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檢查報告壹般包括:常規病理診斷和特殊檢查病理診斷。在病理報告中,病理醫生首先要說出標本是什麽部位,說明組織是正常的還是有問題的,如果有問題是腫瘤還是炎癥,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惡性腫瘤處於哪個階段,是否有轉移等等。
炎癥分為特異性炎癥和非特異性炎癥:特異性炎癥是指由特定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如結核病和梅毒。非特異性炎癥是指壹般病原體或理化因素引起的病理改變,常見於鼻咽黏膜、胃腸道黏膜和宮頸黏膜的慢性炎癥。
腫瘤根據其組織來源可分為良性腫瘤、惡性腫瘤和交界性腫瘤,以及上皮性腫瘤和間葉性腫瘤。上皮腫瘤如果是良性的,如腺瘤和乳頭狀瘤,壹般稱為腫瘤。如果是惡性的,那就是癌癥,比如鱗狀細胞癌。間葉性腫瘤是良性腫瘤,如脂肪瘤,惡性腫瘤是肉瘤,如脂肪肉瘤和滑膜肉瘤。良性腫瘤細胞分化成熟,術後很少復發,對身體危害較小。惡性腫瘤不成熟,手術後容易轉移和復發,對身體有害。
分化:在腫瘤報告中,壹般用於描述分化程度,並表示相應的惡性程度。分化程度越高,成熟度越好,預後越好。相反,分化程度越低,成熟度越差,預後越差。
不典型增生(異型增生):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個等級。重度不典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例如,報告中經常提到宮頸上皮異常增生(CIN)。CIN分為三個等級。級別越高,發展成浸潤性癌癥的機會就越大。建議CIN壹旦出現應定期檢查或積極治療。
疑似癌癥:這類報告表明不能完全確定是癌癥,或癌癥的診斷是保留的,需要進壹步的特殊檢查(如免疫組化和分子病理學)。在這類報道中,經常出現“認為是……”“傾向於……”和“可能是……”等詞。比如“直腸管狀腺瘤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癌變可能,建議做免疫組化進壹步診斷”。
原位癌:壹般來說,原位癌是新形成的原發癌,如宮頸癌原位癌、胃癌原位癌、皮膚癌原位癌等。
我們需要提醒大家,根據醫學標準,人體體外的所有組織都必須進行病理檢查。如果手術後切除了組織,患者有權要求臨床醫生進行病理檢查。手術中切除的所有組織都應送病理科檢查,特別是切除的痣、小腫瘤和皮損,以防止漏診或延誤治療。今年3月,我們就經歷了這樣壹起案件。患者為28歲女性,患肛周腫瘤壹年。手術後,腫瘤被切除並送去做病理檢查。病理結果為胚胎型橫紋肌肉瘤。幸運的是,我們做了病理檢查。如果我們在沒有病理檢查的情況下將其誤認為脂肪瘤(良性),我們會延誤治療。後果不堪設想。此外,提醒患者在病理檢查後必須索要病理診斷報告。病理報告是病歷的壹部分,同樣重要。同時要知道病理檢查的結果,對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