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反對大規模建設,在家鄉建造了巨大的房屋。曾家在湘鄉的老房子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曾門兄弟發展起來後,人口越來越繁榮,經常有客人來參觀。這座老房子有點不協調。1865年,曾國荃投資了7000串銅幣對老房子進行了翻新。曾國藩得知九弟“窮奢極欲”,搬進新房容易,搬出去難,非常生氣。這種做法沒有為後代樹立良好的榜樣,造成了無盡的傷害。“生在亂世,道在家中待著,不要錢多,錢多最終會害人。妳不能太安逸和懶惰。如果妳從妳的新房子去妳的舊房子,妳應該總是步行,而不是坐在轎子裏。我經常爬山,還可以鍛煉肌肉和骨骼。官家不斂財,讓子女感到無奈。如果他們壹天不勤奮,他們就會挨餓受凍,然後他們的孩子就會逐漸努力工作並自力更生。”壹怒之下,他發誓再也不踏進他的新房子壹步。曾國藩每次回老家都住在老宅裏,壹生沒有進過壹次新房。曾國藩也反對在國內購買私人土地。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壹生都把購買房屋和土地作為壹種官方惡習,並發誓不再這樣做。”鹹豐五年,歐陽夫人在衡陽的家中私自買地。曾國藩知道後立即轉讓了土地,並在家中的信中表示反對征地。
曾國藩家書劄記(壹)
隨著氣溫的回暖,似乎經過整個冬天的調整,心情已經逐漸平靜下來。似乎有種開始懷念平淡生活的魅力。該繞的人已經走了,留不住的人,走不掉的人。也許這就是命運的意義。
我把大部分書櫃都搬到了單位,偌大的辦公室裏只有我壹個人。即使外面人來人往,我仍然在門裏安靜而深遠。突然會想起“外人”和“圈內人”的典故,笑著就放棄了。
研究生期間買的曾鞏家書跟著我從南京到蘇州,又從蘇州回到南京。不幸的是,這本書已經破舊不堪,奄奄壹息。甚至當我和我壹起回家時,我媽媽還以為它被放在地下室了。這本書還沒讀完就已經被定義了,我覺得我應該感到羞愧。
曾鞏背後總是有兩種極端的言論。我不想列舉或復制《度娘》上的各種聲音,因為如果我沒有讀過它,我就沒有資格評價它。讀完整本書後,它總是會想到我所想的。這是我自己的事。所以今年清明掃墓回家,我就把它從書櫃裏拿出來帶走了。是時候讀它了。。
每天在冥想中讀幾篇文章,每天讀完之後想想自己的經歷,之後再讀,可以當作自己對這本書的記述,也可以當作自己對2011上半年的記述。。
第壹封家書,曾鞏是壹個典型的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人。妳可以從他把他的書房命名為“乞闕齋”中看出,當月亮圓的時候,它是缺乏的,而花朵卻滿了。。
第二封家書對祖父的八字祖訓頗感興趣:晨、掃、考、寶、書、菜、魚、豬。。這是管理家庭的八字公式,它耗盡了曾壹生的精華。。早起,打掃衛生,尊敬祖先,善待鄰居,讀書,種菜,養魚,養豬,有農有官有商有德。
第三封家書的重點是“學習就像煮肉”
曾鞏借用別人的話來表達自己對學習的看法。“要學習,比如煮肉,必須先用旺火煮,再用文火煨。”也就是說,閱讀需要在短時間內集中精力閱讀,掌握所讀書籍的大致情況,然後慢慢咀嚼章節甚至單詞和句子,以便徹底閱讀。恐怕這是我在自己的研究中註意到的最後壹件事。壹方面,我自己沒有使用“激烈的烹飪”,我的學習時間仍然不夠集中。另壹方面,我經常追求速度而忽略細節,即“不夠火”。曾鞏的這封信是給我弟弟們的。想想吧。這樣的師兄如果能在學習之初就從戰略高度給予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導,怎麽會失敗呢?
