人稱代詞沒有性別之分,不方便。半農創造了‘她’字和‘他’字。”言外之意是這種創作非常方便,也可以表達字體的性別感。
因為壹個詞被罵,劉半農不明白為什麽發明壹個詞這麽難。
當然,當時劉半農還在英國,所以他怎麽寫都不受國內限制。此外,沒有系統的理論,因此按照中國的舊傳統,女性的第三人稱被稱為“他”。
劉半農後來覺得自己發明的“她”字應該普及,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方便人們使用。因此,他專門寫了文章《她字的問題》來論證和分析這個字。然後,這篇文章被他寄回國內,發表在《時事新聞·學習之光》上。
但劉半農怎麽也想不到,他的文章壹經發表,就引來壹波攻擊和謾罵。甚至有人在《新人》雜誌上發表文章:“這是劉半農的錯”。作者署名為冰冰。她不僅辱罵和指責劉半農,還罵了她三年。
事實上,在那個女性意識剛剛萌芽的時代,冰不僅代表了壹個人的意誌,也代表了壹個群體,即女權主義群體。
她的許多文章表明,劉半農發明的“她”是對性別不平等的認知,男女不應該平等。既然男人可以用第三人稱中的“人”字,為什麽女人不可以呢?這是對女性赤裸裸的歧視。
這顯然是讓女權主義者最憤怒的地方。他們覺得既然倡導了新文化,女性剪掉了長發,開始學習和工作,就應該和男性平起平坐。如今創造“她”字,明顯是不把女性當人看,這是歷史的倒退!
此外,壹些女性認為如果男性必須將女性“她”視為女性的第三人稱,他們應該將男性“他”寫成男性。
除了這些女權主義者對劉半農的誤解之外,當時學術界對劉半農壹詞的發明並不了解。他們認為為什麽第壹人稱和第二人稱的寫作沒有性別差異,為什麽第三人稱要區分男女?這完全是吃力不討好。
說實話,在劉半農被這些人攻擊後,他真的有點不知所措。有壹段時間,劉半農趨於保守,甚至開始寫文言文。
直到1932,此時雖然對劉半農的咒罵沒有那麽多,但“她”字用得並不多。然而,教育部門已經從這場爭議中吸取了教訓,認為有必要推廣這個詞。因此,“她”字在這壹年被收入《中國漢字和新華字典》。
劉半農死於1934年。然而,他的發明逐漸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認可和使用的女性第三人稱專用詞。
也許這對於壹個學者來說是壹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但我相信劉半農絕對不會後悔這壹行為。畢竟,他的發明改變了中國文字的發展,堪稱現代文化的真正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