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課去看孩子,老師會用彩色卡片教孩子認字。我兒子學習很努力,可是我回到家,把字寫在筆記本上,他卻認不出來。”為此,我還在幼兒園買了同樣的卡漢字。兒子看到卡片上的字,又認出來了。"
相信很多家長在孩子識字階段都有過這樣的疑問,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智障。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這種現象正常嗎?孩子真的會讀書嗎?在討論這種現象之前,我們先來回答壹下家長們最想知道的問題:這種現象正常嗎?孩子有精神病嗎?
答案是正常的。孩子有這種情況不是智力問題。孩子處於識字初期是正常現象。
這孩子真的學會閱讀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所謂“識字”就是認識漢字。除了要知道漢字的形狀,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漢字的意思,學會使用。
孩子處於識字初期,通過卡片大概記住的只是漢字的形狀。而這種“形”的記憶只能簡單地停留在漢字所在的彩色卡片上。當漢字移動到牌外時,孩子會覺得奇怪。
學習的難點在於學會遷移。孩子能認識不同場景的漢字,才算真正識字。
就像壹個“好”字,如果孩子在卡片上認識,在廣告、產品包裝等地方知道是個“好”字,就說明他轉了漢字,就說明孩子真的認識“好”字。
認識壹個字最重要的是知道它的本質含義,如何理解漢字的內部結果,如何書寫,是左是右還是上下結構等等。這也是轉移漢字的關鍵。
很多家長在幫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壹個簡單的詞,就像妳告訴他“妳要用手拿東西,所以‘拿’這個詞壹定和手有關,就是牽著手……”孩子半天寫不出來。漢字的邏輯在大人看來很簡單,孩子卻不明白為什麽?
原因是成年人的大腦,經過多年的識字接觸和訓練,已經掌握了透過現象看漢字本質的能力。當妳看到壹個漢字時,妳可以熟練地知道它是什麽,它是什麽意思。
然而,兒童的大腦與成人的大腦不同。他們沒有轉移漢字的能力。而且孩子接觸漢字比較少,學習初期很難掌握漢字的精髓。所以家長也要重視孩子的作業,不能用大人的思維模式來教孩子。
孩子的大腦從記憶轉移到學習漢字需要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需要被動地等待孩子的大腦自己消化漢字。只要家長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教孩子識字,也能很快學會漢字。那麽,怎樣才能讓孩子真正學會閱讀呢?
父母這樣做是為了幫助孩子真正的閱讀。首先,家長要知道什麽時候最適合孩子學習閱讀。
根據很多科學家的研究,孩子的記憶力和辨別力在三歲的時候最強。這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閱讀。
家長可以在孩子四至五歲的時候開始讓孩子學習閱讀,但是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能力會很慢,所以家長需要多壹些耐心,不必操之過急。五歲以後,父母可以教孩子漢字筆畫,寫簡單的漢字。
當然,這只是家長的壹個參考素養階段,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制定詳細的計劃。
1.從最簡單最常見的詞語開始。
當孩子對漢字感興趣時,家長可以選擇字讓孩子認。這個階段的話最好簡單具體。而且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和接觸到的東西。
可以先從人物結構上選擇。選擇有左右上下結構的單個字或詞比較簡單,比如“人、大、小、天、幫、詞”。然後選擇壹些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詞匯,比如“媽媽,爸爸,門,玩”等等。
從簡單具體的詞語開始,讓孩子輕松上手,反復加深記憶。
2.形象化、形象化地教漢字。
漢字屬於象形文字,其形狀往往與其意義有關。家長在教孩子認字時可以利用這個特點,用生動的比喻讓孩子記住。
先讓孩子觀察卡片上漢字的特點,比如“任”字。通過觀察,他們可以告訴孩子,這就像壹個人伸開腳走路,兩個人壹前壹後就成了“從”字。還可以通過玩“妳畫妳猜”的遊戲,讓孩子辨別漢字。
這時候家長要註意讓孩子知道漢字的結構,而不是每個筆畫的具體書寫方法,這樣就不用揪住孩子的細節不放了。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多了解結構,多接觸壹些漢字。他們不僅能發現漢字的規律,還能在接觸中發現漢字的樂趣,從而促進孩子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3.多場景練習漢字,學習轉移能力。
如前所述,孩子只能認卡片不能認手寫漢字,這其實是漢字遷移能力的缺失。那麽當孩子已經學會了漢字,家長就可以把漢字放在不同的場景中,而不僅僅是放在卡片上讓孩子學習辨認。比如在學會壹張卡片上的“女”字後,家長可以給他看廁所門口寫的“女”字,又有什麽區別呢?
還可以改變字體的顏色和大小,讓孩子通過不同家庭成員的筆跡來區分同壹個字的異同。區分之後,孩子就會知道,同壹個漢字,可以出現在不同的地方,但意思還是壹樣的。慢慢地,孩子就能學會漢字的遷移能力。
教孩子閱讀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其實這個過程最需要的不是多麽厲害的學習技巧,而是家長的耐心和鼓勵。鼓勵和引導孩子,多給孩子壹些耐心,孩子會讓父母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