在這封信的中間,曾鞏提到了壹個觀點:“壹個學者可以精通他的專業,但我認為他最終不能有壹個家族的名字。”也就是說,如果壹個人真的學習了,只要他真的努力了,沒有任何懈怠,他怎麽可能不成功呢?這恐怕是來自當時年輕的曾鞏曲線的鼓勵。我也想穿在自己身上。很抱歉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那件事感到絕望,所以我無法感受到最後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我並沒有真正用100%的力量去爭取。
第四封家書:實話實說。
這是壹位老師在研究生期間被迫選修文學和藝術時談到的關鍵章節。可惜那時候他太愛玩總是逃課,沒有什麽形象可言。今天我看到曾鞏在給兄弟們的教誨中花了很長時間談論“從事物中學習”,洗完後我才意識到我錯過了壹些非常重要的東西。
這封家書還有壹個值得思考的地方。他勸四哥好好學習,克服自己的急躁情緒。他說:“如果妳能努力自立,妳就可以在家裏學習,也就是說,妳可以在曠野和繁忙的田野裏學習,妳可以在負工資放豬的時候學習。”如果妳不能努力自立,妳就不能在家裏學習,也就是說,妳不能在幹凈的國家或仙鄉學習。為什麽選擇土地?為什麽選擇時間?但捫心自問這不是真的!"
看到這壹段我很震驚,簡直就是在給自己上課。我們有壹個習慣,我們的失敗習慣往往歸因於外部環境、不利條件和比自己更強大的壓力,即我們不願意反思自己的內心,問自己是否真的想學習,或是否真的投入了精力。事實上,我父親總是認為我對外界抱怨太多,但我從來不想正視自己的缺點。2008年下半年我生活中的重大挫折在2009年4月變得更糟,這是由於我自己的問題造成的,但我無論如何都不願意承認這壹點。。時隔兩年,回過頭來,我真想問自己,那天的悲劇難道不是我自己的傲慢造成的嗎?
第八封家書
實際上,這是曾鞏自己的學習計劃表,其中包含了他每天要求自己完成的事情:每天寫日記,記錄自己白天的不良行為,並自我檢查;日均閱讀歷史10頁;每天茶後談論它。
說實話,我們都知道如何寫日記,但有多少人願意在日記中嚴厲地剖析自己?估計很多人都做不到,而且大部分都是博客什麽的,美化大於分析。閱讀歷史是我壹直想做的事情。我讀研究生時,壹位老師曾說,如果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我應該回去讀歷史。歷史書包含了社會中的所有問題,並提供了所有的解決方案。我壹直認為,只要我將來有足夠的時間,或者在今年下半年,我壹定要讀《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劍橋中國史》,還有我最喜歡的蒙田隨筆。。
第十壹封家書:曾鞏談學習的兩個問題。壹個是學習功夫是日積月累的,當積累到壹定程度時,會突然覺得有所突破。。我覺得就像錢鐘書先生曾經笑著說自己從小不愛讀書,是被父親逼著讀古籍的。結果他壹看,有壹天開始明白了。。我只是在想,我什麽時候才能明白?兩者不是將知識局限於書本,而是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之間向大學提問。這是壹句諺語。我們可以從父母、身邊的朋友、同事的觀察和領導的講話中學到很多東西。這裏唯壹的區別是聽的人、看的人和觀察的人是否專心。
第十五封家書:
在這裏,曾鞏建議他的弟弟先從事我們祖先的著作,而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作為壹個家族的名字,曾鞏經歷過,感受過,所以他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許多人仍然不知道讀書是為了什麽。。尤其是學校裏的孩子,象牙塔裏的學生,我想只有當我走進社會並體驗了知識的應用時,我才會明白學習和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什麽。
第十七封家書:
曾鞏繼續談論他的“毅力”。他認為即使像四哥這樣資質壹般的人,只要肯用毅力彌補,也壹定會成為壹種氛圍。
轉念壹想,誰不是資質壹般的人呢?誰能有諸葛亮的大才大誌?巫師只有幾個,但成功的卻有很多。這不是因為運氣。歸根結底,是“衡”用了多少。
第二十二封家書:
這封家書是我迄今為止讀過的最喜歡的壹封信,不僅因為它很受歡迎,還因為它是真實的,從古至今都具有重要的道德和倫理價值。我最佩服的是,這個時候,曾鞏剛剛三十歲。此時的曾鞏剛剛經歷了仕途和官場的大飛躍(連跳四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以說,當時的官場是驕傲的,但他如此有遠見,很難被後人稱贊。。
曾鞏在這封信中表達了兩層意思:
壹個是為官要廉潔,不要為官發財。他認為:“壹個做官的人往往比他的妻子更厚,比他的兄弟更薄,而且他自私自利,對他的親戚很刻薄。”從我30歲開始,做官發財是可恥的,給孩子留下錢也是可恥可恨的。所以我發誓要自私壹點,絕不靠做官發財。上帝知道得很清楚,不會食言。"
從史書和後腳跟的研究來看,曾鞏壹生雖然沒有完全做到兩袖清風,但基本上是清廉的,這可能是他作為壹個高級知識分子對儒家道德價值觀的堅持。
其次,這也是我最欣賞的地方。曾鞏沒有給他的孩子留下錢。。只要讀過曾鞏傳記的人都知道,曾鞏的家族人才濟濟,而這其中的鼻祖就是曾國藩,他沒有給後代留下任何錢財,而他的後代也在做壹個有道德的人和學習修養等各方面取得了成就。能夠興盛五代,實在難得。追根溯源肯定離不開長輩們的教導和榜樣。
曾鞏說:“如果兒子賢德,他可以在沒有官袋的情況下找到自己的食物和衣服。”:如果兒子腐敗,他會積累更多的錢,運河會犯更多的罪。後來,他會通奸和作惡,他會為他的家人感到羞恥。“想想有多少與“管二代”和“富二代”相關的事件頻繁出現,這是社會道德價值體系或家庭教育的問題。
換句話說,曾鞏察給子孫後代留下了壹筆巨大的財富——教育,這真是壹座取之不盡的金礦。
第二十八封家書:這封信講述了壹位偉大的兒媳婦郭雲的故事。這個喪偶的男人能夠把他所有的孩子都培養成人才,這真是令人欽佩。保護區裏有許多外交官。或許壹方面得益於公公曾國藩的教導,另壹方面也在於人本身的天賦。據她的孫女曾寶孫回憶,這位老太太早在上個世紀就有了世界眼光。老婦人不贊成八股文,她不希望她的孩子參加秀才考試。相反,她希望她們多讀外國文學,每天閱讀報紙和古籍,她沒有讓女孩學習如何烹飪,而是讓她們學習畫畫和寫詩。。我認為祖母告訴他們的孫子妳現在要做這些事情是很神奇的。難怪這個家庭的所有孩子將來都會成功,更重要的是,曾鞏的脈搏來自郭軍撫養和教育的這群孩子。。壹個家庭很難有壹個人才。如果每個人都是人才,男女都很優秀,那真的很神奇。
第二十九封家書:這也是壹封非常重要的家書。曾鞏將四種家庭情況按高低排序:“我仔細想壹想,天下每壹個官員的家都只能由壹代人享用。”他們的後代最初是傲慢的,然後是流浪的,最後是溝壑的,能慶祝第壹代或第二代的人很少。商人之家,節儉可以延續三四代;耕讀之家可以延續五六代;孝家可以十代八代。“在曾鞏看來,所謂的權力和金錢是不能使家庭長久的財富,甚至是邪惡的武器。只有那些懂事,孝順父母,特別愛自己兄弟的人才能將他們的好運延續幾代。
