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不求食不果腹、居安思危、對事物敏感,但求謹言慎行,所以可以說是好學。”
翻譯
孔子說:“君子不求食足,安分守己,勤於言傳,學之有道,明辨是非,就是好學。”
解釋
這裏的“君子”指的是有德行的人。
“安全感”意味著安逸和幸福。
“敏”在這裏應該解釋為“勤奮”。比如《中庸》中的“人文主義和敏感政治”。有些人還將“靈敏度”解釋為“快速性”,這在今天已不被遵循。
“小心”,小心。
“剛”,從也。它的意思是接近和跟隨。
“有道”是指有道德知識的人。
“正”,整改糾正。
評論和分析
紳士是壹個渴望學習的人。“君子食不果腹,安身立命”不是因為他不能“食不果腹”,“安身立命”。廣廈美食是人們喜歡的,但紳士喜歡的不僅僅是吃貨。孔子的弟子顏回就是這樣壹個勤奮好學的人。孔子曾稱贊:“賢哉,葉輝!”壹勺食物,壹勺飲料,在陋巷裏,人們無法忍受他們的擔憂,他們回去後也不會改變他們的樂趣。賢仔,回來!"
從勤奮的角度來看,“對事物敏感”和“尊重事物”略有不同,兩者之間的關系大致相當於“尊重=謹慎+敏感”。“勤”不求快,但求慢。要看實際情況,快了就快,慢了就慢。因此,“敏感”在這裏應該解釋為“勤奮”而不是“迅速”。因為這壹章是關於學習的,而學習更側重於勤奮,所以我們用“敏感”代替“尊重”。
人的言行都會有後果,人必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因此,儒家主張言行謹慎,以免使言語行為不自然。
不要對學習自滿。因此,有必要向他人學習並彌補自己的不足。妳可以向別人學習,糾正自己的言行。這很容易學。
君子求知若渴,樂在其中,這樣才能“食不飽,住不安”。可見精神上的充實遠不能與物質上的滿足相提並論。這也給我們現代人提出了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人類最重要的追求應該是什麽?