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說敦煌
說到敦煌,如果不談莫高窟,總是不可思議。莫高窟在敦煌,就像唐朝的長安,雖然不是全部都比全部好。如果我們的目光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流連忘返,我們會被敦煌動人的藝術所震撼。可以說,它的藝術感染力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紐帶。如果仔細觀察莫高窟壁畫的特點,不難發現,遠在河西走廊的莫高窟,總是與華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並開出了令人驚艷的佛花。所以今天我想和妳們談談莫高窟的壁畫以及它們背後的中國文化和佛教文化的融合。
敦煌壁畫
2.莫高窟壁畫:中國文明與佛教文化的融合。
敦煌這個詞似乎天生就有壹種特殊的含義。當人們談論莫高窟時,他們總是想到它神秘的色彩,異國風情和其他特點。但是,如果我們看看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就會發現,雖然敦煌原本位於千裏之外的河西走廊,但是華夏文明卻無處不在。當然,莫高窟有很多佛教畫像,自然更有文化性。但如果妳仔細品味《妖之化為道》《鬥士割肉救鴿》等壁畫,妳會發現,作為東道主的中華文明和作為局外人的佛教文化是如此巧妙的融合在壹起:
佛教壁畫中對“愛”字的理解表達:愛從何而來?
從歷史上看,對藝術中“情感”壹詞的理解,很多人往往首先想到詩歌中的情感,這也說明中華文明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註重人的精神體驗。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莊子,表面狂野冷酷,內心火熱。這種對情感和藝術的理解,在西晉得到了全面的總結。如文賦年間,陸機提出“詩因情而美”,認為詩源於情,這也深深影響了莫高窟的壁畫。
可以說,最深的情感是莫高窟壁畫的靈魂。後來我們在觀察莫高窟的壁畫時,總會隱約覺得畫中的情感離我們並不遙遠。在敦煌壁畫中,尤其是在公元460年至500年的動蕩時期,當敦煌面臨溫柔的入侵時,我們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那些壁畫中的火熱情緒。以下面這幅壁畫《撒_王子舍命餵虎》為例:
完整的壁畫
在這幅壁畫的右下部分,酒井王子為了讓奄奄壹息的老虎活下來而跳下懸崖後,他的家人傷心欲絕。仔細看的話,與壁畫上部凝重的造型相比,右下部分的人物連站起來哭都站不起來,極其悲傷。更何況酒井王子願意犧牲自己去救老虎,也體現了佛教深厚的慈悲之心。
這種犧牲精神和敦煌人保護家園的精神,產生了壹種情感的聲音,使壁畫中的情感得到了進壹步的升華。
權力的表達:對中華文明“引而不發”趨勢的壹種理解
熟悉中國古代藝術的人,很難回避“勢”這個主題。在中華文明中,政治、軍事、風水等“勢”對全局的影響早已得到公認。
說到繪畫,只有通過特定的安排,才能表現出壹種運動的姿態,讓畫面活起來,從而達到吸引而不發送的趨勢。
比如東晉的顧愷之,主張用特定的景物,比如壹望無際的群山,特定的著色,來突出畫面的張力,再通過描繪反映極端寂靜或安逸的事物來表現氣勢的收斂,從而形成和諧的姿態。
比如下面這幅壁畫《撒_王子舍命餵虎》:
壁畫《降魔成道》
這幅壁畫很好地從畫面中把握了“勢”,整個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波旬指揮下的魔軍,也就是天魔軍,全部圍繞在畫面周圍。他們兇殘好鬥,向佛祖投擲各種武器,其中三個女巫妖媚;位於畫面中央的釋迦牟尼泰然自若,不為所動,壹手輕撚衣襟,壹手輕觸地面。這種反差,無論是魔軍的攻擊姿勢,還是魔女的妖媚姿勢,都被佛祖的不動姿勢消除了。屏幕上的這種對比只是對“勢”的壹種解釋。
但在壁畫中,釋迦牟尼壹開始並不像山壹樣動,後來施了法印,體現了佛教思想。他相信菩薩不但要低眉,還要怒視金剛,要能打個霹靂表示心意。他對佛教文化的理解是深刻的。
3.為什麽中華文明和佛教文化會在敦煌開花?