就像現在的很多星二代、富二代壹樣,很難想象他們到了不惑之年還能有多少榮耀,到了天命之年還能像年輕時壹樣瘋狂生活嗎?我們不知道,恐怕他們也不知道。
PS:我今天太忙了,我的閱讀總是被不停的事情打斷。我只用了壹個下午就看完了這兩封家書,而且我明天需要開會總結,周末還要參加壹個婚禮,所以我恐怕得抽出時間。。務必在周日晚上開始。。
我甚至有壹周沒碰這本書,但這周我把它獻給了日報、電視臺和博物館。我甚至沒有機會拿起壹本書在這三個地方掃壹眼。幸運的是,今天,壹切都結束了,我可以專心讀書了。。
第三十八條:看到“人民幸福,人民也幸福”直接讓他們幸福。這不是我們壹直以來閱讀的最常見的文章嗎?如果我們用它來背誦和準備八股文,我們會覺得這句話很討厭,但如果我們真的做了壹些事情,我們會覺得這句話樸實無華但大愛無疆。總理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也做到了這樣的事,這就是他贏得這麽多人愛戴的原因。因此,老話是對的。只是我們的知識太淺,經驗太少,閱歷不重,所以理解不了。社會真是壹位深不可測的老師。她有太多的知識和經驗,但我們需要自己去發現和思考。
第三十九封:提提左。。說實話,我對左印象最深的恐怕是人喜歡吃左的雞段子,但我對這位歷史人物的了解並不比曾鞏多。根據查過的資料,這也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大器晚成,閉門學習多年,在中年後期成名。也許那些閉門不出的日子,正是他保持低調的日子。。據此,事實上,只要妳專心致誌地培養自己的道德,堅持自己的理想,妳就壹定會成功。失敗的人都應該半途而廢。
第四十二封信:人不能怪命運,滿腹牢騷的人多半會壹事無成!
曾鞏勸六弟不要“怨天尤人”,少抱怨,多反思。他說:“如果妳無緣無故地責備上天,上天是不會允許的;如果妳無緣無故地對待別人,人們不會接受。歸納原則自然會遵循。”。讀書是這樣,求名是這樣,活著是這樣,人的壹生可能就是這樣。多抱怨總是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外部原因,無非是運氣不好,但妳總是不願意想想自己做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努力。如果成功沒有捷徑,妳付出多少肯定會得到多少回報。至於很多人認為自己努力了卻從來沒有得到什麽,唯壹的解釋只能是自己不夠努力,做得不夠多,僅此而已。
PS:我只能苦笑。我上次拿這本書有多久了?我很難想象已經過去壹個月了。我在混亂的政府公務鬥爭中筋疲力盡,但漫長的道路似乎沒有盡頭。我什麽時候能停下來?。
看到在我的學習計劃帖子裏,無數的學習任務被打斷,我真的覺得工作會讓人不由自主地無法選擇。。。不管妳有多忙,妳都必須堅持閱讀。。。
第四十三封:古人分妾,曾鞏亦不可免。
曾鞏娶了他的媳婦,起初壹切都令人滿意,但他在這個問題上猶豫了。他借用妻子的話說,他需要考慮和暫停結婚的想法。雖然事實證明家裏的老人有威懾作用,但他還是讓這樁婚事定了下來。這件事是人們茶余飯後討論話題中的封建陋習,應該被所有人鄙視和摒棄。然而,我們在問自己,誰心中沒有三、六、九的區別,誰能平等地對待任何人?
讓我們拋開所謂的自我質疑和折磨。讓我們看看我名義上開明和人性化的單位。我有高度的身份歧視。我對本地人和外國人的態度有壹個分水嶺。編外和編外人員的待遇以及臨時聘用和待遇有著天壤之別。這不就是嫡出和嬪妃的現代演變嗎?能力真的能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嗎?恐怕不行!
