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拼音:lǐ)是壹級漢字(常用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壹般認為本義為踐踏,戰國末期引申為名詞鞋。大約到了唐朝,“鞋”的位置被“鞋”取代了。鞋類從踩踏延伸到體驗、做、練,也延伸到生活。
甲骨文中已見到“陸子”二字。甲骨文主體為人形,下部突出於人的腳,腳下加壹短十字,似鞋或象征鞋;說到上半部分是拼音的“眉”字。西周的青銅器銘文寫的是“船”,戰國的竹簡加了“停”字,強調用腳踩,用腳體驗。《說文》古文體例繼承了楚簡的寫法,但由“停”變“足”。
在《說文》中,小篆的形制是從屍到舟,從屍到“人”形,或者從眉形。睡虎地秦墓竹簡是從屍到己,“己”的形狀是舟字的錯變。從西漢初年開始,書寫文字的地方由與舟相連改為與“符”字相似,東漢碑刻和居延漢簡中的文字繼承了這壹點,楷書形制直接由此演變而來。
但到了東漢末年,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西平石經》中的人物。“陸子”字變前的結構不是從復,而是從舟,從停。
“鞋”的基本意思是走路和踩鞋。邱希貴先生在《立足西周金文》壹文中指出,西周金文土地的占有權或使用權轉移時,通常要壹次探清四界,正式實地確定土地的範圍。這種探索邊界的行為叫做“立腳”。從探索邊界的行為來看,“踩”就是行走和踐踏。《詩·瀟雅·肖敏》記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其中“如履薄冰”如履薄冰。《說文解字》對“鞋”的解釋是:“鞋,腳靠之。”也就是說,“鞋”就是妳穿在腳上的東西,也就是鞋子,其實是本義的延伸。據考證,“鞋”在戰國以前只作為動詞使用,而名詞性的“鞋”壹般用作“jù”。戰國以後,“鞋”字的用法逐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