看到上面的介紹,我想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麽敦煌在千裏之外的河西走廊,中華文明會影響到它。為什麽本該充滿西方文化的敦煌變得如此受佛教文化的歡迎?雖然我們無法回到過去準確感知,但我們總能追溯歷史,梳理出壹些線索:
敦煌雖然地處河西走廊,卻是華夏文明的火種之壹。
敦煌與中華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實有壹定的氣候,地理位置,人文和諧。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整個中原地區動蕩了近200年,社會動蕩不安。當時,長期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們別無選擇,只能離開故土,選擇新的定居地。當時敦煌因為遠離中原,相對穩定。此外,敦煌的自然環境雖然略遜於中原,但由於其融山、良田、日照充足,是壹個適宜農耕的地區。
人口的遷徙帶來的不僅僅是鍋碗瓢盆,還有人口背後的文明。當時除了少數流民,能夠遷徙到敦煌的主要是壹些中原的大家族。這些大家族帶來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他們的文學追求和審美風格,換句話說就是中華文明。
這些移民是在敦煌生活了200多年的敦煌人做的。漢武帝開疆拓土時逐漸遷到這裏。雖然當時是金朝統治,但是他們還是有相當程度的華夏文明,尤其是華夏文化的根基。這使得移民和大家庭的融合變得極其自然。
張之書法
另外,敦煌本身就有相當高的中國文化水平。比如敦煌色彩明顯的書法家張誌,就是壹個行雲流水的書法家。曹聖的名字流芳百世,就連書法家王羲之也用他的書法來評價自己。
中華文明的天然包容性和佛教文化的弱侵略性相輔相成。
如果我們通讀中國的歷史,我們總是會驚嘆於中華文明的巨大生命力和包容性。雖然在某些歷史時期有民族占據中原,但這些民族政權還是習慣了華夏文明的統治。
中華文明天然的包容性,源於其理論基礎和文化自信。長期領先於周圍的其他文明,對其他文化有著天然的心理優勢,這使得它對外來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允許其他文化的存在。
敦煌和尚樂尊
佛教文化的核心是對現世和來世的改造,是對現實的隱忍和克制,這使得佛教文化天然具有了壹種微弱的攻擊性。雖然佛教還是希望讓更多的人相信佛教的智慧,但是這種希望是通過當時佛教高僧的苦心和善良實現的,這讓敦煌當地的人沒有。
正是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佛教文化的弱侵略性使它們相輔相成,也促進了佛教藝術的繁榮。
北魏政權雖然是鮮卑政權,但尊重漢文化和佛教文化。
敦煌修建莫高窟的時候,北魏孝文帝時期特別值得壹提。這壹時期是敦煌最動蕩的時期,但也是敦煌藝術質變的時期。
北魏孝文帝雖然是鮮卑政權的君主,但他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由來已久。他已經達到了精通經學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他利用自己的君權大力推動北魏漢化改革,促進了北魏的全面漢化。敦煌作為北魏在西域的前哨和重要基地,自然受到了全面漢化改革的影響。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再加上北魏統治者如孝文帝等都是佛教文化的崇拜者,有些人甚至是堅定的佛教徒,使得佛教在北魏的傳播沒有遇到很大的阻力。
敦煌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東晉、南朝和西域交流的必經之地。
由於南北朝之間的激烈競爭,在雙方都無法取得有效突破的情況下,他們將目光投向了西域。當時北魏與西域關系密切,南朝與西域也有密切交往。
敦煌的位置
如果從地圖上看,敦煌只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入口。所以,要想接觸西域,就得經過敦煌。自然,敦煌可以獲得月亮的優勢和中原,尤其是東晉南朝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敦煌當時雖屬北魏,但文化上以江南為中心。由於南方和吐谷渾的文化差異,交流不是很頻繁。所以東晉到南朝再到西域的路,只能通過敦煌來實現。
金代敦煌地圖
此外,我們也不能忽視佛教徒的作用。當時,南北朝境內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佛教熱潮。敦煌的許多僧人在南朝時來到不遠的萬裏修行,帶回了南朝的佛教文化,始終帶有明顯的華夏文明印記,使敦煌綻放出明顯區別於北方其他地區的藝術之花。
第四,結論與思考。
敦煌壁畫是人類藝術的瑰寶,其價值不僅僅是自身的藝術價值,更是中華文明與佛教文化的壹次碰撞與融合,為本土文明與外來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範式。當然,這種範式並不像刻舟求劍那麽直接,而是融合了中原的動蕩、敦煌的不安壹角、中華文化在壹個大家庭中的高度成就和佛教文化的開端。敦煌莫高窟依然屹立。或許在未來的某壹天,會有新的文化融合,在莫高窟上留下新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