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壹個解決方法是謎語最基本的特征。所謂“其他解釋”,就是謎語和答案的組合不同於漢語範疇的解釋。不能按照面底字的規範意思,也就是本義來機械理解。而是要拐彎抹角,不要拿意境說事,從漢字詞義的推導、筆畫的增加、同音字、象形字、反義詞來理解。回答要讓人感覺到既與規範的意義有關,又不受規範意義的制約,從而體現出“回對方之言,使其無意識”和“意義和緩而正確,言隱而顯”的特點。比如妳打壹個成語“面包”,妳必須把“面包”解釋為“裹臉”,才能發現答案是“醜”。
正是因為有了其他解釋的作用,燈謎才顯得有趣,令人回味無窮。所以謎語壇上有壹句話叫“壹個謎語不解開就解不開”。就面與底的關系而言,有三種不同的解決方式:壹是解謎;二是解開謎團;第三是面對面解決。
不同的解釋可以增加神秘感,不同解釋的文字描述也可以增加音樂的趣味性。德國作曲家亨德爾的《彌賽亞》第五首是低音朗誦,歌詞有壹句:“我要撼動天地”。“振動”的原“抖”在音樂中被解釋為顫音,於是亨德爾在描述詞時對其進行了不同的解讀,在旋律中使用了許多顫音來吸引表演振動。還有《彌賽亞之歌》第26首“各走各的路”這句話裏,原來的“轉”字在音樂裏被解釋為“回聲”,所以亨德爾在旋律裏用了很多回聲來搭配這個字。這也是抽象思維的壹種表達,只是現在不常用,沒有意義。
有趣的解釋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