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孩子喜歡用繁體字怎麽辦?

孩子喜歡用繁體字怎麽辦?

繁體字似乎是時下網絡名人字體的壹種。有些人更喜歡繁體字,但如果被中小學生認識和閱讀,妳怎麽看?

“建議有關語言文字部門充分調查、深入研究,適時恢復使用繁體字,保留簡化字的成果,至少做到‘知繁寫簡’、‘以簡知繁’,以消除諸多弊端。”全國政協委員韓4日下午向大會介紹了他今年提交的新提案。

韓說,中國在1956采用了簡化字方案。簡化字的使用和推廣,對掃除文盲、普及文化起到了歷史性的重要作用。然而,經過半個多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歷史文化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有必要對簡化字進行現實的反思和重新評價與調整。

韓認為,漢字簡化60多年來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弊端,學界專家對此已有論述,實踐中也出現了大量現實問題,主要是:簡化有損意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整性,不利於文化的歷史傳承。

他說,漢字在形、音、義方面的有機合理性,包含了中國文化的古聖先賢的智慧。當我們看到或書寫壹個漢字時,大多能通過其字形和偏旁部首初步識別其大概意思。但是很多簡化字已經完全失去了這個功能。有很多繁體字和簡化字不是同義的,而是有完全不同的含義,比如“枯燥”、“發發”、“須發”、“雲雲”、“征征”、“五谷”、“困困”、“布衣”、“姜”等等。如果用錯了,就完全失去了漢字的本義。

此外,韓指出,漢字的創造有其藝術規律和科學規律。化簡為愛,工廠為工廠,親家為親家,親家為馮等。,已經完全喪失了漢字的審美價值和字形結構的科學性。所以民間流傳著壹句順口溜:“親不相見(親),不聽(聽),豐收無糧(開門),困了不閉眼”...這些都是對簡化字的批評。

身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外事委員會副主席的韓說,曾經屬於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如朝鮮、韓國和越南,在二戰後相繼廢除了漢字。結果大多數人甚至看不懂自己國家以前的歷史書,因為不用漢字就無法詳細表達。“作為漢字的祖國,我們應該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目前,除中國大陸和新加坡外,臺灣省、香港、澳門和馬來西亞都使用繁體字。進入新時代,在構建人類命運同體的今天,不能因為復雜與簡化的矛盾而人為劃分歷史和民族,不能在60多年前漢字簡化的基礎上固步自封。而是要與時俱進,不斷優化改進漢字,而不是為了簡化而簡化。

韓的具體建議是,首先成立繁體字實施領導機構,由行政領導和語言學、文字學領域的專家組成,重新審視、梳理和建立新的繁體字標準體系。其次,適時逐步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繁體字閱讀教育,在中小學增設中國傳統經典閱讀課程,在學校書法教學中使用繁體字。

教育部的回應

65438年2月6日,教育部公開了《關於全國中小學繁體字掃盲教育的建議》的相關回復。

至於漢字的簡化,因為簡單而有損於意義,有損於漢字的藝術美和規整性,不利於文化傳承。教育部表示,自古以來,漢字由繁到簡的發展演變趨勢十分顯著。簡化字是隨著漢字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在甲骨文和金文,漢字就有了簡化字;自南北朝以來,簡體字也產生了楷書、草書和行書。現行的簡化字是遵循既定的原則,對千百年來民間流行的簡化字進行收集、整理、篩選,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經過壹段時間的試行,確定的簡化字體,具有歷史的繼承性、系統性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根據漢字的構詞規律,形聲字是主要的構詞方法。如果只從認識文字的方向去理解漢字,就會偏離漢字構形的事實。

另外,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文字是記錄和傳遞文化信息的工具,中國文化的很多信息都是通過漢字記錄的。要了解這些信息,首先要能夠理解漢字記錄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書面漢語。然而,經過長時間的歷史發展,漢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人們通過文字資料了解古代文化信息的主要困難在於,這些信息從古至今記錄的語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認識繁體字的人,如果沒有對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知識的專門學習和訓練,是讀不懂古典詩詞,理解不了中國傳統文化,知道不了中國文化的起源的。同樣的,古典詩詞也有簡體版,不經過專門訓練是讀不懂的。

教育部表示,根據11部委(局)組織的全國繁體書報閱讀難度調查數據顯示,閱讀繁體書報“基本沒有困難”和“有些困難但能猜出大概意思”的比例占58.69%;“困難多”的比例占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這說明大部分人基本都能看懂繁體字。

針對“中小學繁體字掃盲教育”,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教學語言文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依法在學校教學中使用規範漢字。但在中小學經典誦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到繁體字的教育。

在經典閱讀方面,教育部積極推進中小學經典閱讀,按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改進綱要》等文件的有關要求,實施中華經典閱讀工程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教育體系創新計劃,讓廣大青少年近距離接觸中華經典。年輕人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會接觸到繁體字,認識繁體字。在書法教育方面,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書法教育大綱》(教學依據二[2013] 1)明確了書法教學用字的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有關規定,硬筆教學應當使用規範漢字,粘貼應當使用毛筆。

教育部表示,在今天的語言生活中,繁體字仍將在發展書寫藝術、加強海峽兩岸四地和海外華語地區的交流方面發揮作用。在堅持國家文字政策的前提下,充分調查和開展繁體字研究,更好地為社會提供語言服務。

2019北京中考《考試說明》發布。從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獲悉,今年北京市中考《考試說明》有小幅調整,突出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法治的考查,其中書法被納入語文科目,並增加了篆書、隸書、草書、行書等五種字體進行考查。

了解其大致演變過程”,加強對書法知識和書法鑒賞的考查,中考的重要變化將引起書法教育的諸多變化。隨著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許多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正在逐步實施,中考增加書法知識的考查就是其中壹項有效措施。

書法也要納入考試範疇?妳需要知道多少種字體?突然覺得現在的孩子壓力很大。

隨著教材的改革和難度的增加,孩子從壹年級開始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課程,晚上回家還有大量的作業。有些學生因為學習跟不上,不得不去補習班,每天的課表都排得滿滿的。

增加中國傳統詩詞閱讀,認為古詩詞晦澀難懂的學生可能會對古詩詞更加反感,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

壹切都是為了孩子,可孩子受得了嗎?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繁體字和書法。邊肖認為這些可以作為選修課,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學習。

妳有什麽意見嗎?可以留言,壹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