第五十二封家書:如果妳買了房子,妳肯定需要壹個閣樓。
和爺頭(我的頂頭上司)談談學習的事。他老人家是三層樓,頂樓是閣樓,上面有上萬本書。我去過壹次,非常驚訝。到處都是寶藏。所以我說曾鞏也是如此。每次我寫信回家,我都會留壹份。這種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太先進了。如果沒有這種意識,恐怕毛爺爺和蔣中正的枕邊就不會有那本《曾鞏全集》了。
第五十八封家書:對於那些沒有現實而享受名譽的人來說,會有壹場奇怪的災難。
我小的時候,我媽總說莫名其妙發大財的人會在某個地方被搶劫。按照她老人家的思維,運氣是有分寸的。如果妳以前用得太多,妳肯定會在某個地方折疊它。我沒有機會驗證她老人家的理論,因為沒有半路被錢包砸中的經歷。曾鞏在這裏說的是“名不副實者必有奇禍”,這大概也是“運氣守恒定律”。所謂的名譽和權力不會平白無故而來。。
用壹句老話來說:名滿天下的人,真的很難企及。還是那句話:以暴力聞名的人是未知的。。。我看到的時候很慌張。
第六十二封信讓兒孫無依無靠
妳說的“依靠”和“依賴”是什麽意思?我們都是依賴型的孩子,依賴父母的愛、關心和金錢,所以我們是長不大的孩子。獨立是什麽意思?這意味著妳關心自己,照顧自己,支持自己。不幸的是,這非常困難。
在這封信中,曾鞏寫道:生逢亂世,宅家之道不在多財,財多終害人。不要太安逸和懶惰。如果妳從妳的新房子去妳的舊房子,妳應該總是步行,而不是坐在轎子裏。我經常爬山,還可以鍛煉肌肉和骨骼。官宦家庭,不要斂財,讓孩子感到無助,有壹天不勤快,就會有饑寒交迫,這時孩子逐漸勤勞,懂得自立。
唐的評論很好:人性有懶惰的壹面,有足夠的錢供他們消費。他們要遭受什麽?這就是中國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第六十九封信願兒孫做君子,不做大官
這是壹封堪比《諸葛亮誡書》的家書,曾經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家書。這完全是壹個慈愛的父親的半生寫照,希望後代能夠理解其中的真諦。我真的很喜歡這封家書。如果將來我有了自己的孩子,這也將是我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方向。。。。
曾龔燕說:凡人都喜歡自己的後代當大官,我不想當大官。我希望成為壹個學習和理解的紳士。勤而自制,勞而吃苦,可樂,可約,此君子也。。。凡官宦人家,由儉入奢,由奢入儉。。。所有的財富和名望都是註定的,壹半靠人力,壹半靠自然。只有學習成為聖人是由妳決定的,妳不幹涉妳的命運。。。。
第七十四封信雄心勃勃,內容全面
這封信中有兩個提議:
1,古代那些成就大事的人,無論是大規模還是綜合治理都缺壹不可。2.天賦很棒。
所謂“大規模”是指大抱負、大計劃和大目標。這是壹個人必須要有的目標,否則就沒有前進的動力。借用文保保的名言: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所以宏偉的規模是仰望星空中的星星。之後還是要腳踏實地,這就是綜合治理。
所謂“大才大才”很重要,而人才的大小取決於設備的大小。儀局者,量也。
我認為在生活中,我們應該首先培養度量,然後再培養知識,就像父母教育孩子壹樣,首先要把孩子培養成大人,然後再把他們培養成有用的人。。。
第七十七條人生在世,持之以恒很重要。
曾鞏說:“凡人做壹件事,必須全身心的專註於此,絕不能改變主意。如果他這樣想,他就會坐在這座山上看著那座山。人不是壹成不變的,終身壹事無成。”看的時候總覺得汗流浹背,“不變”二字很難,難於上青天。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往往當沖動來臨時,我會給自己定壹個目標,但當我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遇到無數挑戰時,目標又能持續多久呢?我很佩服能堅持不懈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有著非凡的毅力、自制力、耐心和決心,能完成壹個“不變”的人,也壹定能完成下面無數個“不變。”
第七十九封誠實的信有多難!
誠實有多難?我不知道,在這樣的生活圈子裏,保持“真誠”常常被許多人嘲笑。作為我對問題的誠實回答,我可能會受到領導的批評並說:“不要在公共場合洗妳的臟衣服”;當我誠實地表明自己的態度時,我被同事們嘲笑為“太傻”;正當我真誠地表達我的想法時,我的朋友們說這太“天真”了;很多時候“真誠”是壹種口頭上的贊美,卻無法用行動踐行。就像國家天天說要建立壹個“誠信”社會壹樣,現在還有奶粉事件、饅頭事件、豆芽事件、西瓜事件。這種“誠實”從何而來?
曾鞏稱自己“真誠”。在官場和戰場上真的能做到嗎?這恐怕是曾鞏鼓勵自己卻無法實踐的事情。
第八十章做好壹件小事比幻想壹件大事重要得多。
曾鞏對弟弟說:治軍要始終腳踏實地,勤於小事,但可以日日建功。什麽是勤奮的小事?“古代已經成為壹個大企業,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自我勤奮。壹座100英尺高的建築,以平地為基礎;壹千尺的絲綢是壹尺壹寸積累起來的;石灣的鐘,壹兩銖也累了。”所謂“勤快小事”,就是腳踏實地做壹件小事。如果壹件小事能做好,那麽壹件大事壹定要做好。
這與前面的“常數”相同。壹個大的“不變”需要許多小的“不變”的積累,而壹個宏偉的目標需要無數個“小目標”的積累。就像我會定壹個中長期的五年目標,不知道能不能實現。我只知道我希望我能在五年內到達那裏。然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需要積累年度目標、月度目標甚至每周和每天的目標。只有這些日常的堅持才能最終把自己送向那個目標。就像如來佛祖要求唐僧取經壹樣,我們必須設置81個磨難。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註定要經歷無數的磨難。能否走到最後,靠的是“毅力”。
第82章面對麻煩我該怎麽辦?
面對麻煩我該怎麽辦?如果是生活中的小事,克服它,解決它;如果是人生大事,找人合夥解決;如果是在官場呢?陶淵明選擇歸隱南山峽,曾鞏選擇“忍耐”。想必,曾鞏的自制力還是比較好的。違心做事是壹種折磨,我深有體會。說違心的話也是壹種折磨,但生活在官場,這些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如果沒有良好的自制力,誰能保證自己不瘋呢?
第八十七封信是什麽意思?
這些天,我經常談論什麽是“安慰”。似乎每個人在生活中總是有無數的煩惱,為了生活,為了家人,為了朋友,為了愛人。當我們生活在某個階段時,我們會對這個階段的幸福有壹個定義。當達到這個幸福水平時,我們將進入另壹個階段,再次提高幸福水平。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曾經覺得,當我們還是新生的時候,我們會很高興吃壹頓肯德基。我們決定在周三吃它,所以周壹和周二是想象吃我們嘴巴的快樂。周三吃完飯後,周四和周五用來回憶這種快樂。在我大三大四的時候,我開始出入必勝客。雖然我用刀叉談論了生活和理想,但吃完後並沒有太多值得回憶的感覺。我們都工作過,吃過太多的餐館,見過太多的世面,日子在宴席中匆匆流逝,我們幾乎忘記了快樂是什麽樣的。也許真的是因為我們長大了,壹頓肯德基不能代表幸福。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幸福的定義不斷升級,也許我們應該得到很多錢,並被提升幾個層次。這就是我們現在應該擁有的幸福的定義。我們為什麽不快樂?
是不是人越不滿足就會快樂,越容易滿足就越容易快樂?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但沒有結果。也許根本沒有結果。人與人不同,需要的東西也不同,所以幸福的定義沒有絕對的定論。不過,看到曾鞏在信中感嘆“人生得意時難得”的話,我還是非常遺憾的。
第90章讀書的方法和做人的方式
這個話題很大,他們中的任何壹個都可以寫成壹本類似於《探索心靈》的書。曾鞏把讀書的方法定為四個部分:讀、寫、寫。把它看作閱讀;閱讀是背誦;作為寫作來寫;作為詩歌。
這個話題對我來說太大了,我不想多說。不過,我對文章中曾鞏的壹個觀點很感興趣。他說:“作為壹個作家,在二三十歲定壹個尺度也是合適的;三十歲以後要成長是極其困難的。”曾鞏的意思是詩歌創作必須在30歲之前打好基礎。如果在此期間不打好基礎,將來要超越普通人的成就將非常困難。看到這裏讓我想起葉頭曾經說過,壹個人要想練書法,必須在30歲之前,否則即使退休後有很多時間,也無法真正成為書法家。尤其是練楷書,這是從小打基礎最重要的。我無法證明,因為我沒有練字的智慧。但我同意人們需要在年輕時打好基礎。只有在腦力、體力和毅力的最佳時期努力工作,才能使獲得的知識根深蒂固,使憤怒變得更強烈。世界上真的沒有天才,只有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單打獨鬥的人。
第九十壹封信是觀察自己,謙卑地遊泳
這八個字是朱在學習“文學理論”時老師說的讀書方法,但他根本不懂。誰想看年輕躁動年代大師們的學習方法?當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我再次查看歷史,發現這些方法就在身邊,但我選擇視而不見。“觀察自己”的意思是聯系自己來理解書中的單詞。嗯,我想這和現在寫讀書筆記差不多。
真的很難理解“虛心遊泳”是什麽意思。看了很久也沒想通。或許正如唐老師所分析的那樣:閱讀時,要以輕松愉快的心態閱讀和接受聖人的話,而不是把閱讀當成壹件苦差事,這樣會產生厭倦和抵觸情緒。。想想妳自己。誰不是呢?當我在高中被父母強迫學習時,我經常不能很好地閱讀。到了大學,我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裏,學習的欲望無法阻擋。當閱讀成為壹種樂趣時,日復壹日地堅持下去恐怕也是壹種樂趣。
PS:說廢話。在這封家書中,曾鞏的落款是:父迪生新字。。我還是暗戀自己。我以前最喜歡壹個人,他經常喜歡用這個簽名。不幸的是,我當時並不明白這是什麽意思,但我只是覺得這很好。現在我在看,心還在動,人已經走了。
勤奮閱讀劄記之九十三
曾鞏教他的孩子如何閱讀聖經——勤奮讀書筆記。讀書筆記主要關註兩個方面:如果心領神會,寫下此刻的讀書感受;遇到疑問時,人們會提出自己的疑問,隨著知識的不斷提高,他們會對以前的疑問有新的認識,記錄這個過程也是合適的。古代和現代大學的許多學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了他們的知識。。。我還能說什麽呢?我會認真做讀書筆記。
過去32人中聖賢的第壹百封信。
曾聖人畫像由32人組成:孔孟,班瑪坐莊,葛魯範馬,周張,歐曾,,杜馬,顧王。。。。看到曾鞏列舉的這些先賢,哪壹個不出名,哪壹個在中國文學、思想和哲學史上不出名,但我只知道他們的名字。甚至對於蘇軾,我也寫過畢業論文和專門的研究,但恐怕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對他到底了解多少。學術界的浮躁已經滲透在我的文章字裏行間。每次題目出來,我都要先翻箱倒櫃,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這是我學習的方式。前幾天葉頭跟我聊了很多五四新詩和舊詩的變化。我只能想到這本書的官方答案,但我不知道我真正知道什麽。我問葉頭,如果妳看到的和書上說的不壹樣,怎麽解決這個思想矛盾。他讓我閱讀,繼續閱讀,閱讀香港人、臺灣省人、日本人和西方人寫的專著,只為盡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的思維。臨走時,他回頭詭異地笑著說:這個世界沒有真相(哈哈,那個表情極其可愛!)只是有點小牢騷!
至此,歷時近三個月的《曾鞏家書》第壹冊終於完成。壹個非常詳細的開頭(大約50個字母)在中間開始變得草率,因為情緒發生了變化。很多事情突然出現在我周圍,我措手不及。我認為每天至少寫兩封信的計劃沒有完成。當妳的心不確定時,妳怎麽能思考呢?
家書後半部分的記錄不再詳述,翻看之前的經歷就明顯深刻多了。這前後的差別非常明顯,我深感慚愧。我希望在精讀《曾鞏家書》(下)的過程中,能夠克制自己浮躁的心態,真正做到曾鞏的“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